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姬 王強
【摘要】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種成熟的冠心病治療方法,可以很好的實現(xiàn)血運重建,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病殘率以及死亡率[1]。雖然PCI術后患者冠脈狹窄的問題得以解決,但某些癥狀如胸悶、憋氣、乏力等卻沒有減輕[2]。西醫(yī)認為PCI術后再發(fā)心絞痛與支架再狹窄、合并冠脈微血管病變、炎癥反應等原因相關,而中醫(yī)則將PCI術后再發(fā)心絞痛歸于“胸痹”范疇。關于PCI術后再發(fā)心絞痛的中醫(yī)證候學研究如今仍沒有統(tǒng)一的證型標準,吾師王強主任醫(yī)師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及運用中藥治療患者術后再發(fā)心絞痛具有豐富的經驗,認為該病的中醫(yī)病機仍屬本虛標實證,本虛主要以氣虛為主,標實則為血瘀、痰濁,在臨床中,根據患者行PCI術的原因、植入支架的部位及個數(shù)、臨床表現(xiàn)、服用西藥的情況、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患者舌脈動態(tài)的變化等多方面情況進行辨證論治,中藥靈活加減,每獲良效?,F(xiàn)就一例PCI術后再發(fā)心絞痛氣虛血瘀證的醫(yī)案,論述吾師辨證論治的思路及中藥運用之法,現(xiàn)報告如下。
【關鍵詞】PCI術后再發(fā)心絞痛;中醫(yī)治療;醫(yī)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6..02
1 資料與方法
1.1 醫(yī)案
2017年11月25日,黃某,男,79歲,主訴:活動后胸悶、憋氣5天。病例特點:患者于2012年因胸悶、憋氣間作17年余,遂于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療,期間行PCI示冠脈三支病變,且右冠狀動脈主干50%狹窄,故于回旋支、前降支各植入1枚支架,癥狀較前緩解后出院。近5天患者活動后出現(xiàn)胸悶、憋氣等癥狀,為求中醫(yī)藥治療遂于今日就診于吾師門診,現(xiàn)癥:患者神情,精神可,活動后胸悶、憋氣,無心慌、胸背痛等不適,頭暈,胃脹,無惡心、嘔吐,雙下肢發(fā)麻、怕涼,納可,寐尚安,二便調,舌紫暗,苔薄白,脈細滑。查體:血壓:125/52 mmHg,心率:60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腹軟無殊,雙下肢不腫。輔助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I、AVL、V4-V6導聯(lián)ST段壓低0.05~0.1 mv,T波低平、倒置。既往史:冠心病史20余年,目前規(guī)律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0.1 g Qd,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60 mg Qd,酒石酸美托洛爾片12.5 mg Qd,瑞舒伐他汀鈣片5 mg Qn;2型糖尿病病史16年余,空腹血糖最高達12 mmol/L,餐后血糖最高達20 mmol/L,現(xiàn)注射“來得時17U Qn”,口服“糖適平 早1片,午、晚各2片,卡博平2片 Tid”,空腹血糖控制在6 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12 mmol/L。高血壓病史10年余,血壓最高達180/70 mmHg,現(xiàn)口服氯沙坦鉀氫氯噻嗪片62.5 mg Qd、非洛地平緩釋片2.5 mg 17:00口服,血壓控制在130/55 mmHg左右。
1.2 診治經過
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可明確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脈三支病變、PCI術后、心絞痛、心功能II級、2型糖尿病、高血壓,結合患者的證候及舌脈,可以診斷為:胸痹心痛,氣虛血瘀證。該患者高齡,“男子八八,形體皆極”,加之三年前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且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使患者正氣大衰,氣虛則運血無力,脈道失養(yǎng)而滯澀,日久則成瘀血,阻滯經脈,脈絡不通,瘀血結于胸中,不通則痛,終成胸痹之證。
2 治 療
以中藥湯劑為主,具體方藥為:生黃芪20 g、熟地
30 g、丹參20 g、醋延胡索15 g、川芎15 g、郁金15 g、天麻10 g、鉤藤10 g后下、柴胡10 g、粉葛20 g、菟絲子
15 g、鹽杜仲15 g、枸杞子15 g、酒萸肉15 g、槲寄生15 g、知母10 g、木香10 g、降香10 g后下、川楝子10 g、牛膝15 g、地龍15 g,七付。該患者屬氣虛血瘀證,以氣虛為本,包括心、脾、腎虛,氣虛則鼓動無力,使血行瘀滯,以瘀阻脈絡為標,不能因其舌質紫暗、脈象滑的瘀象便一味予活血化瘀治療,使正氣更加耗損,所以治療應以補虛為本,氣行則瘀血自行。該方中重用黃芪,其甘溫,為補中益氣之要藥,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3]表明,黃芪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擴張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熟地黃,歸肝、腎二經,補陰益精以生血,兩者協(xié)同補氣養(yǎng)陰以治虛為本,以丹參去瘀生新,正如《本草綱目》謂其“能破宿血,補新血”,川芎、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患者頭暈加之下肢發(fā)麻、怕涼,為陰虛陽亢所作,故以天麻、鉤藤平抑肝陽,柴胡、葛根升舉陽氣,升降平衡,以防潛陽太過,加菟絲子、鹽杜仲、枸杞子、酒萸肉、槲寄生補腎之陰陽,既可治療患者胸痹之心腎陰虛不足,也可治下肢發(fā)涼怕冷之腎陽不足,佐知母以防過于溫燥,牛膝一方面活血通經以治胸痹,一方面補肝腎強筋骨,且引火下行能治眩暈,木香、川楝子行氣以除胃脹,地龍既可熄風以治頭暈,也可通絡治療血脈不暢。二診:2017年12月2日,患者復診,自訴活動后胸悶、憋氣癥狀較前減輕,胃脹減輕,頭暈仍有,雙下肢發(fā)麻、怕涼,納可,寐安,二便調。舌暗淡,苔薄白,脈弦滑。患者脈象由之前的細滑變?yōu)橄一?,氣虛癥狀略見減輕,但并非一周便可痊愈,故繼在原方基礎上加黃芩片15 g,既可以防補腎之陰陽的諸藥過于溫燥,也可以清上焦之火以治眩暈,繼服七付。三診:2017年12月9日,患者三診,自訴運動耐量較前增加,癥狀緩解,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方藥在原方基礎上將熟地減半,加黨參15 g、紅花10 g,繼服七付,煎藥方法同前。三診時患者心絞痛癥狀明顯改善,且活動耐量較前增加,生活質量大大提高?;颊呙}象雖由之前的細滑變?yōu)橄一?,但吾師認為該患者的證型仍屬本虛標實,氣陰兩虛之證,治療重點仍應在補本虛之不足,兼顧去標實之瘀血,故在原方基礎上加黨參平補氣血陰津,將熟地劑量減半,以防性質黏膩有礙消化,故生黃芪、黨參、熟地三者共奏補氣血兩虛之效;再加紅花10 g,既可合丹參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以防患者胸痹疼痛發(fā)作,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4],紅花的成分可以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且能保護和改善心肌缺血,縮小心肌梗死范圍,其紅花黃色素等能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壓。
總體來說,PCI是目前實現(xiàn)冠脈血運重建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恢復冠脈的局部狹窄閉塞,擴充冠脈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癥狀。然而盡管PCI改善了冠脈狹窄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冠心病患者的標實癥狀得以減輕,但冠心病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并沒有改變,因此PCI術后繼續(xù)補虛治本非常有必要。吾師根據患者行PCI術的原因、植入支架的部位及個數(shù)、臨床表現(xiàn)、服用西藥的情況、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多方面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希望通過整體調理、治本緩標以達到緩解心絞痛癥狀、減少危險因素的影響、減少西藥的用量及不良反應,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預防或減少再狹窄、再梗死。
參考文獻
[1] 李 巍.PCI術后再狹窄的病理生理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3,21(4):375.
[2] 李世林,程 偉,王 鵬.冠心病藥物洗脫支架植入患者介入前后中醫(yī)證型變化的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2):151-152.
[3]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429.
[4]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2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