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連接生活和學習的一大橋梁,體現(xiàn)著我們當代中學生精神面貌的各個方面,寫作則是它最直接的代表。語文好不好,寫作最知曉。
很多同學以為,寫作不過是將漂亮的文字,按照固定的格式要求堆砌起來,有的砌得好,而有的則一般,但其實不然。一篇好的文章,絕對有血有肉有靈魂,遠不止那些簡單的文字羅列,他們包含著你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遇到的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和靈魂。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見字如面,閱文識人。作文,同樣如此。只是每個人的表達邏輯不一樣罷了,但總體來講,就寫作內(nèi)容和技巧方面,還是有些許規(guī)律可循的。
首先是寫作內(nèi)容。心中萬語心中顯,提筆千言卻無言。不論是何種體裁的文章,在確定其主題之后,我們都應該先思考,圍繞主題打好框架結構,美言潤色,然后圍繞主題予以展開,切記萬變不離其宗,不可偏題。
在主題展開方面,很多同學一開始下筆就苦惱: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一直生活在校園里的學生,根本沒有那么多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見識,作文那個小小標題之下千字闊論很難拼湊。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作文并不是讓你點評天下大事,內(nèi)容也不是讓你用名言警句填充,作文的本質只不過是按照一個主題把你的所見所做所思用一種比較統(tǒng)一的規(guī)格,采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已。
一個人從出生到記事,從識人、辨色、接觸物品,再到接觸社會事務現(xiàn)象,直至中學階段也經(jīng)歷了許多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加上通過看書學習也閱讀了不少名人的經(jīng)歷傳記等,這些都被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等待在合適的時候,再將他們從腦海中找尋出來變成自己的語言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寫作的內(nèi)容。簡而言之,就是在明確寫作對象的情況下,從自己的生活足跡以及所積累的知識閱歷當中,擷取所需,充實素材,記在心頭,或者用關鍵詞記錄在稿紙上,在正式下筆的時候,按照行文的結構順序,一一表述出來。
其次就是文章結構。這也是一篇好作文能夠獲得高分的重要標準。
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再好的文字內(nèi)容,如果沒有一個整潔有序的結構支撐,沒有邏輯思維,只會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不知所云。很多同學下筆的時候,容易犯這樣的失誤,特別在考試的時候害怕時間不夠,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寫多少是多少。如果字數(shù)不夠,那就隨便補充幾句;如果字數(shù)超了,就簡單結尾,這樣勢必會造成文章沒有中心思想,空洞無物;再或者就是虎頭蛇尾或者頭重腳輕,雜亂無章。
其實,在考試當中這種快速填充作文的方法是不明智的,看似節(jié)省了時間,但實則嚴重影響效果。一方面,作文占語文將近半壁江山,如果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緊張完成,這樣即使是可以省下時間來檢查或作答別的答題,也不見得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考試當中最容易拉分的恰恰是作文。因此,我認為,一篇好的作文,其結構和構思是十分必要的,必須做到胸有成竹,下筆如流水,方能寫出好作文。
那么,結構技巧和布局又有什么特定的規(guī)律呢?
標題能吸引人的眼球,開頭則能調動人閱文的欲望。一篇好的作文里必有開頭彩,必須下筆有聲,這就好比我們與陌生人說話一樣,需要用最簡潔最清晰易懂最能取悅別人的語言介紹自己,這里的簡單清晰,說的就是結構。一個簡潔明了吸睛的開頭,不需要長篇累牘的華麗辭藻,只需干凈簡潔的主題思想,會讓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閱讀全文的欲望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寫作結構中還有一些常規(guī)類似總分總、分段闡述、倒敘等寫作手法和結構布局,我認為也并不是需要一成不變照葫蘆畫瓢,其實寫作之源源于生活,闡述生活,它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脈相通,生活中所常見的思維方式,就是你寫作的文字表達方式。
例如我們年級有一次作文以“好奇心”為題,很多同學在開頭闡述了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之后,就開始了長篇累牘地解釋,大多是毫無頭緒,導致開頭之后,全文都看不出邏輯順序,這也是有時候慌亂導致的后果。在我看來,當闡述一個觀點之后,如何將它講透徹,讓人明白而又愿意看下去、邏輯分明,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將“好奇心”講得透徹呢?這就要我們的文章有血有肉有骨架。首先,我認為要確定我們要的文體和標題,選擇一個準確的觀點確定寫作結構(即骨架),在開頭闡述完自己的觀點之后,就要逐一展開分幾步、或者分幾個部分進行理論與事件相結合的敘述,來表達你對該觀點的看法(即有肉)。當將整個作文分成具體的版塊之后,再確定每個版塊需要的支撐內(nèi)容,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引用名言名句予以佐證,或者旁證側引,進行理論闡述。
為了增加作文的思想靈魂,我們也可以用到一些自己經(jīng)歷過或者聽說過、閱讀過的故事、事件等,來充實我們的理論和文章。這時候,我們之前說的閱歷可就派上用場了,雖然只是高中生,沒有經(jīng)歷那么多,但很多故事,都只是我們身邊經(jīng)歷的小事,所謂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我們確實沒有經(jīng)歷過那么多大事,但牽動我們心弦的,往往是一些身邊常見的小事。
另外,在寫作中,名人傳記,或者自己曾經(jīng)聽過的故事,都能成為讓人耳目一新的素材,畢竟豐富的閱讀積累,也能給評卷老師留下好的印象。
以上我主要說了寫作內(nèi)容和結構問題,除此以外,增加豐富的閱讀量,也是幫助我們寫作的內(nèi)在推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走過的路,會沉淀成我們心頭的記憶和感受,豐富我們的人生,開闊我們的閱歷,而我們讀過的書,同樣會以另一種方式在我們身上體現(xiàn),它影響著我們的三觀、談吐,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文字地運用。教科書上的內(nèi)容畢竟有限,豐富的課外閱讀量,不僅能豐富我們的詞匯,充實我們的知識,加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還能在寫作時,以其內(nèi)涵,提高我們作文的質量,許多名人傳記、生活感悟,甚至一些大家的行文思路,都能對我們的寫作起到很好的啟發(fā)和引導作用。
總而言之,文如其人,你走過的路,看過的書,都會體現(xiàn)在你的文字當中,不論是內(nèi)容,還是結構,還是用詞,見字如面,見文,如見你。最美的作文中一定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