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輝
摘要:西方是法治文化發(fā)展的源頭,西方的法治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并已日益完善。一般認為,希臘是法治文化的發(fā)源地,“法治”一詞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庫斯提出,法治最早的概念由古希臘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提出。在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時期,法治作為眾多啟蒙思想家宣揚的重要觀念深入人心,在洛克的《政府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中均有闡釋。在目前的西方社會,法治理論和法治建設已日趨成熟。對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法治文化;法治建設;法治理論
一、法治在西方的發(fā)展歷程
(一)古希臘時期法治思想的產生
希臘是西方法治思想發(fā)展的源頭,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建立了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并由一名最優(yōu)秀的“哲學王”進行管理,這個“哲學王”必須具備最美好的道德和最高的智慧,然而這一美好理想被殘酷現實擊碎。柏拉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金色的繩子”來實現正義,即法治,統(tǒng)治者就作為“法律的仆人”,執(zhí)行神的指令,但究其實質,依然是人治下的法治。
亞里士多德最早提高了“法治”,認為法具有最高的地位。他認為人性本惡,需通過集中公眾的理性來做出審慎的判斷,同時他看到了成文法的不足,為“自由裁量權”提供了理論淵源。
(二)古羅馬時期的法治文化
古羅馬學者一脈相承,同樣強調法律的無上地位,羅馬人認為,法律是引導人們對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一種有序的社會運作方式,維護社會秩序需要法律正義,法律是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連接紐帶,法律信仰是最高的理性信仰。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否則國家就會成為權力的工具,從而違背國家制度本質。
(三)中世紀神學法治文化
中世紀的歐洲是神學的世界,教權高于王權,法律成為神學的附庸,國王和法律歸屬于神權體系。教會宣稱法律是神的產物,國王是法律的創(chuàng)造,因此法治觀念在當時的背景下也有獨特的地位,并出現了神學法治觀,經院法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是其中的代表,他將法律分為四種,并將永恒法描述為神的旨意,置于最高地位。
(四)近現代法治觀
進入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新型資產階級為了爭取自身合法利益,積極推動封建法律制度的變革,也涌現出許多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諸多法治觀點,如洛克提出法律應由統(tǒng)治者正式公布而非臨時決定,昂格爾總結出獨立的法律秩序、政府權力受到制約等當時的法治狀況。可見,當時的法治念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隊伍的擴大使得法治的內容更加充盈、更加走向實際的方面。
二、法治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
(一)封建時期法律文化的萌芽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也散發(fā)出一些法治思想的火苗,特別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的荀子秉持性惡論,認為一個國家不僅需要賢人治理,也需要法律規(guī)制;法家則鮮明地提出了“緣法而治”的思想,將法律制度作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但我國封建時代強調官本位,漠視個體,皇權至上,將法律作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究其實質,是人治文化。
(二)晚清時期法治文化向西方的轉型
晚清時代,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促使我國統(tǒng)治者意識到法治的重要性,西方國家的介入和有識之士的探索加速了西學東漸的步伐,也促使我國了解到西方的民主法治??涤袨?、梁啟超發(fā)動的“公車上書”推動了我國法律的變革,但變法并未意識到西方法治的精神內核,不能觸動到封建制度的內核,達不到預期目的,以失敗告終。
(三)五四運動時期的法治文化探索
五四運動時期是一個情緒激蕩而又矛盾的時期,一方面,法治文化得到很大的發(fā)展,人們推崇科學民主,吸收了西方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否定宗教并且反對個人崇拜;另一方面,他們又急于找到一種“主義”作為解決時代問題的方式,借鑒移植西方的法治制度和思想,忽視了時代問題的復雜性;一方面極力鼓吹西方的“德先生”,另一方面民智沒有得到普遍的啟蒙,廣大人民無法真正理解法治的核心觀念,建立起對法治的信仰。
(四)新中國成立初期法治文化建設的成就
1949年建國后,我國開始了法治道路上的摸索。先后制定了共同綱領、“五四憲法”,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體現了人民參政議政與法治的要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從根本上實現了人民參政議政,實現當家做主的愿望。中共八大指出了國家的重點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目標,體現在法律方面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
(五)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法治文化建設的逐步發(fā)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進入法治建設的新時期。全國人大加緊進行立法工作,逐步完善法治建設,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隨著法治建設逐步取得成效,人民大眾依法辦事的意識不斷提高,向建設法治文化的方向邁進。
1997年,黨十五大把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治國方略。至今,我國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完整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人民的法治意識逐漸增強。
三、對比分析我國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農耕文明與商業(yè)文明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17到18世紀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社會活動復雜化,刺激了人們的平等和權利意識,對商品的所有權進行確認刺激了民眾主體意識的覺醒;其次,發(fā)展壯大的中間階層為保護市場免受侵害,求助于法律保護其權益免受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使一些權力收到規(guī)制,促進了法治的實施。
而在我國的農耕文明中,由于生產能力低下,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民眾只能團結起來,共同抵御不可控的自然災害,個體保全就必須在群體得以保全的前提下方可實現,該種社會環(huán)境下,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導致了人對群體的依賴關系,人缺乏獨立自主意識,促使形成了我國古代農耕文明中較為緊密的人身依附關系。
(二)封建專制制度對法治文化的壓制
中國古代法治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合理因素,西方法治文化則相對比較成熟,當代中國甚至地方的法治文化建設是都是對古今中外法治文化體系揚棄、借鑒、吸收、創(chuàng)新的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將中國法治文化和西方法治文化結合起來,全面了解,在相應范圍內適度張揚,我們才能從更高的視角、更廣的范圍上,用全人類創(chuàng)造的智慧來豐富自己,指導當前的法治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