吳 恩 榮
(肇慶學(xué)院 肇慶經(jīng)濟社會與歷史文化研究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早在明朝建國前的吳元年(1367),朱元璋就置立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改司為寺。永樂遷都北京后,在北京置太常寺,原在南京者稱南京太常寺。明代兩京官署纂修志乘之風(fēng)盛行,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兩京官署所修志乘近200種,太常寺相關(guān)志乘也是其組成部分,多達20種,在各官署中最多,現(xiàn)存仍有4種,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了解明代歷史上所產(chǎn)生的太常寺志乘全貌,對相關(guān)研究課題的推進有重大價值。但因明代志乘多已失傳,未被當(dāng)代古籍書目著錄,為了呈現(xiàn)明代太常寺志乘全貌,本文主要參考了明清時代的代表性目錄學(xué)著作。因目錄學(xué)著作所載書籍信息多半簡略,故難以將所有細節(jié)稽考明確,不明之處,姑存以闕疑。目前學(xué)界尚無全面介紹明代太常寺志乘的論著,筆者爰撰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現(xiàn)今可考明代太常寺最早的志乘是《太常祭禮》。據(jù)正統(tǒng)六年(1441)成書的《文淵閣書目》載,國朝天字號第二廚書目內(nèi)有“《太常祭禮》一部一冊,完全”[1]11。成書當(dāng)在正統(tǒng)六年之前,具體年份已不可考。之后各朝所修北京太常寺志乘如下。
正統(tǒng)朝有《太常儀注》?!睹}望館書目》載:“《太常儀注》一本。”[2]1390據(jù)《明一統(tǒng)志》載:“戴慶祖,溧陽人,讀書史,諳禮文,洪熙初擢太常贊禮郎,累官少卿,與修《太常儀注》,正統(tǒng)中沒于王事。”[3]178戴慶祖升任太常寺少卿在正統(tǒng)十年(1445)[4] 2679-2680,可推斷此書大致修于正統(tǒng)十年至十四年(1449)間。
天順朝有《太常志》?!肚ы曁脮俊份d:“陳贄《太常志》,天順中修?!盵5]236景泰四年(1453)八月,陳贄任太常寺少卿,天順三年(1459)六月致仕[4]5070,6430,確實具備修書的條件,還可推斷此書成于天順初。此書已佚,從書名上看,以“志”命名,是明代太常寺第一部志書。
成化朝有《太常志》《太常總覽》?!短V尽?0卷,作者夏時正[5]236。成化四年(1468)八月,夏時正任南京太常寺少卿[6]1159,五年(1469)升南京大理寺卿[7]457。據(jù)其神道碑載,“官奉常時修《太常志》十卷”[7]459,可推測此書修于成化四年至五年間。李浩《太??傆[》6卷?!稇研翘眉份d,李浩,字景洪,由舉人監(jiān)生授太常寺典簿廳典簿,成化元年(1465),詔纂英宗實錄,“堂委公修本寺書”。又載,其“奉常時匯總寺事疏,條為六卷,題曰《太??傆[》”[8] 603-604。可見《太??傆[》6卷,為太常寺事相關(guān)奏疏,至于該書與李浩所修“本寺書”是否同為一書,遽難論斷。
嘉靖朝有《太常總覽》《太??偧o》。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掌太常寺事禮部左侍郎金赟仁言:“皇上創(chuàng)立郊廟、陵寢、社稷諸典,其中樂章、儀注悉親更定,臣先年集為《太??傆[》一部,已付史館。今圣制日新,典禮益富,謹將增制九廟、崇雩、大享明堂諸儀,續(xù)葺一冊進呈,請增入總覽,賜名刊布。”得旨:“所進書名《太??偧o》,暫付史館,待祀典大定刊刻?!盵9]4867可知《太??傆[》作者為金赟仁,奏進后改題為《太??偧o》。又據(jù)《內(nèi)閣藏書目錄》載:“《太??傆[》五冊,全,纂輯每年祀典事宜,自冬至大祀圜丘,至立冬祫享宗廟,祭司井之神,凡四卷,后附祝文、樂章二卷,俱抄本?!盵10]6可知此書主要記載祀典事宜,凡6卷,而書內(nèi)載冬至大祀圜丘,圜丘、方澤分祀定于嘉靖朝,可推測該書并非成化朝李浩的《太??傆[》?!端膸焯嵋芬嘀洝短?傆[》一書,無卷數(shù),金赟仁撰,不過言其所載,“于典禮分別圖注,條理頗詳,然大抵其時之黷祀也”[11]440。又可知此書所載嘉靖諸祀,很多出于正祀之外。另據(jù)臺灣“國圖”網(wǎng)站檢索,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朱絲欄抄本《太??傆[》6卷,不過作者題為明代倪嵩,現(xiàn)被收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412冊。按實錄,嘉靖十二年(1533)六月,選授太常寺博士倪嵩為試監(jiān)察御史[9]3445,很可能《太??傆[》實際上由其編纂,成書于嘉靖十二年六月之前。又《千頃堂書目》載:“伊嵩《太常典禮總覽》六卷,字仲卿,當(dāng)涂人,嘉靖己丑(1529)進士,官太常寺博士時編進?!盵5]236太常寺博士為卑職,若為中進士后所選官,當(dāng)接近中進士的年份。伊嵩與倪嵩相近,二人官太常寺博士的時間也大抵相同,《太??傆[》與《太常典禮總覽》書名相近,卷數(shù)相同,疑二人二書實為一人一書。不過伊嵩未見實錄記載,當(dāng)為倪嵩之訛。《太??偧o》一書亦見《脈望館書目》[2]1390《近古堂書目》(書中題為《太??傆洝?[12]1194著錄,不過沒有更多信息。從實錄所載來看,《太??偧o》是在《太??傆[》基礎(chǔ)上增入“九廟、崇雩、大享明堂諸儀”的內(nèi)容,“續(xù)葺一冊”,可能增加1、2卷。
又《續(xù)文獻通考》載:“《太常志》十卷,夏言著?!盵13]435?!妒郎铺貌貢夸洝芬噍d:“《太常寺志》十卷,夏言?!盵14]518不過此書未有他種史料佐證,且夏言未曾任職太常寺,沒有修志的條件。10卷本《太常志》為成化時夏時正所撰,疑二書將夏時正誤作夏言,姑存以闕疑。
隆慶朝有《太常寺志》。據(jù)《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內(nèi)閣藏書目錄》載:“《太常寺志》,四冊,全, 隆慶四年(1570)博士羅維禎修?!盵10]71“羅”字右下方有一“盧”字,為后來所增,意指改“羅維禎”為“盧維禎”?!肚ы曁脮俊芳磽?jù)此,著錄“盧維禎《太常寺志》十六卷”[5]236?!度f卷堂書目》亦將此書作者題為盧惟禎[14]466-467。據(jù)《太常續(xù)考》載,盧維禎為隆慶戊辰(1568)進士,本年任太常寺博士[15]293,足證該書作者確為盧維禎。《澹生堂藏書目》又載:“《太常寺志》十六卷,四冊,陳慶?!盵14]594《千頃堂書目》亦載:“陳慶《太常寺志》十六卷”[5]236,與盧維禎的《太常寺志》同時著錄,顯然是將二書當(dāng)作不同的書著錄。按實錄,隆慶二年(1568)七月,陳慶任太常寺卿,五年(1571)七月致仕[16]604,1437。陳慶任職時期也正是盧維禎修《太常寺志》的時間,同一時段不可能修二部寺志,何況二書卷數(shù)相同,當(dāng)為一書,實際由博士盧維禎纂修,寺卿陳慶署名監(jiān)修,亦符合明代官修書籍慣例。
萬歷朝有《太??肌贰短5滗洝贰短<o》?!秲?nèi)閣藏書目錄》載:“《太??肌钒藘裕?,萬歷間輯,莫詳姓氏。”[10]71又據(jù)趙南星《明文林郎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雷公國柱墓碑》載,雷士禎,字國柱,“生于嘉靖乙巳(1545)正月四日,卒于萬歷己丑(1589)十月六日”,“二十六舉于鄉(xiāng),三十升第,授太常寺博士,太常志疏略,而居其官者罕明掌故,每祭祀,乃蒼黃求之士隸,公窮搜博訪,作《太??肌钒司怼盵17]301。孫鑛在其墓志銘里亦載,雷國柱,“初諱士煌,后改士禎”,初仕為太常博士,“大搜往牒,作《太常考》八卷,凡禮樂儀數(shù),燦然備至,今賴焉”[18]280??芍短?肌?卷,為雷士禎任太常博士時所作,約成于萬歷三年(1575)左右。該書主要參考“往牒”修成,即檔案資料,可信度很高,主要記載太常寺相關(guān)禮樂儀數(shù),不僅足以備該寺掌故,而且對該寺例行祭祀事務(wù)時,有重要參考作用。正由于此書價值很高,是以崇禎朝有《太常續(xù)考》之作,即是在其基礎(chǔ)上,進一步充實、提高,以便于太常行事。
《太常典錄》。作者屠本畯,卷數(shù)有“二卷”“四卷”“六卷”三說。據(jù)《澹生堂藏書目》載:“《太常典錄》二卷,一冊,屠本畯”。又載:“《太常典錄》四卷,一冊?!盵14]594,611《千頃堂書目》載:“屠本畯《太常典錄》六卷?!盵5]236該書為屠本畯任太常典簿時所作,“記國家郊祀大典”[19]390。又據(jù)余寅所作《太常典錄序》內(nèi)言,“邇者再修會典既竣”[20]155,說明是書成書時間與萬歷會典成書時間大致相當(dāng),即萬歷十五年(1587)左右。
《太常紀》?!肚ы曁脮俊份d:“蕭彥《太常紀》二十二卷,一作二十卷,字維相,宣城人,萬歷乙酉(1585)修。”[5]236蕭彥曾于萬歷十三年(1585)至十五年間任太常寺少卿[21]226,與修書時間吻合?!秱魇菢菚俊穼⒋藭}為“《太常寺紀》二十二卷,蕭彥,四本”[22]714。又據(jù)《澹生堂藏書目》載:“《太常紀》二十卷,四冊。又一部,二十二卷,蕭相維輯?!盵14]594蕭相維與蕭維相類似,卷數(shù)也相同,當(dāng)即蕭彥之書。顧炎武所輯《皇明修文備史》里收有《太常紀刪》四卷,署名太常卿蕭彥,丁巳(1617)夏日念潛子刪輯,是在蕭彥《太常紀》的基礎(chǔ)上刪輯而成,內(nèi)載明代自郊廟至司牲祠各種祭祀以及嘉靖中祀儀、祀品、祀官等祭祀相關(guān)事宜,較為簡略?!秲?nèi)閣藏書目錄》又載:“《太常紀》四冊,全,萬歷壬辰(1592)括蒼呂鳴珂纂輯太常諸祀禮,凡二十二卷?!盵10]6按實錄,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呂鳴珂由光祿寺卿升任太常寺卿,二十一年(1593)四月升任通政使[23]4714,4810,在任僅半年?!肚ы曁脮俊芬噍d:“呂鳴珂《太常記》二十二(卷),括蒼人,萬歷二十年序,即蕭書?!盵5]236現(xiàn)存崇禎時李日宣所修《大常寺續(xù)紀》二十二卷,為續(xù)蕭書之作,而序中言“查紀定于萬歷壬辰(1592)”[24]3,與呂鳴珂之《太常紀》成書時間相同??梢?,呂鳴珂之《太常紀》即是蕭彥之《太常紀》。
崇禎朝有《太常寺續(xù)紀》《太常續(xù)考》。《太常寺續(xù)紀》22卷,李日宣撰,現(xiàn)存有天津圖書館藏崇禎九年(1636)刻本,收入《中國古籍珍本叢刊·天津圖書館卷》第20冊。崇禎八年(1635),李日宣任太常寺卿[15]278,十年(1637)三月改任兵部右侍郎[25]5777,確實具備修書的條件。《太常寺續(xù)紀》為紹續(xù)蕭紀之作,體例、卷數(shù)皆襲蕭書之舊,記載祀訓(xùn)、祀禮、祀樂、祀儀、祀品、祀賦、祀官、祀署、祀祿、祀賚、祀器等內(nèi)容。
《太常續(xù)考》8卷。現(xiàn)有《四庫全書》本,撰人不詳。從該書內(nèi)容及書名來看,大概為崇禎時太常寺官屬所輯,為續(xù)萬歷時雷國柱《太??肌范?。書中職官題名截至崇禎十六年(1643),可見成書于明末。該書記載了明代天地、宗廟、內(nèi)殿、社稷、大明、夜明、先農(nóng)、太歲、旗纛、陵寢、歷代帝王、孔子、三皇廟、火神廟、靈濟宮、東岳廟、都城隍廟、漢壽亭侯廟、京倉廟、宋丞相文公祠、于太傅忠節(jié)祠等大小祭祀,以及衙署職掌、職官題名等事宜。尤其是備載了祭品、祭器、儀注、樂章、場地、執(zhí)役人員等細節(jié)事宜,說明此書之纂與《太??肌芬粯?,不僅著意于備一寺之掌故,亦為便于該寺例行祭祀事宜。《太常續(xù)考》成書于明末,是時太常典制已完全成熟,又為官修,在資料收集方面有地利之便,且能參考眾多以前所修職官文獻,使得該書不僅是明代太常寺職官類文獻的收官之作,亦是集大成之作。雖然《太常續(xù)考》僅8卷,但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篇幅達330頁,反觀《中國古籍珍本叢刊·天津圖書館卷》所收《太常寺續(xù)紀》,雖號稱22卷,但僅214頁,可見續(xù)考的內(nèi)容,尚多于續(xù)紀。
以上為筆者所能考見,知其大致纂修時代,以“太?!泵?,記載北京太常寺掌故的職官書。此外,據(jù)《千頃堂書目》載,尚有“《太常寺志外備錄》一卷,不知撰人”,“《太常寺考》五卷,不知撰人”[5]236,無法考見其作者、時代,姑存目于此。
明朝自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后,南京諸官署皆冠以“南京”二字,始有南京太常寺之稱。南京太常寺職官書以南京太常寺為記載對象,上文提及夏時正的《太常志》,為其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時所纂,很可能修的就是南京太常寺之志,不過該書并未明確以“南京太常寺”命名,且書已佚,遽難論斷。據(jù)《千頃堂書目》載,南京太常寺志乘有三部,《南京太常寺志》13卷,沈若霖《南京太常寺志》40卷,《南京太常寺典簿廳新纂便覽》5卷[5]236。
40卷本《南京太常寺志》,嘉善沈若霖輯,杜士全序[28]556,天啟三年(1623)修成[29]160。沈若霖生平不詳,杜士全于天啟二年(1622)三月任南京太常寺卿[30]1010,天啟五年(1625)十一月加為南京工部右侍郎,仍管南京太常寺卿事[30]3092??梢?,此書亦是出于官修。
《南京太常寺典薄廳新纂便覽》5卷。據(jù)《傳是樓書目》載,此書作者為滕萬里[22]715。按實錄,萬歷三十七年(1609)四月,“南京神樂觀道士湯自明等,以私揭本管太常寺典簿滕萬里,移如律治之”[25]8617??芍f歷三十七年前后,滕萬里任南京太常寺典簿,是書當(dāng)輯于此時期。
明代太常寺掌祭祀,包括天地、宗廟、社稷、孔子、陵寢等祀,皆為禮之重典,地位非常重要,在文職衙門中,僅次于大九卿衙門,為小九卿衙門之首,但在公開頒行的官制通典中,卻未詳細開載其職掌。如《諸司職掌》中無“太常寺”之目,正德、萬歷二部會典雖有“太常寺”之目,也僅僅是一卷,略述其職掌之要。正由于官制通典的缺失,而太常寺所掌又頗為繁復(fù),才有必要另行編纂相關(guān)的志乘,以便于行事。通過考證,明代太常寺志乘不下20部,在明代所有官署中,數(shù)量最多?,F(xiàn)存仍有《太??傆[》《太常紀刪》《太常寺續(xù)紀》《太常續(xù)考》4種,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明代太常寺志乘纂修者多為太常寺官屬,具有官修血統(tǒng),不僅為備一寺掌故,亦為便于官署行事。與官頒禮制文獻相比,太常寺志乘所載,并非禮制的源頭,多為編纂已有祭祀禮制資料,也非常接近制度的源頭,可信度很高。尤其是里面記載了一些祭祀細節(jié)事宜,為官頒禮制文獻、實錄、會典等書所不載,尤具獨特價值。
[1]楊士奇.文淵閣書目[M]// 馮惠民,等.選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2]趙琦美.脈望館書目[M]//馮惠民,等.選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3]李賢.明一統(tǒng)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4]明英宗實錄[M]//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5]黃虞稷.千頃堂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明憲宗實錄[M]//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7]楊守址.碧川文選[M]//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8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8]祝允明.懷星堂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0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9]明世宗實錄[M]//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0]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冢汉D铣霭嫔?1999.
[12]近古堂書目[M]//馮惠民,等.選編.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13]王圻.續(xù)文獻通考[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太常續(xù)考[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6]明穆宗實錄[M]//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7]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8]孫鑛.月峰先生居業(yè)次編[M]//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9]胡文學(xué),編.甬上耆舊詩[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20]余寅.農(nóng)丈人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21]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2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2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明神宗實錄[M]//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4]李日宣.太常寺續(xù)紀[M]//中國古籍珍本叢刊天津圖書館卷:第20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25]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6]沈初,等.浙江采集遺書總錄·丁集[M]//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7]中國古籍總目·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8]嵇曾筠,沈翼機,等.(雍正)浙江通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29]朱彝尊.曝書亭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8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30]明熹宗實錄[M]//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