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亮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與廣泛應用,我們的生活與網絡世界息息相關,而網絡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新型的財產形式,同樣具有一般財產的物權屬性和財產屬性,可以作為公民遺產繼承的客體。然而,我國在虛擬財產繼承領域的立法與理論研究較為滯后,產生了虛擬財產繼承和現(xiàn)實需求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應用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普及。網絡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新型的財產概念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伴隨而來的是網絡虛擬財產糾紛問題也日益突出,特別是因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產生的糾紛問題。
一、虛擬財產的基本理論
(一)虛擬財產的概念
虛擬財產,也稱網絡虛擬財產,是指以網絡為載體,具有財產性質的電磁記錄的總稱。明確虛擬財產繼承的基本理論是研究其是否能被納入繼承法體系的邏輯起點。
網絡虛擬財產是因網絡行為方式的豐富而產生,是具有財產價值的網絡虛擬物,也有學者將其稱為數(shù)字財產或信息財產。目前我國學術界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概念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一般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是財產在網絡虛擬空間的表現(xiàn)形式,以數(shù)字化、非物化的財產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能夠為權利主體依法支配的專屬性財產信息資源。簡單來說,它是保存在網絡服務器上的各種數(shù)字信息,在法律上應同等受到保護。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內容
網絡虛擬財產一般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區(qū)分方式主要在于虛擬財產所依托的空間及其表現(xiàn)形式不同。
狹義的網絡虛擬財產一般特指網絡游戲中的財物,這種財物在網絡空間中具備現(xiàn)實交易條件和價值,它一般來自于網絡游戲裝備、特殊賬號等虛擬物品的貨幣化。例如騰訊Q幣,可以在線支付購買QQ秀的衣物、游戲幣和辦理其他業(yè)務。
在特定情形下,狹義網絡虛擬財產很容易具有法律財物意義,可以脫離網絡虛擬世界而存在,最終成為可以貨幣化的財物,也就能夠成為自然人所有權的新的客體。其范圍目前主要包括游戲賬號的等級、虛擬貨幣、虛擬游戲裝備(包括各種武器、裝備、技能提升工具等),未來在網絡供應商的開發(fā)下還有不斷擴大和延伸的可能。
狹義的網絡虛擬財產與其他虛擬物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網絡虛擬財產在脫離了網絡世界之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仍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仍然可以轉化為一般性財產。
廣義網絡虛擬財產是指以數(shù)據化形式存在于網絡空間,能夠為人所擁有、所支配的,具有一般財產使用價值的各種信息資源和財產權利,主要包括:虛擬網絡本身。網絡空間中的虛擬財產。例如:虛擬貨幣、游戲賬號、游戲人物、游戲道具、武器裝備等。對用戶來說,這是其網絡虛擬財產的重要內容,這些財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般財產。域名、E-mail賬號、QQ賬號、游戲ID、微信號、電子郵件、聊天記錄、網上商城積分、下載權限等虛擬無形財產等。還有虛擬綜合性財產,包括網站、網店等。
二、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
(一)虛擬財產屬于民法保護的客體范疇
公民的財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虛擬財產屬于民法上的物,具備了物的法律特征:首先,虛擬財產存在于人身之外。虛擬財產與人身分離,不屬于人身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第二,虛擬財產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出發(fā),虛擬財產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虛擬財產不僅具有這部分無形價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例如,游戲裝備、Q幣也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充當經濟媒介,很多玩家都將自己的虛擬物品轉化為現(xiàn)實中的貨幣,在特定情況下,一些物品還存在較高的經濟價值;第三,虛擬財產能為人們所控制或支配。網絡中的虛擬財產可以由其所有人實際控制或支配。例如,郵箱的主人可以通過自己設定的賬號、密碼登陸自己的郵箱收發(fā)文件等。以上特征均表明虛擬財產屬于民法上的物。
(二)虛擬財產具備繼承法調整的可能性
關于虛擬財產的繼承,在法律界尚未達成共識,但其受民法調整是無爭議的。以此為基礎,可從以下兩方面論述虛擬財產在法律上的可被繼承性。
虛擬財產是一種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柏敭a種類的增加,必然促進有關它的所有權和繼承權的某些規(guī)則的發(fā)展?!睂μ摂M財產的取得、占有、使用、處分等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普遍行為,虛擬財產極大地豐富了用戶的生產、生活資料,某些時候也能為用戶創(chuàng)造實際的經濟收益。在各國物權法的發(fā)展路徑之中,法律對財產的認識是個不斷兼容并蓄和擴展的過程,虛擬財產和一般財產的區(qū)別在于其物質表現(xiàn)形式不同,需要以一定的介質為載體,物質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顯然不能成為將其排除在財產范疇外的正當理由。
虛擬財產屬于公民合法財產的范圍。虛擬財產的合法性主要有以下體現(xiàn):一是虛擬財產由網絡服務提供商制作,或者由網絡用戶創(chuàng)作,網絡服務商的行為認定為合法則其產生的虛擬產生也是合法的。二是虛擬財產沒有擾亂市場秩序和金融秩序。例如,Q幣作為一種網絡貨幣,并不會沖擊現(xiàn)實的貨幣市場和金融環(huán)境,也尚未被法律禁止。因而,虛擬財產作為公民的合法財產不具有法律障礙。
三、虛擬財產繼承與一般財產繼承的區(qū)別
(一)繼承法律關系中主體不同
在一般的繼承法律關系中,繼承法律關系涉及到的主體包括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但網絡虛擬財產的產生本身就有賴于網絡開發(fā)商和網絡運營商的授權,而他們在運營之初就已經設定相關的行業(yè)規(guī)則和權利行使規(guī)則,所以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涉及到的主體,除了繼承人和被繼承人以外,還涉及網絡服務提供商。
(二)繼承的財產范圍不同
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guī)定,被繼承人具有人身屬性的權利不可繼承。而網絡虛擬財產與人身屬性的關聯(lián)性較大。例如賬號、電子郵箱等均與人身屬性相關,但這些賬號的使用是基于與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運行規(guī)則,也就是許可協(xié)議,同時只要知道賬號和密碼就可以使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出現(xiàn)賬號轉讓的情況,所以對于網絡虛擬財產而言,即使明顯的人身屬性也是可以轉讓的,繼承人當然也能行使繼承的權利。
(三)繼承的財產的價值不同
對于一般的財產繼承來說,其繼承的是真實存在的有體物,其價值的獲取方式較明確,估值標準較統(tǒng)一。但網絡虛擬財產繼承是存在于網絡空間的虛擬物,其價值評判標準與日常標準和交易規(guī)則存在很大差異。因為,除了要評價被繼承人對虛擬財產支付的貨幣支出外,被繼承人所付出的時間、腦力勞動以及該網絡虛擬財產的社會影響力等一些因素也應被綜合考慮,評價標準較難界定。
(四)繼承遺產的形式不同
一般的財產繼承往往繼承的是實實在在的物,或者是通過一定條件可以轉化為實際貨幣的財產,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狹義虛擬財產,但是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虛擬的財產,不一定都能轉化為實際的物品或貨幣,并且其依附于網絡空間而存在,脫離了網絡空間這個載體可能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四、虛擬財產繼承中隱私權保護的問題分析
在實踐中,一些網絡服務商出于商業(yè)考慮,拒絕配合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認為保護死者隱私是網絡服務協(xié)議所約定的重要內容,在虛擬財產繼承之后,有可能出現(xiàn)涉及死者不愿意讓別人看到的隱私,有違死者意愿的同時也違背了網絡服務商的合同義務,特別是用戶網絡虛擬財產中的文字、照片、聯(lián)系人名單等信息,那么,如果網絡服務商將其提供給繼承人,是否存在侵害死者隱私的行為?
有學者也提出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財產繼承與隱私權存在沖突。雖然有很多人希望通過遺產的繼承獲得一份珍貴的記憶寶藏,但是隱私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數(shù)字遺產繼承難以繞開的難題,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存在疑慮。然而,通過仔細分析,不難看出網絡虛擬財產中的隱私保護,其實與繼承并不沖突。第一,根據我國司法隱私保護原則,死者隱私在我國法律中受到嚴格保護,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guī)定,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的,可以要求行為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
第二,一般認為自然人死亡后,其民事權利能力終止,權利當然消滅,死者不存在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保護死者隱私并不是法律要保護死者的隱私權,而是要保護死者近親屬的權益。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也規(guī)定,侵害死者隱私,其近親屬因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的,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而且實踐中也只有近親屬有權提出此種要求。
因此,筆者認為,在網絡用戶死亡后,對其隱私權利的保護歸根結底是對其家屬合法權益的保護。因為死者家屬(或繼承人),提出了繼承網絡虛擬財產的需求,網絡服務商因此履行了向其家屬提供這筆虛擬財產的行為,不存在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能性。而與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相類似的,在傳統(tǒng)財產繼承依然涉及隱私保護問題,例如被繼承人的個人信件中就可能包含了私密信息,但繼承人如何處理信件由繼承人決定,一般認為在沒有以違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用何種方式處理隱私,并不會認定是侵犯死者隱私。這也說明,網絡虛擬財產繼承與隱私權保護并不沖突。
五、總結
綜上所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來看,網絡虛擬財產是可以被繼承的。網絡虛擬財產繼承雖然與普通財產繼承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其本質上具有財產屬性,現(xiàn)實中網絡運營商也在對此進行探索。面對我國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現(xiàn)狀和立法的不完善,我們應該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及社會需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框架內,延伸和拓寬繼承法的調整范圍,與時俱進,用法律來規(guī)范時代的產物,努力探索和建立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