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雯昭
演員在銀幕上的創(chuàng)作任務,是在導演的指導下依據劇本,塑造真實、典型、富于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一部電影最終成功與否,與演員們是否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有直接的聯系。首先演員要吃透劇本,挖掘角色的性格特點,表演不是“快餐文化”,演員必須對角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才可以塑造真實、深刻的人物形象。
電影《楊善洲》中,楊善洲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李雪健,他塑造過的經典影視形象不勝枚舉,其中就有人民公仆焦裕祿。后來李雪健接受采訪時提到,當時有人曾經勸過他不要接受楊善洲這個角色,因為不知道能否超越焦裕祿,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而且當時李雪健自己心里也有些疑問,不知道楊善洲的事跡是不是都是真實的。他有著一名老戲骨、老演員所獨有的敬業(yè)精神,親自去了云南了解楊善洲的事跡,并且與楊善洲身邊的秘書和家人對話。采訪結束之后,當地的村民還告訴了李雪健當地的孩子們都會唱的順口溜。最后,李雪健去了楊善洲生前所在的林場,望著這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王國,李雪健說他為自己之前對楊善洲同志的想法感到十分慚愧。
正是因為有著這種感情,所以李雪健又塑造了一個經典的影視形象,不光表現了楊善洲同志作為一名國家干部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更表現了他為人民、為保山塑造的不朽的豐碑。
總體來說,電影《楊善洲》中的劇情可以分為三條線索,分別是家庭關系、上下級關系和干群關系,下面就從這三條故事線索來分析李雪健對楊善洲形象的塑造。
電影一開始就交代了楊善洲同志在退休之前的身份,是云南保山的地委書記,可以說,他在退休之前是身居要職的。但是讓我們完全想不到的就是他身邊的家人的生活狀況,他的房子是全村最破的,妻子以務農為生。在電影里,家庭關系這條線索,主要就是他和二女兒二歡的故事。
二歡和丈夫結婚多年,一直因為工作的原因分居兩地,后來二歡有了一個機會可以跟丈夫在一起,就差一個章。她哭著跑到山上找父親簽字找關系,這個時候,按照以往英模題材的電影,主人公勢必要說出大義凜然、以理服人的高調話語,但是楊善洲卻跳出了這樣一個期待模式。他一直坐在小板凳上,背微駝,抬頭看著自己的女兒哭訴,一言不發(fā),在女兒哭到極致的時候輕輕地拍了拍女兒的頭,只能小聲地用無奈的聲音說“這個章不能蓋”“公是公,私是私嘛”。他并沒有用大道理來勸服女兒,這個時候的他只是一個有些愧疚的父親,我們能夠感到親切真實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在親情和道義面前的一份堅守。
電影中的上下級關系主要是通過周波來表現的。周波為了林場也付出很多,他已經三十多歲,相處幾年的女朋友因為他的工作要求分手,當時他的心里雖然苦悶,但還是決定留在山上,與女友分開。楊善洲聽他說的時候一直緊緊地跟在他身后,一言不發(fā),若有所思。面對周波,他同樣是內疚的,這種內疚甚至比對二歡的內疚還要深沉,究竟該怎么做才是對周波好?是像對二歡一樣無情拒絕,還是想辦法讓周波去尋找幸福?
周波在林場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后來他成為了林場的第一任場長,楊善洲因為周波的婚姻放周波下山,其實他也舍不得。周波走之前,眾人在一起聚餐,楊善洲宣布了好消息:“周波要結婚了?!边@位話一直不多的老人只能借著酒勁多說幾句話,才能排解自己心中的不舍。他的手里一直舉著酒杯,話語樸實:“當初你問我種樹是五年還是六年,我說六年,你這一上山就是十七年,人家姑娘也等了你六年?!边@個時候,周波的內心也是糾結的,雖然他對他辜負的姑娘十分不舍,但是他也不忍讓老書記為他開后門,老書記既然已經為他開了這平生第一次的后門,他自然更是不能拒絕的,因為那是在老書記女兒身上都沒有過的先例,即使二歡上山來苦苦哀求,哭得十分傷心。周波走的時候楊善洲去送他,是很明顯的一個孤獨的老人的形象,拄著拐杖揮手的剪影,讓人感到無限落寞??v然他不舍,縱然走后門看起來是不正確的做法,但是為了周波的幸福他還是這樣做了,這也是楊善洲身上的人性光環(huán),這種人性不光沒有把楊善洲消解至庸俗,反而讓他的形象更加高大。
所以在表演中,演員通過表演展示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環(huán),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豐滿。
電影中的楊善洲始終是和群眾在一起的,干群關系非常融洽,他可以幫老倌挑水,也可以給村民演示插秧。影片的開頭就是一片荒山,楊善洲拄著一根樹枝來看山上的情況,遇到了一個正在休息的老倌兒,兩個人之間有一段簡短的對話。老倌兒說:“有的干部,白吃國家公糧了?!睏钌浦蘼犃酥?,沉默了,然后點了點頭,激動地大聲說道:“是啊,不給觀眾干實事兒,可不就是白吃公糧嗎?”他一邊說一邊眺望著遠方的群山,有種嘲諷,有種無奈,更是對于自己作為一方父母官的反思。然后他低下頭,俯下身子,幫老倌兒挑水。我們通過他跟老倌兒說話時的氣喘吁吁就能感受到他當時很累,但他雖然疲憊,還是幫助別人,這也讓一個一心為民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以及和群眾的融洽關系在電影開場就表現出來了。
楊善洲雖然是地委書記,但是他十分接地氣,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為農民解決問題。他在走訪的過程中看到這里的村民還沒有使用可以使糧食提高產量的“雙龍出?!笔讲逖?,便問“村里沒教你們‘雙龍出?!瘑帷?,村民說“插不直”。在村民面前,楊善洲絲毫沒有地委書記的架子,沒有板起面孔教育大家,而是輕松地與村民對話,了解情況。當了解到村民嫌費事的時候,他脫掉鞋襪,走到田里,親自為村民做示范,與村民合作,這個過程也是與民同樂的過程,完全沒有讓大家感覺到他身份的不同。楊善洲與村民合作“雙龍出海”式插秧結束后,問村民們“直不直”,村民們笑著說“直”,在合作中又一次融洽了干群關系。這時村長回來,發(fā)現是楊書記來了,楊善洲對他說道:“村長官不小,這一村的地都歸你管,這‘雙龍出?!慨€可以提高產量百八十斤,你能保證這村里的田都能用這種插法嗎?”村長答到:“保證每畝都能雙龍出海。”楊善洲非常高興,拿起自己的小棍兒,拎起鞋就笑著離開了,就像身邊的農民一樣,完全感覺不到他的身份。等他走了,村民們問村長才知道,這就是農民書記——楊善洲。
他是一個地委書記,能和群眾如此融洽確實是很難想象的,楊善洲幫老倌挑水,這也引出了“水”這個元素。最后,在他臨終之前,老倌挑來兩桶大亮山的水,說:“老書記,你沒有白吃國家的公糧?!边@兩桶水把人民群眾對楊善洲的深厚感情推到極致,也昭示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寓意。
電影中,角色的性格特點需要演員和角色的深度融合。通過觀看近年的影視劇,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塑造得比較成功的角色,在背后都有演員對其傾注的心血,演員把自己對人生、對生活的思考都融入到了角色中去,并且對角色賦予自己的熱情。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會感覺很多優(yōu)秀演員飾演的角色是“本色出演”的,他們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融入到角色中,和角色融為一體,這樣的表演才能打動觀眾,用真情感染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