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龍一家三代經(jīng)歷了追求土地、擁有土地、離開土地、回歸土地的生命體驗。他們對土地的認識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最初的生存依賴,到離開后的無助空虛,到最后的精神回歸。大地不僅僅是他們的故園,更是心靈的港灣。王家三代人與土地的關系,在今天依然有其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他們的故事啟迪我們:善待土地,善待環(huán)境,善待農民,善待自己的心靈,守住人類美好的家園。
關鍵詞:土地 故園 樂園
土地為農民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他們吃的是從田里收獲的糧食,穿的是地里長出的棉花織成的布,就連房子也是泥砌的土屋。農民擁有土地,就能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活。土地是農民生活的根本,主宰著他們的命運。
美國作家賽珍珠小說《大地》講述了王龍一家三代人與土地血脈相連的故事,這里的“土地”意蘊豐厚,給人啟迪。
一、王氏三代:樂園的追逐者
王龍和他的兒孫們與土地生死相依,榮辱與共。他們三代人經(jīng)歷了“得樂園”“失樂園”“歸樂園”三個階段的悲歡離合。
(一)得樂園
王龍是一個貧苦的農民,窮得只能買一個相貌極丑的灶房丫頭做妻子。妻子阿蘭高大結實,她的到來,翻開了王龍人生新的篇章。阿蘭與王龍有著共同的理想——擁有更多的土地?;楹?,夫妻二人日夜辛勤耕耘。阿蘭甚至在生產(chǎn)前幾個小時,還在田里勞動。為了能攢錢買地,他們省吃儉用,舍不得花一個銅板。他們深信這洋錢,是從耕鋤勞作的土地上得來的。他靠一滴滴汗水從土地得到糧食,從糧食得到洋錢。一有了錢,他們立刻買下了黃家那塊雖遠卻能旱澇保收的肥地,如獲至寶,更加拼命地勞作。
土地是農民心中最美麗的風景。他們在土地上生存,自己也是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土地融為一體。勞作的阿蘭“滿頭大汗一臉泥土,她像個土人,渾身成了和土地一模一樣的褐色”。她和孩子在田里坐著,“就像是兩個泥塑的人……都沾滿了田里的塵土”。那種與土地血肉相依的情感,在王家人身上延伸。
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還得仰仗老天的照應。一旦旱災水澇就可能有滅頂之災。一場無情的旱災,悄無聲息地奪取了王龍的莊稼,他們苦心積累的金錢、糧食也被鄰人掠奪一空??墒?,他的土地不能讓人奪走,一家人幾近餓死,也不愿意失去土地。但是,王龍最終不得已選擇了逃荒異鄉(xiāng),乞討為生。他們在異鄉(xiāng)掙扎著,倔強地活著。而當春天來臨,他們就聽到了故土熱切的召喚。王龍只要攢下一點錢,就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條上好的耕牛,開始了田間的耕作。他把錢全投在土地上,“買了一塊又一塊的田”,樂此不疲,逐漸成為一個有錢的地主,他的兒孫享受著土地贈予的財富。富裕后的王龍一度迷戀小妾荷花,為她耗費了大量金錢,甚至疏離了土地。但骨子里對土地的深情,很快讓他清醒過來:“鋤在哪里?犁在哪里?麥的種子在哪里……我要到地里去?!蓖恋亟o王龍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只要能耕地,他即刻充滿了勃勃生機。而當王龍聽從兒子的話,來到城里生活時,他即刻失去了這種生機,他的生命開始急速萎縮,他無法忍受沒有土地滋養(yǎng)的生活。最后,他在年老的時候搬回鄉(xiāng)下的土屋,享受土地賜予的幸福,他“一看到自己的土地,便感到心曠神怡”。王龍垂危之際得知兒子欲賣掉土地,他悲從中來,失聲痛哭:“我們從土地上來的……我們還必須回到土地上去……如果你們守得住土地, 你們就能活下去……如果你們把地賣掉, 那可就完了?!?/p>
“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中國人有著深厚的農本觀念,遵循著向土地討生活的傳統(tǒng)。中國農民與土地有著緊密的精神聯(lián)系,土地對個體生命及家庭的意義超越一切。對土地的依戀,對多子的期盼,就是中國農民對人生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土地既是他們溫暖的家園,更是他們精神的港灣。
(二)失樂園
王家的第二代已經(jīng)沒有了上一輩對土地的深情。他們的土地意識日漸淡漠,一心想離開自己的土地,遷居到熱鬧的城市。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商界、軍界和黑道。他們或者慵懶無為,或者巧取豪奪,或者仗勢欺人,他們身上已經(jīng)沒有了農民的淳樸善良,呈現(xiàn)出亂世中人們的投機心態(tài),以及人情的淡漠。他們買下黃家的土地,買下黃家的院子,自己也慢慢成了他們曾經(jīng)恐懼和憎恨的“黃家人”。
王大喜歡奢侈享樂,“在他看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他買不起的貴重東西……從蘇州買來了雕花的桌椅,還買來紅色的絲綢門簾,懸掛在門上。他買來大大小小的花瓶,還買了畫軸掛在墻上。他還弄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按照他在南方見過的式樣,在院子里造了假山?!彼⒆约号c泥土分開,努力成為“高雅”的城里人。
王二工于心計,樂于掙錢。他開米行、放高利貸。為了賺更多的錢,他甚至賣祖?zhèn)鞯耐恋?,占弟弟的便宜,甚至連孤苦無依的梨花的幾個銀子也不放過。他沒有了農民的忠厚,成為貪婪狡詐的守財奴。
王龍原本希望老三王虎管理土地,然而老三讀了書,離家出走當了兵。初時,王虎“作戰(zhàn)勇敢,有時耽于幻想,有時損人利己”;后來,他利用金錢誘使士兵為他效力,“他知道怎么了解他們的性情,利用他們的性情,怎么樣做到看上去給他們一點自由但又能不失去控制,隨心所欲地擺布他們”。王虎從一個善良正直的小兵,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當他看到兒子王源穿著革命黨人的服裝,他無比憤怒,打算像殺任何仇敵那樣地把兒子干掉。失去了土地的溫潤撫慰,王虎日益變得驕躁瘋狂,不復有農民的善良。
這三個狂妄的兒子遭受種種挫折之后,最終發(fā)現(xiàn)父親對土地的執(zhí)著是正確的,自己遠離土地是那樣膚淺無知。土地不僅是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心靈賴以棲息的家園。一旦徹底丟棄了土地賦予他們的美德,他們也就失去了精神樂園,無所依傍。
(三)歸樂園
王源,是王氏家族的第三代人。年少時,他為了躲避父親的專制管理,只身躲到老家的土屋。他“對田野、樹木和附近的流水常常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渴求”。他“在這個小村莊的街上傾聽著人們的歡聲笑語;他常常混跡于路邊客棧前坐著的人群之中,聽他們拉呱……就像一個人正在聽一種他雖然不懂,卻使他賞心悅耳的語言一般”。王源盡情地享受著土地給予的安適生活。
王源有熱情,有夢想,他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價值,看不慣王虎專橫獨斷。他沒有遵從父命學習軍事,而是去美國學習先進的農業(yè)技術?;貒螅綄W校講授科學的種植技術,組織學生到田里參加勞動,實驗優(yōu)良品種。他迷戀土地,喜歡農事,脫掉西裝,穿上長袍,看起來像個農夫。他承襲了祖輩的土地情結。王源回歸了土地,在土地中獲得了心靈的滋養(yǎng),找回了父輩曾經(jīng)失卻的樂園,并積極地把樂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二、大地:永恒的樂園
王龍擁有了土地,他的三個兒子離開了土地,而他的孫子重新回歸了土地。這樣的回歸,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經(jīng)過磨難之后的清醒認識,是心靈的必然回歸。這樣的循環(huán)帶給我們許多思考。
(一)思故園
海德格爾說:“接近故鄉(xiāng)就是接近萬樂之源,故鄉(xiāng)最玄奧、最美麗之處恰恰在于這種對本源的接近,絕非其他?!痹诤5赂駹柨磥恚€鄉(xiāng)是回歸精神家園的根本途徑。故鄉(xiāng)是一個人的生命之源,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這個生命的起點。
王龍與他的先輩一樣生長于土地,耕耘于土地,在土地中傾注了自己簡單而執(zhí)著的夢想,土地就是他的生命,與他有著精神上的默契。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他究竟還是要回歸故土,借此獲得心靈的回歸。
王大、王二這一代對土地沒有了深情厚誼。他們出生在鄉(xiāng)間,卻沒有在土地上揮灑太多的汗水。他們早早地離開土地去讀書或謀生。沒有了土地的滋養(yǎng),受到外面世界的誘惑,他們的心靈發(fā)生了蛻變。他們沒有耕耘的興趣,追求奢靡的生活,享受賺錢的快樂,失去了泥土的淳樸,也失去了精神家園,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當一切隨風飄逝,他們猛然發(fā)現(xiàn),身后的家園,才是他們應該堅守的樂土。
(二)戀故園
王大、王二在富貴之后,心里便不再依戀大地,沒有了泥土的氣息,眼里只有金錢的光芒。因此,他們在人生的路上才備感凄涼孤獨。
王龍一度迷失自我,不珍惜阿蘭,不珍惜土地,在享樂的世界里飄蕩。他為此失去了生機和快樂。后來,他幡然醒悟,重新回歸樂土。因此,他不允許兒子賣掉他視如生命的土地,不允許丟棄他們賴以棲息的故園,他要為后代留住精神家園。
生活中有多少王大、王二這樣的人。他們在富庶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在追逐物質的路上走得太遠,忘卻回望精神的故園。那個重新回歸故土的王源,或許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鄉(xiāng)土,有著最美妙的魅力。
由此可見,在《大地》中,土地象征著中國農民生存的根本,象征著農民奮斗的夢想,更象征著人類棲息的精神家園。人類反反復復在家園與外面世界之間來回奔忙,卻最終要回歸心靈的沃土。王氏三代人在離開與回歸土地的輪回中,迷茫、彷徨和掙扎。這是靈與肉的抉擇,這樣的抉擇,是人類追逐物質與安撫心靈中必然的狀態(tài),無論哪個時代,都難以停止。
(三)守樂園
現(xiàn)實是歷史的延續(xù)。當我們感慨生態(tài)環(huán)境不盡如人意,擔心食品安全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有沒有珍惜大地母親賜予的一切?當我們心中迷茫,精神苦悶的時候,我們該怎樣建設心靈的家園?如果每個人都能淡泊名利,喧囂的世界是否會更安寧?沉重的心靈是否可以重歸舒暢?幸福是否因此握在自己的手中?
《大地》作為一部外國人寫的中國農村題材的小說,也有許多不合中國民風民俗的地方,作者對我們文化的認識還比較膚淺,甚至還有曲解。但是,在建設生態(tài)文明社會的今天,《大地》仍然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當我們懷揣夢想,走出家園,勇敢地奔向遠方的時候,請記得攜帶故園泥土的芬芳。我們的身體可以走出故園,心靈需要時回歸故園。如此,我們才能在紛擾的世界里,守住泥土的淳樸,保持泥土的芬芳。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
[2] 王仲生.兩株大樹的召喚:《白鹿原》與《大地》比較研究[J]. 當代文壇,2008(1).
[3] 賽珍珠.大地[M].馬傳禧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2.
作 者:顧連梅,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研究方向:寫作教學、文學欣賞。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