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龍川縣老隆鎮(zhèn)第二小學 陳 瑤
語文課是工具課,應當強調(diào)學生聽說讀寫 “四會”。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要強化 “朗讀”的訓練,讓學生讀懂課文,讀好課文,讀熟課文。
要指導學生認真讀書,尤其要有感情地朗讀。朗讀是理解文章內(nèi)容,檢查理解水平,提高閱讀能力,發(fā)揮有聲語言的藝術(shù)作用,規(guī)范語言和推廣普通話的有效手段。針對兒童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穩(wěn)定,正是大聲朗讀才使他們集中精力,正是出聲的語言才能調(diào)動他們的思維參與,正是瑯瑯的誦讀才能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變?yōu)閮和煜さ目谡Z形式。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 “讀”和 “背”,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運用時就能夠脫口而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是十分重要的。
要使目前的閱讀教學走出困境,必須改變那種講多讀少、大部分時間用于一問一答并板書、教師行為盲目隨意的習慣,必須嚴格控制講解分析的時間,堅決清除多余的講解分析內(nèi)容。要引導學生從情感和行動兩方面積極參與訓練,教給學法,加強操作,培養(yǎng)能力。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要求、教學內(nèi)容、學生實際,找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最有效的途徑,要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遞最大限度的知識信息量,課堂上要有充分時間指導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在一篇課文教學的 “定向階段—操作階段—總結(jié)階段”,都要引導學生參與全程操作。例如以前教學 《草船借箭》,在 “定向”階段,學生一接觸課題,就提出了“誰向誰借”, “為什么要借、怎樣借、借的結(jié)果怎樣”等問題,讓學生各自輕聲朗讀課文,就基本掌握了故事的 “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的情節(jié),并且接觸了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獲得初步的認識。在學生看了課后習題之后,帶著課后問題讀, “操作”學法: “理事例 (按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理清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掌握故事的整體內(nèi)容);分析要素 (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還有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作分析);抓特點 (想這些事例表現(xiàn)了人物什么性格特點)?!弊x懂課文,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對話描寫及神態(tài)、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讀出語氣和句子的感情色彩,讓學生自由而有感情地練讀,再選人示范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總結(jié)”階段,結(jié)合準備復述,讓學生完整地朗讀一遍重點段,加深對文章中心的體會,真正領會諸葛亮的 “神機妙算”。
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老師提出明確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逐步提高朗讀技巧。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一切學習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老師的示范朗讀就成了學生模仿的樣板。這無疑提高了對老師朗讀技巧的要求。這樣教師的示范朗讀就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那種大講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的效果好得多。有時候遇到一些較難掌握的句子還要作必要的講解和反復訓練。此外,還可通過看圖,啟發(fā)想象,把學生帶入情境,體會感情。實踐多了,就能把各種體裁的課文讀好。
語文能力是一個整體。一方面能力的訓練,必然會牽涉到多方面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我們更新教學手段,由單一型向多樣型發(fā)展。
課堂上 “讀”的訓練形式可以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跟著播放的錄音輕聲讀,比比看誰讀得好,誰最快讀熟等,使學生練的積極性持久。很多老師把語文活動擴展到課外,組織朗讀課文競賽,演課本??;或讓學生把自己朗讀課文的錄音,拿到學校來播放評比,學生興趣很濃。通過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促使學生在不同的水平線上主動操作,各有提高。這樣得法于課內(nèi),增益于課外,能夠逐步把文章那些飽含喜怒哀樂愛憎的情感表露出來,文章里面包含的意義也能得到深刻理解了。
教材要求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篇目,老師都注意檢查,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及時反饋和矯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類要求,承認差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訓練,在自己的水平上逐步提高。對教材要求背誦的課文,往往教師親自驗收,及時糾正錯漏或不合要求的地方,評分公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積極主動投入訓練。有時候教師驗收優(yōu)等生之后,委托他們當小老師驗收其他同學的背誦,發(fā)揮他們的 “視聽覺”能力,也收到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