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都是通過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思想品德與修養(yǎng)等課程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而在實踐中這些課程帶有明顯的說教色彩,即使老師講得再好,由于學生們的自我體驗性不夠,會感到枯燥乏味。在新形勢下,如何讓德育更有效,我們找到了微電影這個載體。
微電影走進校園,豐富了中職生的校園生活,用自己的故事來傳播德育新風,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促進校園文化健康發(fā)展,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對校園德育活動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愛三職,我愛這里的一草一木,我就是這里的一株幼苗。我愛幼師,我愛這里的每一個角落——
因為這里有我練功的身影,
因為這里有我稚嫩的琴聲,
因為這里有我開心的笑容,
因為這里有我的足跡和夢想,
再見了,同學們,再見了,親愛的老師們,
再見了,我的母校,讓我茁壯成長的地方?!?/p>
這是我校師生自己拍攝的微電影《苗——給母校的一封信》里面的一段臺詞。
這部校園微電影主要講敘了2010級即將畢業(yè)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女生宋苗學習生活成長的故事,通過她回憶學習生活片段,反映她從剛進校時的迷茫到后來越來越熱愛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技能學習,以及對母校的難舍難分的真摯情感。這部微電影在學校一經(jīng)播出,頓時引起很大反響。主創(chuàng)老師和主要演員表示創(chuàng)作這部反映校園生活的微電影,就是希望通過師生自拍自演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故事,以身邊事感動和教育學生,并希望借助微電影在網(wǎng)絡上的播放,將來自校園的正能量傳遞給家庭、社會。
在這部微電影得到廣泛認可之后,老師和同學們又陸續(xù)拍出了《成長的背后》《明天的夢想》《墨北未央》《心愿》等幾部校園微電影,都贏得很好的口碑和贊譽。
2012年學校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微電影《墨北未央》,講述三名微機專業(yè)實習學生在外應聘就業(yè)的故事,時間只有短短十五分鐘,讓那些平時只知道貪玩不認真學習專業(yè)技能的同學,認識到自身能力上的不足,進而自主地端正學習態(tài)度,重新認識到在校學習專業(yè)技能的重要性。看完電影,同學們積極參與討論,如果是自己在外面應聘工作,應該做到哪些,注意哪些??吹竭@樣的情景,老師們感覺這比單純的講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學校認識到十分需要微電影這樣的活力資源,在充分運用好這種新形式上作了部署。每次舉行大型活動之前都會播放已經(jīng)制作好的微電影或微紀錄片,已經(jīng)形成了學校的慣例??吹阶约夯蚴峭嗤瑢W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同學們感到很驕傲、很自豪,沒有出鏡的同學們非常羨慕他們,也紛紛表示希望出現(xiàn)在下一部微電影里面。老師們會強調(diào),各方面都有進步的同學,一定會有機會。這樣的激勵和潛移默化比單純批評教育學生效果好很多。
作為學校的主體,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群體,學生們在接受校園文化熏陶的同時,也對校園文化起著塑造作用,因此,充分發(fā)揮微電影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正當其時。
微電影在很大程度上貼近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社會。通過拍攝微電影,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進來,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觸動了他們的靈魂。
比如,在籌拍微電影《心愿》的時候,先在校園內(nèi)征集微劇本,通過校廣播站和海報大力宣傳,鼓勵所有同學們參與,一個月內(nèi)就收到三十幾個微劇本,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出奇地高,雖然很多劇本還很稚嫩,但是從劇本中顯露出來的中職生的精神世界卻是豐富多彩的,積極向上的。海選演員的過程也同樣在同學中間產(chǎn)生很大影響,那段時間同學們個個都像變了一個人,注重儀表、禮儀、氣質(zhì)。因為劇組挑演員的標準是在班級能夠起模范帶頭作用的同學,講文明懂禮貌是最起碼的要求。在拍攝過程當中,老師貫穿團隊意識教育,真正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切為了集體利益,拍別人的鏡頭時,其他同學會在一旁耐心等待或是幫忙抬道具、拿衣服、送水,同學們的友情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
在校園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中,教師起到的僅僅是輔導和引領作用,作為主體的仍然是學生本身。學生親身感受校園文化,結合真實、感興趣的故事情節(jié),把自己學校文化的內(nèi)涵展示出來。用比較短篇幅的微電影視頻內(nèi)容表達正能量的教育意義,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從而起到育人的作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網(wǎng)絡平臺的發(fā)展使校園微電影的發(fā)布更加簡單便捷。學生只須把拍攝好的作品發(fā)布在微博或者類似的媒體平臺上,就可以讓更多的同齡人觀看。還可以對同學們制作的微電影進行評論、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校園微電影的潛移默化作用比刻板空洞的說教生動有效得多。
校園微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它更代表了一種校園文化的傳播形態(tài),增強學生對母校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感。
比如在拍攝微電影《成長的背后》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融入了自己三年來積累的情感,在微電影的拍攝中間不斷糾正電影情節(jié)里面的舞蹈表演動作,反復練習,天氣很冷,可是師生沒有一個叫冷的……克服種種困難,電影終于順利拍完。在畢業(yè)晚會上播出時,大家都哭了,老師們也被同學們的真情實感感染,大家一起哭,因為舍不得畢業(yè),因為舍不得愛他們像愛自己孩子一樣的老師們,也因為《成長的背后》所渲染的那樣一種離愁別緒。當結尾的音樂響起,那種即將離開母校的難舍難分,確實令人難以言狀。那一刻,感覺同學們長大了,懂事了——這樣真好,微電影所傳達的內(nèi)容和觀看者的生活故事息息相關,深入到學生們的內(nèi)心世界、思想脈搏,甚至會把自己想象成劇中人,引起強烈的共鳴。
校園微電影的制作緊緊圍繞著學校德育活動開展,通過創(chuàng)作微電影劇本,增強了同學們的寫作創(chuàng)新能力、開拓了新的思維,通過招募演員、現(xiàn)場拍攝、后期制作、網(wǎng)絡發(fā)布等多個環(huán)節(jié),老師引領,學生摸索,共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同學們又對社會和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正確的認識。同學們在老師的指點下對整個微電影制作基本流程有了直觀感知,也了解到其中的艱難辛苦。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還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
總而言之,信息時代給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工作帶來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機遇。中職學生創(chuàng)作校園微電影的宗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得到全面提升,并且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多舉辦一些校園微電影比賽,把學生關注的感興趣的校園故事、熱點問題拍成微電影傳播探討,讓學生用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對學校德育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