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重慶 400074)
幸福感是許多學者探索了幾個世紀的話題,從古代希臘哲學對于美德本質的探討,到近年來對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在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各領域的相關研究(Veenhoven,1991a)。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和自身情感越來越多的關注,最新文獻的研究方向逐漸從研究幸福感與經濟表現(xiàn)的關系轉變至主觀幸福感領域。交通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對于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也十分顯著。
主觀幸福感主要是個人所體會到的幸福感程度,這一感覺是主觀的、個人價值所決定的,并不以社會經濟水平發(fā)展程度為轉移的心里狀態(tài)。交通領域對于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影響個人的身體健康從而影響個人的主觀幸福感,二是通過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三是通過影響個人的交通行為。
空氣污染是一個當?shù)?、區(qū)域、國際性的問題,由污染物排放造成,能夠對個人的健康以及環(huán)境造成直接的影響??諝馕廴镜奈廴疚锓譃楹芏喾N,有發(fā)電站、交通污染、家庭取暖、農業(yè)和工業(yè)污染(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Food & Rural Affairs,2017)。然而,其中很重要以及不可忽視的就是來自于汽車尾氣的排放污染。在2015年交通運輸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達到了160.7百萬噸(Department for Transport,2017)。這些污染物總所周知對于人們的健康有嚴重的危害,還能增加肺癌以及心臟疾病的患病風險。從倫敦交通部的數(shù)據(jù)來看(Transport for London,2017),大約9400個倫敦居民死于由空氣質量原因引起的疾病。相關論文表明空氣污染對個人的身體健康有著直接影響,從而由此影響個人幸福感(Eibich,et al.,2016)。
Braubach,et al.(2015)調查表明高噪聲污染環(huán)境通常與低幸福感緊緊相關。這一結果說明城市交通干預措施在減少噪音污染的同時,也對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有積極影響。同樣有研究表明噪音對鐵路工作人員的危害巨大,極易導致其工作疲勞、工作滿意度降低,有時候這種消極情緒和身體疲勞甚至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和身體疾病(Smith & Smith,2017)。
根據(jù)英國交通局的數(shù)據(jù)(Department for Transport,2017),從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這一年間的交通死亡人數(shù)達到了1819人,與上一年持平。Peltzer & Renner(2004)提供有關證據(jù)表明,司機和乘客若遭遇道路交通事故,其幸福感將大幅下降。司機通常感到內疚和自責,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痛苦或其他負面影響。對于事故中的乘客來說,痛苦和經濟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都會降低他們的幸福感。
St-Louis,et al.(2014)發(fā)現(xiàn)使用可持續(xù)交通外出旅行的人,例如步行、自行車,相比于其他方式出行的人交通滿意度更高。由此可見,制定鼓勵綠色出行的交通政策,可以提高個體的身心健康,進而影響人們的主觀幸福感。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在歐洲的銷售增長迅速,Jones,et al.(2016)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探索,并與用戶的出行體驗、身體健康以及幸福感聯(lián)系起來,該研究表明出行觀念的改變不僅可以改變人們對自行車的使用,同時還能減少機動車出行。電動自行車還能增強個人的身體健康,由此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社會排異一般是指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受到的一種限制(Cabinet Office Social Exclusion Task Force,2009)。研究表明,個人可能由于低收入、貧困、交通可達性受限、老年人與殘疾問題,感到社會排異感,而這一感覺又與主觀幸福感緊密相連。(Alsnih & Hensher,2003;Stanley,et al.,2011)。Delbosc & Currie(2011)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并說明弱勢群體,例如老年人、退休人員、女性、患病人員、殘疾人等,更可能遭遇又與交通不便帶來的社會排異感,而這些群體得人相對于其他群體的人的幸福感要相對較低(Delbosc & Currie,2011)。
Reardon & Abdallah(2013)認為出行由活動需求衍生而來,而人們對于出行方式的選擇是權衡出行時間和個人可用預算的結果。因此,如果可以從出行者們的旅行感受中探索出行者心理情況的演化,那么所衍生的干預政策就成功地提高個人幸福感。瑞士學者Abou-Zeid,et al.(2012)基于這一理論做了行為實驗,此實驗旨在檢驗貨幣刺激是否會影響通勤者對公共交通的消極看法和態(tài)度。結果表明金錢獎勵之類的交通干預可以顯著地改變習慣性的汽車使用者對于公共交通的看法和態(tài)度,從而提高其對公共交通的滿意度。
主觀幸福感作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領域中的重要研究問題,其在交通領域的研究在中國卻仍未得到足夠重視。從幸福感和健康的角度對城市交通效率進行判斷的問題,其研究價值不僅在與交通問題的重要性與嚴峻性,同時也為深化對交通的認識、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與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保障居民根本利益進行了有益嘗試。因此,政府或國家交通部門應建立全國性的大規(guī)模微觀調查數(shù)據(jù),為個人心理層面的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Abou-Zeid,M.et al.,2012.Happiness and travel mode switching:Findings from a Swiss public transportation experiment.Transport Policy,Volume 19,pp.93-104.
[2]Braubach,M.et al.,2015.Development of a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Urban Transport Interventions and Related Noise on Well-Being.Public Health,Volume 12,pp.5792-5814.
[3]Cabinet Office Social Exclusion Task Force,2009.Context for Social Exclusion Work.
[4]Jones,T.,Harms,L.& Heinen,E.,2016.Motives,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electric bicycle own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wellbeing and mobility.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ume 53,pp.41-49.
[5]Peltzer,K.& Renner,W.,2004.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the impact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mong South African drivers and.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36(3),pp.367-374.
[6]Reardon,L.& Abdallah,S.,2013.Well-being and Transport: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Forward.Transport Reviews,33(6),pp.634-657.
[7]St-Louis,E.,Manaugh,K.,Lierop,D.v.& El-Geneidy,A.,2014.The happy commuter:A comparison of commuter satisfaction across mode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Volume 26,pp.16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