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秀云
【摘要】語言對人的意義不僅在于人際間交往的工具,而是可以通過對語言的研習深入到語言背后的文化和文明之維度。外語教育的目的也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工具性、專業(yè)性的教育立場,而是應當引入通識教育,以整體性、統(tǒng)一性的眼光使外語學習者既成為合格的對外交往人才,又成為人格健全的社會存在者。
【關鍵詞】外語教育 通識教育 人文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105-01
一、外語教育中人文維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人文精神的缺失并非僅僅存在于外語教育領域,而是在當代社會中成為一個整體性、全局性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之所以過多關注語言實用性、工具性的一面,是與我國外語學界長期以來對外語和外語教育的功利性認知密切相關的。而對外語教育之“科學性”的尋求,對外語和外語教育貼近“科學性”的努力則是使我國的外語教育走向工具性、實用性的根本原因。
人文精神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缺失乃是近代以來知識論譜系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近代以來,隨著自然科學以絕對優(yōu)勢不斷席卷整個知識譜系,經驗主義不斷取得勝利,當人們在以自然科學意義的“科學”之名義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時,在知識譜系內部,人們同樣試圖以的“科學”之名義來對諸人文學科進行改造,使人文學科更多具備“科學”的屬性。隨著經驗主義在20世紀發(fā)展為成熟的實證主義,人們對自然科學的實證性、普遍性和確定性的崇拜更是達到極致。
不過,盡管自然科學的確比人文學科更加“科學”。但走向實證性的自然科學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自身難以化解的問題,那就是隨著對精確性的追求,自然科學在學科分類上越來越細致,越來越繁瑣。應當說,這種細致性、繁瑣性是科學本身的內在屬性,但進入20世紀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發(fā)展是整體性的,不是單向度的。但專業(yè)劃分的過度細致則導向研究瑣碎性和不充分性。通識教育的概念正是因此應運而生。這種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試圖“糾正過度專業(yè)化造成的人的‘單向度發(fā)展,并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富有人文關懷、能夠自主判斷的人。”照此理解,通識教育的關注點就不再是各種分門別類的“專業(yè)”,而是研習著這些專業(yè)的“人”。通識教育不再對人做工具性的理解,而是將人視為一個在情感、認知等方面視為一個統(tǒng)一體。只有首先具備統(tǒng)一的、整體的知識視野,才能在專業(yè)方向上進行深度挖掘,才能在工具化愈演愈烈的當下真正回歸人的本真內涵。
在外語教育方面,知識的分離實際上并不像自然科學那般細致。因為一方面,外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并沒有自然科學那么強的實證主義色彩,另一方面,語言對于人的生存論價值還是得到廣泛承認的。而生存論則一定程度上賦予外語教育以整體性、統(tǒng)一性的關照。建國以后,由于我國的外語教育受到蘇聯(lián)模式的強烈影響,導致外語教育被過多向科學化和專業(yè)化靠攏。
二、通識性是外語教育的內在屬性
從正面來看,專業(yè)化教育使人對知識的挖掘得以越來越深入。但從反面來看,當專業(yè)化教育從正面不斷論證“專業(yè)”之合理性的同時,對那些非專業(yè)的學問,以及其他異質性的專業(yè)則必然采取某種偏見甚至是歧視的態(tài)度。而從大學精神本身來看,這種偏見和歧視都是與真正的大學精神格格不入的。因此,一個受過真正大學教育的人應當是腳踩在真實的大地上,應當具備廣闊的生活和學術視野。這種視野固然要基于本國的特定文化傳統(tǒng),但在全球化迅猛發(fā)展和多元文化正在不斷得到深度承認的今天則更應當具備全球性視野。而全球性視野則離不開對外語的熟練掌握。
當代分析哲學家羅素認為,“命題是現(xiàn)實的圖像,是我們所設想的現(xiàn)實的模型?!边@就表明,世界自身具備統(tǒng)一性,而這種統(tǒng)一性則很大程度上是語言賦予的。羅素對此也有類似的表述,“語言和世界具有相同的結構,可以借助于分析語言的結構而認識世界的結構”。照此理解,語言并非僅僅是一種工具,可以通過專業(yè)化的方式來掌握那么簡單,而是具備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雙重意義:一方面,語言和世界是結構同型的,語言的邏輯結構反映著整個世界的邏輯結構,另一方面,我們對語言的運用不僅僅只是為了溝通和交流,而是內在蘊含著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對語言的運用看似只是基于個體性、偶然性的維度,實則是在整體性、必然性的角度實現(xiàn)對作為整體的世界的認知。這就表明,在外語教育問題上,通識性乃是外語教育所內在蘊含的邏輯前提,沒有通識性對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確證,外語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意蘊。
三、外語教育必須納入通識性的實踐方法
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不同,前者是為了使學生首先掌握一整套系統(tǒng)性邏輯,進而在此邏輯基礎上實現(xiàn)不同學科的融會貫通。而對異質文化的理解則要以掌握相應的外語為前提?!罢Z言使人處于一種確定性的文化意識之中,使人的生命存在同一定的‘意義的確定性相聯(lián)系?!贝送猓庹Z教育雖然離不開一定程度的理論性研究,但外語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理論性研究最終是以實踐為落腳點的。比如,建國初期,外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國家在外交領域亟需的“翻譯”人才。改革開放之后,由于國家在對外貿易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需要,迫切希望培養(yǎng)出有著熟練外語操作根基的技術人才。因此,“實用性”的要求在外語教育中一直是最為主流的關鍵詞。在外語學科的課程設置上,所開設的課程和所選擇的教材也大多圍繞外語聽力、口語等基本技能的訓練。而那些集中反映著對異質文化的了解,對人文精神的把握和對外文文史哲等方面經典的解讀的課程則不斷被擺在外語教育中非主流的位置上,某些學校做的更為極端,甚至是在課程設置中將這些看似不實用的課程刪除得干干凈凈。然而,這些課程在外語教學中是否真的不具備實用性和實踐性?本文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筆者看來,這些看似“無用”的課程其實是有用的,但其實用性則是通過某種通識性的層面體現(xiàn)出來。
我們不否認外語教育和外語學習具有技術性維度,沒有對其技術層面的把握,對外交流就無從談起了。但語言的交流并非僅僅停留于技術層面,相反,技術層面只是交流的第一個層次。如果某種交流是真正有效的,那么這種交流必須深入到文化和思想的層面。用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真正有意義的異質性文化交流是要通過語言在思想層面不斷通達“重疊共識”。如果不能通達“重疊共識”的話,我們將發(fā)現(xiàn),許多時候,雖然我們能就某些淺層問題進行交流,但一旦深入到問題的文化核心層面,交流就會失效,就會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境地。而“重疊共識”之所以可能,從外語角度的角度看,在于能否真正使我們通過對外語的研習深入到文化和文明的層面,在于從對技術的把握深入到一般性、整體性的“人”的范疇。對此,必須引入通識教育的實踐觀,引入“以人為本”的基本精神取向,在對外語的技術性研習和掌握中進一步引入包括健全人格、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等能夠在“人”的意義上具備普遍性、統(tǒng)一性的實踐要求。
四、結語
21世紀外語教育應當盡快走出工具主義的局限,通過對外語背后的文化的掌握使是教育深入到人格、責任和文明等范疇。因此必須在外語教育中引入通識教育,加強對通識教育課程的深度開發(fā),并探索通識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運行保障機制,真正給外語學習者提供強烈的人文價值意識。
參考文獻:
[1]許國璋.論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王魯男等.外語院校人文精神復歸與通識教育的使命[J].外國語文,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