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揚 河南廣播電視臺經濟廣播
在現(xiàn)如今大信息化的背景下,及時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是現(xiàn)代人對媒體的迫切需求。廣播電視作為獲取新聞信息的基本途徑,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廣泛關注。一條好的新聞信息離不開新聞記者的采訪,而新聞記者的采訪觀察能力直接決定了采訪質量。本文將從觀察能力對新聞采訪的重要作用入手,探究如何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運用新聞記者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指細察事物的現(xiàn)象、動向,是具有計劃和目的的主觀行為。新聞采訪過程中的觀察能力,是指新聞記者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一種查看體驗活動。從一開始的尋找新聞線索,到采訪中對采訪對象的言談、舉止、神態(tài)等細節(jié)的觀察,再到理性地分析事件,都離不開新聞記者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如果缺乏敏銳的觀察能力,就很難發(fā)現(xiàn)鮮活的新聞線索,無法形成生動的新聞報道。這也意味著,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善于抓住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和背景,洞察新聞事件的本源,挖掘新聞價值,從而有效地提高新聞質量。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四通八達,新聞渠道多樣性很強。一些記者沒有檢查新聞的來源和真實性就報道相關內容,容易破壞新聞的真實性,影響新聞產業(yè)的形象。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不僅要接近新聞現(xiàn)場進行采訪,而且要運用觀察能力,仔細觀察新聞的現(xiàn)場和目擊者、當事人,包括采訪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時間、行為,并對新聞采訪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進行思索,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事件本身,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在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可靠性的同時,新聞傳播也應深入人心。當今時代,新聞報道的受眾不僅僅滿足于了解新聞事實本身,更愿意探究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掌握事件的細節(jié)。因此,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運用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仔細觀察,捕捉細節(jié),可以使新聞報道內容豐富,提高對受眾的吸引性,增強新聞報道的表現(xiàn)力。
新聞質量取決于新聞記者的整體素質。由于新聞行業(yè)的特殊背景,面對大量的感性線索和信息,記者需要理性分析,善于發(fā)現(xiàn)許多感性素材背后的聯(lián)系,認真思考新聞事件的每個點,挖掘背后的深層故事。面對突發(fā)事件的環(huán)境和背景,記者應慎重考慮和充分總結相關鏈接,拓展新聞深度和廣度。
在新聞的采訪過程中,觀察能力是最先被使用的技能之一,但觀察本身卻受記者的影響很大,并不能保證記者能夠充分了解到新聞重點和線索,由此很難從各個方向還原新聞內容和事發(fā)現(xiàn)場。所以,新聞記者也應采用其他采訪方式,靈活多變地進行采訪,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和有效性。
對于不同的新聞事件,記者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采訪方式。它不僅僅需要記者報道他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新聞現(xiàn)場,而且還要求記者能夠進行深入思考,并根據新聞的情況找出潛在的內容和信息。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優(yōu)秀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還要學會在新聞事件的背景下思考,充分把握新聞的內容。
由于每一個記者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報道的內容和角度也會有所不同,但不能與事實不符。因此,記者應在到達現(xiàn)場前,對采訪的新聞環(huán)境和受訪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找到采訪重點,突出其中應該表達的主題,并結合自己的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和工作經驗,把握新聞采訪的整體過程。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工作,區(qū)分主次,把握重點,才能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
當今社會,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媒體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因此,一批有能力、有素質的新聞工作者對于媒體發(fā)展必不可少。而在眾多素質要素中,敏銳的觀察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新聞記者如果具備較高的觀察能力,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就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一系列提問,從而對新聞報道的采寫發(fā)揮積極作用。
[1]鄧杰.淺談觀察能力在新聞采訪中的運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8(01):164+179.
[2]喻忠波.觀察藝術在新聞采訪中的運用[J].新聞窗,2017(03):93-94.
[3]徐婭莉.觀察藝術在新聞采訪中的作用及運用技巧[J].中國報業(yè),2018(02):80-81.
[4]田麗.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3(09):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