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青 洛陽日報社
紙媒是指將紙張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媒介。我們經常見到的報紙、圖書等等都屬于紙媒。紙媒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里都是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
紙媒對于所刊登的信息把控十分嚴格,要求信息來源可靠、內容真實、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紙媒中所刊登的新聞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經過了嚴格的審核,力圖將最新、最可靠的信息傳遞給讀者。這種對新聞真實性的追求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新媒體為了博取關注、賺取點擊率,所發(fā)出的內容往往不會經過嚴格審核,由此產生了許多虛假新聞,甚至會對社會產生惡劣影響。
每家傳統(tǒng)紙媒都有一套擁有專業(yè)素養(yǎng)、經過專業(yè)培訓的采編團隊,有能夠發(fā)覺新聞價值、深度挖掘新聞的能力。紙媒中的報道往往會比新媒體中的報道更具深度、更加客觀,同時也更能夠引導讀者的思考。而新媒體由于其自身的快速發(fā)展,相關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和素質無法把控,很難進行原創(chuàng)性的深度報道,使得新媒體中的新聞內容通常只流于表面,讀者很難對新聞進行深度的理解與探究。
紙媒是通過紙張為載體傳播信息,這使得其能夠刊載的內容有限,導致了紙媒對新聞的篇幅有著限制。此外,紙媒中的信息傳播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通常只起著輔助作用。而在這一方面新媒體的優(yōu)勢就展現了出來。新媒體的文章可以逐條發(fā)表,也就取消了篇幅的限制,在新聞方面除了圖片可以幫助受眾了解信息,視頻、音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體的特點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且新聞的實效性也遠超生產周期固定的紙媒,更加符合現在人們樂于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新聞的心理。同時在新媒體中,受眾可以與新聞的其他讀者進行即時交流,每個人既是新聞的獲取者,也可以是新聞的提供者,讀者的參與性與主動性獲得了增強,也使得更多的人放下了手中的報紙,拿起了手機。新媒體的活潑、多樣化的表達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讀者,致使紙媒的受眾群體不斷減少。
隨著紙張價格的不斷增長,紙媒成本不斷增加。每一份報紙的刊發(fā)都需要大量的成本,從紙張到人工,從采編到印刷,從出版到發(fā)行,都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在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紙媒能夠獲得的利潤就相應地減少。但新媒體相對而言在成本方面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只要讀者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取信息,不需要紙質印刷和出版發(fā)行,成本更為低廉。
雖然紙媒作為傳統(tǒng)媒體在成本、便捷性、即時性上都無法與新媒體相比,內容的表現形式也只能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現,但是在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報道上,新媒體是無法與傳統(tǒng)紙媒相抗衡的。
紙媒應該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這一優(yōu)勢,對于優(yōu)秀的新聞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堅持在新聞的內容與質量上遠超新媒體。對于新聞的真實性的把控要更為嚴謹,面對社會熱點新聞進行原創(chuàng)性報道,同時對于在新媒體上引起巨大爭議的新聞要進行探究,為公眾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用高質量的新聞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面對新媒體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固步自封絕不是一條好的出路。紙媒雖然有著自身獨到的優(yōu)勢,但是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
建立起紙媒自己的官方網站,可以有效地避免傳統(tǒng)紙媒每天只能發(fā)行一次,新聞報道不及時的尷尬狀況,從而有效地提高新聞的實效性,對突發(fā)事件也有了可以及時報道的平臺。
新媒體是很多虛假新聞的源頭,而對這些虛假信息進行“辟謠”的任務也就落到了傳統(tǒng)媒體的頭上。紙媒可以運用自身高素質的采編人員迅速采寫出真實有效的稿件并進行發(fā)布,通過紙媒的官方網站,讀者可以隨時隨地瀏覽信息,迅速得知哪些信息是虛假新聞,從而減少負面輿論的發(fā)酵。
同時隨著官方網站的點擊量上升,也可以提升紙媒的知名度,帶動報紙的銷量,進而走出報紙無人買的窘境。
隨著人們閱讀方式的轉變,讀者對于在閱讀新聞的同時可以與他人進行交流的需求越來越大。紙媒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在發(fā)布新聞的同時給予讀者一個可以相互交流的平臺,滿足讀者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欲望,也能有效吸引受眾。
新媒體的發(fā)展固然對傳統(tǒng)紙媒造成了巨大沖擊,但在紙媒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現有的困境必然會被打破。紙媒堅持自身的優(yōu)勢,同時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融合新媒體的潮流,必然會迎來新的春天。
[1]蔣穎.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的應對策略與發(fā)展之勢[J].新聞界,2011(09).
[2]秦艷.新媒體崛起與傳統(tǒng)媒體的經營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1(17).
[3]王慧元.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紙媒發(fā)展對策探析[J].傳媒,2014(02):123-124.
[4]林芝.論紙媒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生存之道[J].新聞世界,2013(04):110-111.
[5]王辰瑤.深度報道如何適應新的需要[J].新聞記者,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