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田原
(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受賄罪主體具有特殊性,能夠反映出強烈的時代特征,同時,由于受賄罪具有復雜性,在司法實踐中圍繞著受賄罪主體及其周邊錯綜復雜的關系,很難進行清晰的界定,這種界定上的困難為司法實務高效運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日本法律規(guī)定受賄罪的主體是公務員、仲裁人。根據(jù)日本的司法解釋,公務員是指國家或者地方公共團體中的職員,以及其他依照法令從事公務的議員、委員和其他職員。仲裁人是指公務員以外的依法擁有紛爭仲裁權限的人。根據(jù)日本相關規(guī)定,公務員不包括經(jīng)濟實體中的人員,但是依照單行法的相關規(guī)定,像金融機構、財團這些經(jīng)濟實體中的人員同樣可以是受賄罪的主體,進而使得刑法典中受賄罪主體的范圍得以擴大。
香港法條中受賄罪具體包括兩個罪名:一是公務員索取和接受利益罪;二是公共機構雇員索取或接受利益罪。由此可見,受賄罪的主體包括公務員和公共機構雇員。公務員即政府雇員,是指在政府中擔任永久或臨時受薪職務的人員。公共機構雇員,是指在公共機構中任職的所有雇員或者成員。公共機構雇員的范圍甚廣,包括政府雇員中的雇員之外的其他公共機構雇員在內,而政府雇員僅指香港政府中的雇員。由此可見,在香港,受賄罪的主體不包括任何私營或私立的公司、團體內的人員。
《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是第一項全球性的反腐敗法律文件,規(guī)定受賄罪主體為公職人員、外國公職人員和國際公共組織官員這三類人員?!豆s》對受賄罪主體范圍的界定比較注重本質特征,不僅包括履行公共職能而且還包括提供公共服務?!肮毴藛T”的規(guī)定囊括了各個國家的政治情況,無論是什么樣國體和政體下的公職人員均在《公約》的規(guī)定之中。同時增加了“外國公職人員”和“國際公共組織官員”,使受賄罪主體的范圍擴大到國際交往。按照其規(guī)定,私企人員也屬于受賄主體之一。聯(lián)合國法律規(guī)定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腐敗的觸角已經(jīng)延伸到私營部門,一些原公職人員或是退休,或是辭職進入與原來公職相關聯(lián)的私營部門,依仗原有的公職身份或是權利謀取利益,是一種新型的腐敗受賄行為。不僅我國,乃至全世界各國和各區(qū)都應引起重視。
這一舉措不僅使各國或地區(qū)對受賄罪主體范圍的界定達成共識,得到統(tǒng)一,而且有利于各個國家或地區(qū)在該范圍框架內,結合自身國家或地區(qū)情況,對受賄罪主體范圍進行重新界定;同時也有利于各個國家或地區(qū)之間的政治、經(jīng)貿(mào)往來,共同應對腐敗之風,讓全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抵抗腐敗。
關于受賄罪的主體,各國和地區(qū)刑法的具體規(guī)定不盡相同,但從實質上看,體現(xiàn)為從受賄罪根本屬性上看皆認為是一種瀆職犯罪,其主體必須是瀆職的公務人員或者公職人員,侵犯的是公務的純潔與真實,各國的立法目的都是維護工作人員的廉潔性,懲治腐敗現(xiàn)象。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國對于該罪主體的界定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國可以借鑒別國對該罪的規(guī)定,根據(jù)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需要做出新的有利于懲治犯罪的規(guī)定。
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在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即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但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的人員,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另外,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上黨、政府及政協(xié)機關中代表國家行使管理職權的工作人員,也應當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判斷是否屬于刑法上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能完全看其身份,即不能看他是不是在編的國家干部、公務員之類的國家工作人員,而是看他所進行的工作是否在行使國家管理職權,即行使這種職權是否有法律依據(jù)或者得到國家機關的授權。比如人民法院合同制的書記員,盡管他不在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編制范圍之內,但他實際行使了國家部分司法權;再比如聘用制民警,他的身份也不是正式在編的公安民警,但他與其他民警一樣也是行使部分執(zhí)法權。因此,以上兩種人均可以認定為刑法意義上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刑法意義上的國家工作人員必須符合兩點:一是看其單位的性質是否為國有,二是看其從事的是否為公務。至于是否是國家干部,是在編正式職工還是合同聘用人員等均可不做考慮。此類人員認定存在爭議的部分主要產(chǎn)生在如何認定單位的國有性質上,筆者認為,只有國家百分之百控股或全資國有的單位才屬于刑法上國有單位,其他均屬非國有單位。
國有單位派到非國有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是指接受國有單位的委托、被國有單位派遣到非國有單位從事管理、組織、領導、監(jiān)督等職責的人員。
法律條文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的范圍。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而且有利于保障人權。因此,在總結刑法適用經(jīng)驗和司法解釋的基礎上,有必要將這些規(guī)定明確化,以便于實踐中準確認定受賄罪。
受賄行為是一種制度缺失條件下公共權力的尋租行為,并非每個人都有機會完成這種尋租行為,只有那些對公共權力具有實際控制力的人(他們可能并沒有法律上的直接授權)才有完成這種權力尋租行為的可能性。利用影像力受賄罪正是刑法將可能對公共權力具有實際控制力的人納入受賄罪主體范圍中的體現(xiàn),雖然罪名不同,也是國家加大懲治受賄犯罪力度的體現(xiàn)。因此,筆者認為對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體的界定對受賄罪主體的研究具有反思意義。
“近親屬”本是指與某人有直接或間接血緣關系的人。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對“近親屬”的界定:(1)“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2)“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3)“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yǎng)、贍養(yǎng)關系的親屬?!睆拇艘?guī)定看出近親屬的范圍不單單以血緣關系來界定。
筆者認為,“近親屬”的界定,應注意幾個問題:(1)防止“近親屬”范圍界定過寬。雖然擴大“近親屬”的界定范圍有利于廣泛打擊各種腐敗犯罪現(xiàn)象,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但是如果界定過寬,會擴大受賄罪犯罪主體的涉及范圍,進而可能侵害公民的合法利益。因此在擴大受賄罪打擊范圍的同時,應小心謹慎,從“近親屬”范圍的法律界定到法律實施,必須考慮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注重對公民人權的保護。(2)避免“近親屬”界定范圍過窄。如果近親屬范圍界定過窄,會導致部分人鉆法律空子,謀取不正當利益,危害國家和社會利益。目前有一種趨勢就是把非刑法或民法的概念套用到刑法的概念當中來進行司法解釋,這種做法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但從刑法的實施對象來看,刑法注重對違法者的懲治,涉及公民重大人身安全、自由以及財產(chǎn)權益,施用刑法時,應當慎之又慎,如果以此為理由而傾向于用民法來解釋刑法,可能會使一些不法之徒逃脫刑法的制裁。(3)注重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統(tǒng)一?!敖H屬”范圍的法律界定要堅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原則,同時也要考慮到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避免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對國家利益或個人權益造成危害。
“近親屬”范圍的法律界定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從目前的合理性角度出發(fā),筆者認為《刑事訴訟法》關于“近親屬”的規(guī)定是相對比較合理的,該規(guī)定沒有太過擴大“近親屬”的范圍,同時又能防止其他違法者逃脫刑事法律的制裁。
“關系密切人”是司法解釋中的新名詞,是從“特定關系人”的概念演化而來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特定關系人是指同國家工作人員具有共同利益關系的人,包括其近親屬、情婦等。筆者認為,“關系密切人”與“特定關系人”側重點不同,二者既不能等同,也不是包容關系。
首先,二者的出處不同。法律規(guī)定,特定關系人是指與國家工作人員有近親屬、情婦(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關系的人,隨后,新的司法解釋明確了特定關系人的含義。而關系密切人是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
其次,從字面意義上對關系密切人與特定關系人加以邏輯分析,雖然二者文字差別不大,但表述的文字順序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有一定區(qū)別。關系密切人是從關系程度的角度進行界定,不論關系的性質是與身份有關還是與利益掛鉤,只要該種關系緊密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視為關系密切人的范圍。特定關系人是從關系性質角度進行判定,其包含的身份關系與利益關系均是以關系的性質為指稱對象的。
再次,界定的方式不同,決定了二者范圍有所不同。對特定關系人的認定主要從關系建立的目的上進行,屬于側重形式的認定,只要符合相應特定身份關系或具有共同利益關系,即使沒有實質的密切關系,也同樣視為特定關系人。關系密切人這個定義中“密切”是中心,所以,對關系密切人的認定主要看關系的程度,屬于側重實質的認定,只要某種關系達到密切的程度即可,至于關系的范圍則沒有具體的限制。特定關系人與關系密切人二者的范圍既有交叉,也各自獨有。如對于直系親屬屬于特定關系人與關系密切人二者交叉的范疇,所以其身份關系不論以何種方式界定都應予認可,只是看具體案情才能確定適合哪種罪名。如果出現(xiàn)既不屬于近親屬、情婦(夫)關系,也不屬于具有共同利益的其他密切關系,但來往頻繁、關系密切的則應屬于關系密切人獨有的范疇,應以關系密切人來論處。
離職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原來屬于國家工作人員,但是因為退休、辭職或者停職等原因,脫離其所在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也就相應地不再具有相關職務、不繼續(xù)履行相關職責的人員。離職國家工作人員不再具有原先的職位,也不再履行之前的職責,不再屬于國家工作人員,也就不能成為受賄罪的主體。相關法律規(guī)定:在職時為請托人謀利,離職后收受財物的,以受賄論處。即國家工作人員和請托人在前者為后者謀取利益之前或之后達成約定,對后者所提供的財物前者在離職后收受,且在離職后收受了后者財物的情況。該法條是處理某些國家工作人員離職前沒有謀利行為,而在離職后謀利并收受賄賂的行為。因此,相關規(guī)定中,離職國家工作人員被納入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范圍,使得對于上述行為的懲治有了相應的法律依據(jù),有利于更好開展對賄賂犯罪活動的打擊。
參考文獻:
[1]趙秉志,黎全陽,顏茂昆.亞洲國家和地區(qū)受賄罪立法的比較研究[EB/OL].京師刑事法治網(wǎng),2011-01-27.
[2]趙秉志,王志祥,郭理蓉.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暨相關重要文獻資料[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陳正云,文盛堂.貪污賄賂犯罪認定與偵查實務[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4]龍 飛.受賄罪主體研究—以“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為中心[D].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
[5]梅傳強,胡 江.刑法修正案(七)第13條之解讀[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