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冽
隨著科技進步,新的網絡技術、互聯網與上網設備——電腦、移動智能手機等落戶千家,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一個時代,大眾對于傳統(tǒng)媒介——報紙新聞的要求更高,在增強責任意識,堅持保證報紙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絕不夾帶任何主觀感情因素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報紙新聞記者還應該及時而正確地認識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也要與時俱進,以保證傳統(tǒng)報紙新聞行業(yè)的存續(xù),推動報紙新聞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為社會新聞事件的記錄者,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應對自身進行準確的角色定位。在具有海量信息特點的新媒體時代,如何保證并提高受眾的新聞閱讀體驗,是新聞記者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之一。此外,在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事件基本信息全面的同時,要能夠分主次、有重點地進行撰寫、報道,以給予受眾一個清晰的閱讀導向。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新聞報道過程中語言的使用規(guī)范問題,杜絕極端口語化問題的發(fā)生。最后也是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問題。記者在報道過程中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即對自身之定位要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自身與事件本身、采訪對象間拉開一定距離,杜絕發(fā)生角色的錯位,保持清晰的頭腦思維與良好的信息判斷能力,堅決避免在新聞報道中加入自身主觀情感,以保障新聞報道的質量,不失其客觀性。
新時代高度普及的互聯網具有信息涵蓋范圍廣而全、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覆蓋范圍廣等方面的特點。隨著新的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的出現與普及,過去傳統(tǒng)媒體的壟斷態(tài)勢被攻破,大眾已不僅僅局限于信息的被動接收者的位置。受眾在接收信息更及時的同時,這些新出現的平臺還大大提升了大眾進行主動參與的可能,如他們也可以就某一新聞報道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與其他參與者進行互動交流。新媒體時代也是自媒體時代,較之以往,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大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話語權的放開與分散,使得新聞受眾的地位由被動轉向了主動。新媒體對傳統(tǒng)報紙新聞造成的影響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擁有明確的分工,不同于電視這一媒介以動態(tài)視頻為主,報紙向以編纂、整理好的靜態(tài)化文字與圖片呈現新聞報道,向社會公眾傳遞自身采集到的信息。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媒介間的壁壘被打破,融合了音、視頻及文字、圖片于一體的融媒體誕生了。面對這樣一種全新形勢,傳統(tǒng)報紙新聞業(yè)應當與時俱進,勇于嘗試,在保持文字編纂圖片收集能力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其他方面的業(yè)務能力,如學習拍攝與剪輯小視頻,以讓自身更好地適應全媒體時代的需求。此外,傳統(tǒng)的報業(yè)集團也要開始嘗試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如應積極融入并發(fā)揮互聯網的優(yōu)勢,借助多媒體平臺更好地推進報、網間的兩相融合。而在此過程中,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也實現了角色轉變,告別了以往的專職記者身份,變身成為全媒體記者。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海量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就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而言,可以說,傳統(tǒng)的報紙新聞比之遠有不及,難以滿足受眾對于高時效性——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消息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報紙新聞行業(yè)不應只是看到生存挑戰(zhàn),還要看到發(fā)展契機。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彌補自身于新聞報道時效性方面的不足,借助新媒體技術與手段更加及時地采集新聞事件信息進行采訪,大幅提升新聞報道的效率。正因于此,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要抓緊學習并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
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點,然而還應注意到的是,海量信息也有著泥沙俱下的特性,因此應該注重鍛煉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摒除劣質信息,整合同質化內容,避免重復報道,更不應淪為枉顧新聞事實,不顧內容真實性,僅為博取受眾眼球、贏取流量與關注的標題黨。因此,面對這一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環(huán)境,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更應該對信息線索進行仔細鑒別、謹慎提取,注重提升信息的提純能力,鍛煉去偽存真的能力,發(fā)掘并加工具有高價值含量的素材。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受眾由以往的被動接收者轉而成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人們可以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利用各類自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進行觀點、意見的闡發(fā)與交流。該形勢變化為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拓寬了信息渠道,為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得記者的新聞線索獲取工作更為便利。然而與此同時,報紙新聞記者也要注意保持清醒頭腦,擦亮雙眼,運用理性思維對海量信息及觀點等進行甄別與篩查,必要時不忘“實踐出真知”的哲學原理教誨,深入新聞事件現場調查,爭取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事件真相。這既是對新聞受眾一方負責,也是對媒體自身公信力的維護。
此外,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還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過程,在原有工作事項的基礎上,新增了收集以及對所收集來的新聞線索信息進行進一步整合的步驟。傳統(tǒng)報紙新聞媒體需要適應當下時代中受眾的需求,充分結合當下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介兩方面自的優(yōu)勢,采用“兩步走”戰(zhàn)略,最大化地實現新聞價值,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首先,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建設新媒體平臺,如可開通微信公眾平臺,以自媒體的形式及時而快速地向社會傳遞新聞信息。然后,再從這些信息當中選取新聞價值更大的一部分進行深度挖掘,將一例例新聞事件的真相以報紙形式客觀而全面地向社會公開呈現。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tǒng)新聞媒體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發(fā)展機遇。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通過運用全媒體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新聞線索收集效率。與此同時,又為其帶來了新的困擾與問題。新媒體時代,新聞不再需要搶,位于同一起點的各家媒體間的競爭點已不再是報道的領先與及時性,而是轉換成為如何使得一則新聞的社會價值達到最大化,滿足受眾的需求。另外,網絡環(huán)境中的新聞質量良莠不齊,尤其是部分以次充好、以偏概全的失實性報道極有可能激起民眾不安情緒,導致社會動蕩,極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面對這一問題,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更要保有自身長期所堅持的職業(yè)操守,堅決肩負起社會責任,擦亮雙眼,于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披沙揀金,以身作則,適應并擅于運用新的互聯網思維,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尊重事實,堅守客觀公正原則,并同時引導受眾形成理性、客觀的閱讀思維。
由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傳統(tǒng)媒體之一的報紙承擔著一定程度的黨政宣傳任務。新媒體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媒體門檻,便利了新聞素材、民聲民情的收集。傳統(tǒng)報紙新聞記者可以經由新媒體交流平臺搜集與捕捉民情,傾聽與傳遞民聲,從以往的黨與國家政策宣傳者這一單一任務角色,轉化成為民眾輿論的引導者、民眾權利的保護者,擔負起國家與人民之間的橋梁角色,更好地發(fā)揮新聞媒體上傳下達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與社會穩(wěn)定。
處在新媒體時代環(huán)境中的報紙新聞記者,應當注重與提升的不僅是硬實力,即以社會事件記錄者的身份對于新聞的采寫、報道能力,增強文字編纂、語言組織能力;還應該注重職業(yè)素養(yǎng)與覺悟等軟實力的同步提升,如具備公民該有的責任意識,即不僅僅要對社會新聞進行客觀而又及時地報道以保證所報道的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還應意識到自身肩負著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責任與義務,為行業(yè)、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