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瑜
(莆田市荔城區(qū)拱辰濠浦小學,福建 莆田 351100)
熱點節(jié)目《朗讀者》的播出,人們無不為董卿的大智大慧所折腰,這種智慧源于她對語言文字滿滿的敬畏和敏銳的感覺,而這份感覺又源于她從小對語言文字的感觸。閱讀教學課堂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幕:“老師,我想了很久很久,還是讀不懂!”好一個“讀不懂”,把所有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智慧推向改革“浪尖”——究竟如何才能為小學生的語感訓練描上圓滿的一筆呢?筆者探幽取徑,略談煉就語感的些許“妙方”。
心智尚處發(fā)育萌芽期的小學生,要讓其準確無誤地領會文本中作者的思想精髓十分困難。為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語感欲望,教師可帶著學生從想象文本所描繪的精彩畫面入境體驗,亦可通過動感畫面的創(chuàng)設或表演,引領其步入語言文字所顯現(xiàn)的畫面,在入眼入腦的感受中獲取明確的情感價值,順勢點燃語感的火苗。
想象可以直觀地表達內心對語言文字的抽象感受。在豐富的文字幻化為美妙的想象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感悟文字、經(jīng)驗搜索、悟通精華的思維蛻變。低年段的文本解讀重在合情合理地領悟作者的表達意義,中高年段的文本解讀重在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從想象中捕捉作者心靈震撼的瞬間,進而產(chǎn)生的獨特解讀,是語感生成的奠基。在理解《小小的船》全文后,教師適時配樂讓學生閉眼傾聽想象。[1]想象之后問及:“你還想看清什么?你還會看見什么?”學生敞開想象的閘門,有的說:“我想去牛郎織女星,看看他們現(xiàn)在過得怎樣?”有的說:“我好想去看看天上的宮殿,看看神仙們在干什么?看看孫悟空有多大本領?”多么富有創(chuàng)意的想象??!生動、形象、獨特,不摻雜一絲雜質的想象,給了學生一片思維天地。當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詩境時,對語言的感悟能力萌發(fā)了,內心深處的語感也被激發(fā)。
在進行語感訓練時,只有引領學生進入語境,“披境入文”“披文入情”,才能獲取對語言文字最真實的敏感度,不斷積累內化為自身的語感。當學生面對教材中些許難以理解的疑難詞句時,教師可以大膽地創(chuàng)設與之相吻合的語言情境,或拍攝一段小視頻,或利用動靜結合的課件畫面,或捕捉生活中一兩個精彩的鏡頭等,帶著學生入境賞析。這種直擊內心的形象畫面已不需要教師作過多的文字解析,學生自行內化的知識層面自然又結上一層純天然的語感“營養(yǎng)霜痂”。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中,雪對于南方的學生來說是很稀奇的事物,沒見過、沒摸過,學生心中的疑問油然而生:“雪花長什么樣?落在地上后是什么樣?”“雪是什么味道?”“我們踩在雪地上會不會陷下去?”“雪真的很軟?有被子那么軟嗎?”教師抓準時機,立即點擊形象的雪景課件:“空中飄飄悠悠,漫天飛舞。落到河里,落在草上,落到屋頂,落到樹林,落到公園。到處粉妝玉砌,一片清白。孩子們在雪地里滾雪球,打雪仗,推雪人,玩滑雪……一派美景,吸引人心?!睂W生欣賞動靜結合的畫面之后,感觸頗多:“①草堆上的雪好像棉花糖?。、谘┫癜咨纳碁虎蹣渖下錆M雪,好像白色的珊瑚,真美;④我真想在雪堆里打個滾;⑤我想在雪地里睡覺,一定很涼快,心情一定很舒暢;⑥我真想在雪地里放聲歌唱,那一定很開心?!睂W生連珠炮似的發(fā)言,讓疑難不攻自破。同樣,在學生的心中捕捉到了通往作者心靈深處的默契感,為理解全文鋪設了橋梁,不僅豐富了語言,也積淀了語言的敏銳性。
學生語感成就的道路是漫長的,打通語感“脈絡”后,必須落實在有效的“讀”功上、推敲中。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期待值是隨著年齡的遞升而相應遞增的,受知識結構的制約,學生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趣、內涵尚處于嘗試階段,欲捕獲其精髓,究其寫法,唯有深情吟詠漾情波,細嚼慢咽揣個性,多方比較悟獨特,如此“功到自然成”。
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常常牽引著眾多觀眾的情緒發(fā)生波瀾起伏的變化,相信此等藝術成就絕非僅是劇本的精辟,更是演員們巧妙地化無聲的文字內容為有聲的語言表演。這恰恰與學生聲情并茂地演繹文本內容相通。讓學生在深刻悟讀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處理好聲調的高低、字詞的抑揚、語速的快慢,從而產(chǎn)生如擊鐘鼓、如擊大石的韻律之美,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在多方位的讀書聲中體驗文本所闡述的意思,整個讀書的過程中所閃射的語感火花必然耀眼無比。[2]如《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先用低沉緩慢的語氣,后以輕快明朗的語調朗讀小山村前后變化不同的詩句,讓學生通過節(jié)奏的明顯變化,感受小山村自貧窮落后向繁華昌盛的發(fā)展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進而體會詩歌不凡的韻律美。
賈島當年的“推敲”典故告訴我們:學生的語感訓練切莫慌忙。整體感知不放過,經(jīng)典字詞且細揣,名句佳段須品賞,種種作品多琢磨。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從揣摩中領悟,在品賞中體味語言文字的神妙之處。
1.多元比較,領悟規(guī)律
當下語文學科的“新寵”——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要求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捕捉信息的全面性與準確性。事實上諸多學生面對此類閱讀材料題型時,多是囫圇吞棗般憑感覺而定想法,尤其是表文轉換類型,很難準確無誤地直擊題意切入點。此時,教師應該教會學生靜心審讀圖表,用心讀懂標注,搞明白各種比較名目和各類數(shù)據(jù)及變化特點等信息資料,再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做到不失遺漏,這樣比較得出的規(guī)律不僅為學生分析圖表提供更多全面的信息依據(jù)外,還為其表達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確定準確的語言方向,同時形成獨立分析的語言感觸力。
2.揣摩鑒賞,辨析精華
每篇文章皆有“文眼”,或標點、或詞語、或句子、或一種表達方法,細嚼慢品時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特效。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精細與否,學生對文本的鑒賞能力提升與否,只需透過一處“文眼”的仔細揣摩便可揭曉。形散神聚的散文類文本,抓住“神”聚的重點詞或中心句賞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說明類、游覽類文本,抓住說明方法、游覽線索細細解讀,可以指明學生提升語言表達的方向性;敘事性、議論類文本,深掘體現(xiàn)文旨的詞眼或經(jīng)典標點,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思維能力;隨筆性、文言文類文本,找出主題“靈魂”,從作品的全體布局入手,聯(lián)系生活實際品讀,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感悟性。
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中有這樣一個短句:“下雪了,下雪了!”,句中的感嘆號很有思考價值,理順它有提綱契領的作用。教師可以這樣引導:“為什么句子后面要用上感嘆號?小動物見到下雪了心情如何?你們朗讀時準備用什么樣的語氣?”在學生初探未果的前提下,教師又點撥:“如果是你們一大早起來,突然看見空中雪花飛舞,美麗無比,此時此刻你們會怎么樣?”又經(jīng)過一番討論思索之后,學生有了自己的見解:“雪很美,動物很喜歡,動物更喜歡在雪地里做它們想做的事,比如說畫畫??匆娤卵┝耍睦镒匀桓吲d,所以才用上感嘆號?!薄皠游锟匆娤卵┝?,心里會想:??!軟綿綿的雪地真是我們畫畫的好圖紙。真開心!”通過“感嘆號”的推敲,學生在獨特的見解中,在激情的品讀聲中,觸發(fā)了文章的弦旨所在,體味到作者運用標點的匠心所在,增強了學生的語感。
語感的敏銳性必須賦予實際行動,方可加快提升的步伐。學生的語言感知層面尚未豐厚,單就字面上的揣摩必留遺憾。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從生活層面加以聯(lián)接,融親身經(jīng)歷之點滴體驗于語感的生成中;可以從實踐操作的動手繪制圖表、勾勒文字畫面、哼唱優(yōu)美詞曲中達成外顯的語感能力;可以讓學生在隨文解讀中書寫心中最真實的感想,化外顯的語言感觸為內在的語感痕跡。不斷地實踐運用語言,語感也就不斷地提高。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大部分屬于童話故事,童趣味很濃,非常適合培養(yǎng)學生復述故事的表達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重新組織內化語言,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課堂教學中,時不時會碰到一些疑難雜癥,可以先讓學生相互討論,共同探究,在合作完成的過程中感知語言,悉透語言,準確運用語言,最終提高語感的敏銳度。
中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不乏科學小品文,文章淺顯易懂,一般以合適的說明方法簡要地描繪生活中的事物或自然景象。此類文本教學時可以脫下滿堂析解的“包袱”,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行制作圖或表,對作者所介紹的各個不同點進行歸納總結,在信息的提煉過程中,語言運用能力自然提升。
學生對語言文字敏感度的最高表現(xiàn)是能靈活運用所儲備的語言文字。這種“百川歸?!卑愕幕貧w本能在課堂教學中時??梢猿尸F(xiàn):表達方法的仿寫、故事情節(jié)的續(xù)寫、人物內心的補白……一系列的語言積淀與理解運用,幫助學生筑起一堵厚實的語感之“墻”。如《貓》一文教學之后,教師可以適時播放一段動靜結合的動物畫面,在學生的大腦表層先繪上動物的表象特征,繼而讓學生仿著文本中所展現(xiàn)的動靜結合與反襯手法,嘗試描繪一種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如此讓真情流露的引申填補閱讀教學中的某些缺憾,富足學生的學習空間,煉就學生的語感運用能力。
教師可以酌情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已知去獲取類似讀物或課外閱讀的未知。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之后,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中國當年所受的萬般國恥,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網(wǎng)搜索或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去游覽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氣象,進一步明白圓明園的毀滅,對于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這段歷史知識的再運用,明顯讓學生沉淀了語感再獲得的延伸能力。
語感的長度與寬度訓練必然決定一個人的生命厚度。所以,多維度的語感訓練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快速洞悉語言文字的表達真諦,幫助學生學會準確析解文本內涵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吸納語言文字的敏銳度,最終煉就自在駕馭語言文字的語感能力。[3]
參考文獻:
[1]盧雪珍.以讀為主 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語感[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3):28-29.
[2]姜其欣.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與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1):109-111.
[3]王一軍.中國當代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