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莉
摘 要:在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進步當中,契約精神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在當下的城市社會生活當中,契約精神是開展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與必要基礎。而城市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的服務中心,更是城市的名片,在其公共服務當中同樣要履行契約精神,以此推動城市閱讀文化氛圍建設,凸顯出契約要素的價值作用。
關鍵詞:契約 城市圖書館 公共服務 價值
在近代西方法理社會的建設初期,社會契約論便是其啟蒙思想與執(zhí)政基礎,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更是經濟活動開展的重要原則,與自由交易自由經濟理論保持著高度同時,并且有著明確約束機制的政治法律學說。
一、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理念中的契約要素
唯有遵守社會契約,個體同部門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便能夠得以協(xié)調,各個體間便能夠實現(xiàn)穩(wěn)定平衡。契約精神實際上包含著平等、自由與理性,西方眾多思想家在闡述社會契約論時,都預設了人類生活一種自然狀態(tài),在該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的生命、自由以及財富都是其先天權利,而由于社會的不穩(wěn)定性,人們經由契約將自身的部分權利讓出來,進而也就形成了法律,而法律也即代表絕大部分人的意志[1]。在當前的法治社會,契約是社會成員都需遵守的公共意志,以此去理性制定法律章程。社會契約論中,每個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個體,享有自己的權利與義務,進而促使公共部門與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實現(xiàn)均衡。
本文要探討的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職能,與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個體相關,圖書館的管理水平也側面反映出了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進步中,城市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也在逐步攀升,契約精神也在人們的意識中逐漸覺醒。人們要求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對公共生活領域的制度實行契約化,同時結合城市人們的切身利益,對環(huán)境與公益投入極大的關心,并且要求以保護公共利益為主要職能的部門要充分發(fā)揮人們賦予的權利,履行應盡的職責,同時提出了改進意見與建議。而城市圖書館所號召的平等、自由、共享的閱讀環(huán)境,正是社會契約精神對公共服務秩序的自覺規(guī)范體現(xiàn)。
二、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中的契約特征
一方面來講,城市圖書館作為提供公共信息服務的主體,需要進行大量的信息資源收集、管理等工作,耗費大量資金投入與人力成本,也因此造成城市圖書館在管理方面存在“有限理性”。而具體到圖書館中提供公共服務的工作人員,會對其服務專業(yè)程度、積極程度造成影響的因素眾多,有服務對象的生疏不同或是信息掌握的不對稱,同時也存在時間與成本的限制。
另一方面來講,城市圖書館在進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服務對象對服務結果的“期待值”也非常重要。圖書館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在溝通上的不暢,也會導致對服務結果的評價存在差異。通常來講,城市圖書館為規(guī)范自身的公共服務工作,會制定一定的服務制度,而這些制度的設定針對的只有圖書館內部人員,并沒有對服務對象形成約束,所以也就形成溝通成本,進而導致“期待值”理解上的有效理性。
總而言之,對于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來講,是一個關于服務成本與結果的關注,其特征無法準確把握,以此去理解“服務契約”與“服務制度”,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是一個不完全契約。
三、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中契約要素的價值
1.制約越出邊界的公共權力
所謂服務契約,可以看作是以契約作為工具或是價值的體現(xiàn),對管理服務職能的形式作出書面的約定。從近代至現(xiàn)行的眾多法律條文來看,契約更多對財產部分有著大量涉及,而真正涉及到服務方面的契約,卻甚少有成文約束,倘若制度在設計時便存在著不合理之處,也勢必會導致部門與個體間矛盾的產生。社會公共部門的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行使其被賦予的管理職能,其中“管”與“理”不管是從字面上來看,還是實際的開展過程,都是對組織擁有的資源實行計劃、組織與實際控制,進而完成管理目標[2]。而正因為管理者在管理公共事物時,其權力不受限制,那么僅憑自覺去遵守契約精神與法治精神,是無法保證執(zhí)行力的,且公共物品還會冠以公共物品之名,實際淪為私人物品。
社會契約論認為,社會契約范圍內的公共權力是人們主動讓渡出來的,必須要受到一定制約與限制。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人們能夠考慮到一切契約簽訂會產生的影響與后果,以及出現(xiàn)違背契約的各種情況,這種簽訂的契約則能夠稱之為完全契約。而基于人的“有限理性”,對契約的過程與結果并不能夠進行全面的預測,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下的契約簽訂,這種契約則稱之為不完全契約。當契約精神與管理職能發(fā)生沖突時,公共服務部門則應時刻謹記為社會服務,保護公共利益的目標,去制定與契約精神相符的管理制度,并且要有相應的法律手段去確保執(zhí)行,對公共權力形成一定的制約。同時,具有契約精神的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部門同樣需要自覺且主動地接受社會大眾的監(jiān)督與制約,當其權力行使越出了法律規(guī)定的邊界時,要得到及時有效地糾正。
2.確保公共服務的契約履行
隨著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的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分化,主要原因是為了適應社會中不同成員的需求以及維護好每一位成員的切身利益[3]。讓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公共支序種生活的更好,這便是公共權力存在的意義,因此,公共服務部門在行使管理與服務職能時,要履行好自己的承諾,而契約便可看作是自由平等的承諾,在法律規(guī)定的權責范圍之內行事,便是其公共服務契約履行的主要表現(xiàn)。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圖書館在進行公共服務管理以及其他事物推行時,要盡量遵循服務契約與契約精神,著不僅僅是公共服務的根本,更能夠促使讀者與館員、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服務對象、人與環(huán)境之間構建和諧關系。實際上,城市圖書館的服務規(guī)章制度可看做出特殊性質的服務契約,因此可進一強調化契約屬性,弱化管理職能。在城市圖書館的具體服務工作當中,不管是基礎公共服務,還是準入門檻方面,都需踐行契約精神賦予的公共責任,通過構建更為開放的交流平臺,去最大限度發(fā)揮公共服務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曼. 契約要素在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中的價值分析[J]. 城市地理, 2015(3X).
[2]李艷萍.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路徑與策略[J]. 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 2017, 29(6):174-178.
[3]陳雪平. 整合資源傳播知識建立城市圖書館公共服務體系[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3(5):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