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忠
摘 要 所謂數學的理解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最終在獨立情態(tài)下)對數學知識或問題進行邏輯清晰、指向明確的思維,從而有效掌握知識或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用好數學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本文探討如何把握初中生的思維特征和數學知識的傳導規(guī)律,在課堂上有效提升學生理解能力。
關鍵詞 初中;數學;課堂;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C931.1,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077-01
數學理解能力,是學生獨立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它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數學知識或問題進行邏輯清晰(有條理、有步驟)、指向明確(指向學習或解決問題目標)的思維。提升數學理解能力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脫離教師獨立發(fā)展——數學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觸:教會學生一道題不難,而通過這道題讓學生從此學會解決同類問題卻很難,往往換一個角度提問,學生就又陷入困惑。這就是理解能力在作怪。
可以看出,培養(yǎng)數學理解能力較之向學生傳授知識難度更大。一是因為初中生獨立思維能力還比較弱,這受其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二是因為數學理解力具有“獨立性”,不同學科的理解力需要不同的思維途徑和方式,需要專項訓練(舉個例子:幾個人看到同一匹馬,甲從藝術的角度認為這匹馬形體很美,乙從生物學的角度判斷它的種屬,丙從人文角度思考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丁從數學角度判斷它的身高或奔跑速度……)。難就難在,理解力與智力相關度不高,而主要是思維的指向性——這也就是一部分學生“偏科”的成因之一。
下面,結合數學學習規(guī)律和初中生的思維特征,就如何提升數學理解能力展開探討。
一、注重過程推導
任何數學知識或問題的引入或解決都有其產生的基礎,然后通過思維活動(理解力的作用)沿著數學的途徑掌握或得到答案——我們發(fā)現,就算是最簡單的數學題(哪怕是1+1=2)都有一個過程,而不是直接由現象或問題達到結果。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感到“氣憤”:“這道題,我已經講過無數遍了,你們?yōu)槭裁催€是不會,腦子讓什么給吃了!” ——其實,這真怨不得學生,因為你的教學方法出了問題。
比如遇到一個簡單的“數軸”問題:“在馬路上有個郵筒,西邊3米有棵樹,東邊4.8米有個電線桿子……畫出數軸”。教師怎么講呢:“畫一條橫線,標出零點——這代表郵筒,右邊一厘米處畫出個A點——這是等比例單位長度,然后按單位長度換算出樹和電線桿的位置,標在數軸上……” ——這樣一講,學生是知道這道題怎么做了,可是換個問題,還是有人做錯。為什么?因為當時就有學生在想,“為什么郵筒是零點,而不是那棵樹或電線桿?為什么樹是負值,而電線桿是正值?反過來不行嗎?”——可以看出,這種講解方法,只是在解題,而不是在培養(yǎng)理解能力,因為缺少了推導的過程講述。所以,在前面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入推導,“因為題目中的三個事物間的距離是以郵筒為參照,所以用它做零點……因為我們通用的繪圖習慣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所以,用西和下為負值,才有交流的通用價值……”這樣一推導,學生就掌握了同類問題的解決思路。
二、理論聯系實際
初中生理解不了很多數學知識,不是智力問題(到了這個學段,智力水平已經接近成年),而是社會經驗、生活閱歷和知識積累的不足——比如,遇到一個工廠生產、農田建設的問題,成年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而對初中生來說,他們基本上沒有任何直觀體驗認知,理解起來難度就非常大——這個確實是我們數學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不要總是當學生不理解的時候,歸罪于學生腦子不靈或學習不認真,而是首先考慮,“學生是不是遇到了感性思維上的阻礙”。
比如,在講“平行線和相交線”的時候,相信很多教師都習慣于用“鐵路軌道”作為生活實例來給學生講解,認為這當然就是生活化和感性化的,學生必然非常方便的理解了——但其實,現在的中學生和我們小時候不同。我們小時候,大多鐵路是開放的,走到村邊、路口,就很容易看到鐵路,經常會到鐵路上去玩。而現在,隨著鐵路運輸不斷提速,學生們基本沒有這個條件去親自體驗了——所以,這種“生活”是脫離了學生經驗的“生活”——如果我們還想用這個實例來講解平行線,那就要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視頻、圖片,至少讓學生知道,鐵軌是怎么鋪設的、火車輪子是怎樣與鐵軌接觸的——這時候,我們再給學生講,“火車的輪距要求兩條鐵軌間的距離永遠保持一致,不然就會出現脫軌或開不動的問題”,學生才能將理論與實際建立真正的關聯,從而理解知識。
其實,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主要是強調了學生理解知識過程的直觀性,其原理是由具象到抽象思維。那么,在同樣的原理下,還有一個更好的提升學生理解力的方法,就是動手操作——這種方法不僅直觀,而且還有趣味性和體驗性。比如在講“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的時候,我們讓學生動手搭紙橋,讓他們親自驗證“三角形確實比其他結構結實”。
以上,結合初中數學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了探討。主要談了兩個策略——其實,這兩個策略之下能衍生出很多的方法,這里就不再展開——主要是把握兩點,一是要注重思維推導過程的指導,二是要注意抽象與具象間的轉換。
參考文獻:
[1]翟秀朋.淺談中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J].神州,2014(3):181.
[2]王玉萍.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J].考試周刊,2016,13(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