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100)
民事訴訟上的自認,是指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表示承認或視為表示承認,從而產(chǎn)生相應的法律后果。我國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正式頒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中有關于自認的一些規(guī)定,其中第八條稱: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jīng)審判人員充分說明并詢問后,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民事訴訟中自認適用的范圍包括主體與客體。自認主體包括當事人及其法定訴訟代理人、委托訴訟代理人和輔助人、共同訴訟人以及訴訟參加人。
1.自認的主體
在訴訟中,當事人可以作出自認,在其訴訟行為能力欠缺時,其法定訴訟代理人也可以代為訴訟行為,因此其法定訴訟代理人也有權代為自認。由于自認是作為民事訴訟中的一種證據(jù)方式,并非訴訟行為,因此,在當事人訴訟行為能力欠缺,其法定訴訟代理人代為訴訟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對案件事實清楚,并能理解和表達出來,也可以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進行自認。
訴訟參加人是指參加訴訟的第三人。在我國民事訴訟理論和立法中,第三人被分為了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兩類。所謂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對原告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而參加訴訟的人。所謂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指雖然對原告和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訴訟的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訴訟中處于原告的地位,判決對其有約束力,因此,他可以作出自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雖然對案件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卻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此也可以作出自認。
2.自認的客體
自認的客體也就是自認的對象。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自認的對象為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案件事實,而非權利主張,這兩點是被嚴格區(qū)分的。權利主張從內(nèi)容上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1)關于法律、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經(jīng)驗法則是否存在,以及具體內(nèi)容和如何解釋的主張。(2)關于特定的事實是否符合特定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的主張。(3)是否存在法律效果的主張。如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賠償主張的承認,這種承認屬于法律效果的陳述,是權利認諾,不是自認??傊?自認屬于當事人對事實的主張,不包括涉及以上法律內(nèi)容的主張。
自認一旦成立,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fā)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fā)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diào)查證據(jù),換言之,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作出自認的當事人,亦間接拘束法院,自認的效力不僅拘束審理本案的法院,還對其上級法院構成拘束。因此,民事訴訟中關于自認的效力包括對當事人的效力和對法院的效力。
1.對當事人的效力
自認一經(jīng)成立就免除對方的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8條規(guī)定:“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弊哉J對當事人的約束力還表現(xiàn)在一旦當事人作出自認,便不得隨意撤銷。一審中作出的自認,在上訴審中對當事人同樣具有約束力。
2.對法院的效力
經(jīng)當事人自認的事實,法院應認其為事實,并將其作為裁判的基礎,而無需另行調(diào)查證據(jù)。即使當事人未加援引,法院亦應依職權加以適用,因為訴訟上的自認是一種證據(jù)法則,而證據(jù)法則屬于法院應當予以認知的范圍。另外,訴訟上的自認,不僅對一審法院具有拘束力,而且對第二審法院和再審法院亦具有拘束力。
【參考文獻】
[1]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臺灣三民書局1996年版。
[2]崔立斌:《民事訴訟自認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3]劉洋:《論民事訴訟中的自認》,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4]馬夢凡:《論民事訴訟中的自認制度》,遼寧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5]宋朝武:《論民事訴訟中的自認》,《中國法學》2003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