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日報社,安徽 滁州 239000)
人物通訊是新聞報道體裁中常見的一種,是用于報道先進人物事跡及思想的報道形式。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訊,因其深刻的思想、感人的事跡及文學化的寫作手法,給予讀者震撼與啟迪的同時,也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在實際的新聞實踐中,人物通訊想要寫好卻并不容易。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在不同的筆下,呈現出的是不一樣的面貌。有的人物刻畫因沒有深入挖掘、細節(jié)匱乏、語言刻板而顯得蒼白、扁平,缺乏感染力和說服力;有的人物因過分“高大”而顯得不近人情甚至浮夸失真,缺乏可信度,從而影響了傳播效果。好的人物通訊,刻畫人物群像雖然千姿百態(tài),但是不難發(fā)現其共有的規(guī)律,這些報道無一不是感情真摯、細節(jié)豐滿,以事實說話,用人物的思想和行動打動人心。做到這些,需要的是記者在采訪中下功夫,只有深挖細節(jié),“走進”人物,自己被人物的事跡、精神所打動,然后才能做到下筆有情,進而感動讀者。本文試以上?!段膮R報》記者江勝信的幾篇人物報道為文本范例,分析人物通訊寫作中幾點可遵循、可模仿的方法。
江勝信是上海《文匯報》記者,擅長人物報道,專訪過季羨林、周汝昌、黃永玉、馮驥才等文化名家,在文匯報的《近距離》專版中刊發(fā)大量人物通訊,曾多次被中宣部點名參加中央采訪團,采寫過方永剛、袁隆平、鄧平壽、王瑛、沈浩、閆肅等全國先進典型人物,其采寫的《方永剛:真情傳播真理》獲第18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其人物通訊主題鮮明,細節(jié)飽滿、人物立體,感情真摯,人物有血有肉,可親可感,文字優(yōu)美生動,讀之發(fā)人深省、令人感懷。品讀她的篇篇稿件和采訪札記,在獲得真善美的洗禮之外,也能總結出幾點報道取得成功的規(guī)律。
優(yōu)秀的人物通訊,讀者在讀完以后會感到生動、真實、感人,并可信、可親,這主要是作者對所采寫的人物具有真實情感并且有深刻感觸,是有感而發(fā)。一篇新聞稿件想要撥動讀者情感上的那根弦,贏得讀者的心,使讀者能夠隨著報道中人物的命運而亦喜亦憂,就需要作者像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的:“作者情生文,斯讀者文生情。”
以她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方永剛:真情傳播真理》為例。記者是被中宣部新聞局點名參加“中央新聞單位方永剛先進事跡采訪團”的。方永剛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傳播者,是新時期的革命軍人。在第一場集體采訪后,記者的情緒就被點燃起來,方永剛那種讓人落淚的情懷,那種對事業(yè)、對人生的赤誠的愛,那種對病魔的鄙視和頑強的意志,都深深地刻在了記者心中。江勝信說,“我突然感到,我的筆端將傾注某種使命,要去譜寫送給他的贊歌和祝福,要去祈愿他那經歷嚴寒的生命之樹,在這明媚的早春頑強地吐露新生的綠芽?!?/p>
在文中,作者描畫了種種傾注了濃厚感情色彩的細節(jié)。在稿件主體之外的后記中,記者又集中表達了個人感受:
我坐在那把電腦椅上,涼意一點一點彌散全身。難道說真的是天妒英才,吝嗇給予他更多的時間?……我在給他的留言簿上留下我的暖意:“但愿我們的這股暖意流淌進他那春光明媚的心田?!?/p>
文末的這一段充滿感情的祝福和祈盼,得到了不少讀者和同行的認同。這也是作者內心充滿感動、下筆有情的一個例證。
江勝信在談到稿件成功的原因時說,說難其實也不難,只要動筆的時候把自己當作一個讀者而非記者就行,說服自己才能說服讀者,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在對先進人物的集體訪問中,各家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是一致的,獲得新聞資源的機會也是均等的。而獨具慧眼的記者則會仔細觀察,發(fā)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寫在文中,有時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一下子就讓人物有血有肉起來。
在方永剛一文的采訪札記中,江勝信寫道,采訪過程中,她用眼睛緊緊盯住采訪對象的一舉一動,努力去捕捉他的各種動作細節(jié),包括他干澀的嘴唇、因哽咽而凸起的喉結,包括他如何將食指探入鏡片后的眼角揉去快要涌出的淚水,包括他那耳側貼著的輸液后留下的膠布,包括他虛弱、疲憊地離開會場時穿戴防寒服、老頭帽、大口罩等全副武裝……這些細節(jié)后來都體現在了文章里,一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黨的理論傳播事業(yè)貢獻畢生智慧和力量的學者形象立即撲面而來。
在她的另一篇受到肯定的主旋律人物通訊《回蕩大巴山的呼喚》中,豐富翔實的細節(jié)讓這一為黨的紀檢監(jiān)察事業(yè)和老區(qū)人民鞠躬盡瘁的女紀委書記生動立體,讀來感人至深。
比如在作品題記中的“思念的鈴聲”,文章巧妙地以此為線,串聯起人物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不畏權貴、動真斗硬、情系百姓、關愛家人等方方面面。比如第一部分寫王瑛的好學、創(chuàng)新,用電話聯系信訪投訴當事人;第二部分寫到王瑛敢于硬碰硬,細節(jié)體現在有人給她打恐嚇電話,可她不向惡勢力低頭依然堅持主持正義;第三部分寫王瑛關愛窮苦人民,主動打電話給貧困學生,而且要親手把學費交到她手中;第四部分寫王瑛身患肺癌,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仍然打電話親自指揮群眾救災。
通過對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心理活動情況的描寫,不僅能向讀者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復雜心理,更可以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人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下的特定心理。人是一個具有思維意識的實體,人的行為正是受思想、觀念、意識、動機等導向驅使。把人物的心理活動滲透到外在活動去描寫,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動形象化,讓讀者對人物的行為更能理解,從而使得人物更加血肉豐滿、富有立體感,增強人物的可信度。這是新聞媒體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復活” “再現”的有效手段。
以江勝信《閆肅:不老的歌》一文為例,最后一部分寫到閆肅老伴的心理:
總有人問閆肅的老伴:“嫁給閆肅,一定很幸福吧?”
老伴心里,涌起怪怪的滋味。
在別人眼里,閆肅真是好;但在老伴眼里,閆肅是個無法改造的頑固分子:手總也洗不干凈,毛巾最黑;喜歡吃掉所有剩菜,喝掉所有菜湯,以致越來越胖……
明年是老兩口金婚。瞅著相守五十載的老頭子,她想想:也不容易。
她的心里還是怪怪的,但一定是怪怪的幸福。她珍藏著老頭子寫給她的一首詞:……緣分早注定,心海已相通,攜手坎坷路,遙對夕陽紅。……
這段心理描寫生動地寫出了閆肅雖將一生精力都獻給自己的軍旅歌詞創(chuàng)作,但對待生活和愛人卻充滿深情和浪漫,是從側面將人物“寫活”了。
《左傳》有云: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意思是說,文章沒有文采,就不會流傳很遠。記者是雜家,各行各業(yè)的知識都要知曉,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做到在描寫人物、勾畫場景、敘事抒情時,游刃有余。同時在行文時要有豐富、優(yōu)秀、生動的語言,如果語言貧乏、單調、干癟,就談不上文采了。要使人物通訊具有文采,還離不開描寫、議論、抒情等各種表達方式,以及夸張、擬人、對比、鋪墊、懸念、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段的運用。
仍然以江勝信《方永剛:真情傳播真理》一文為例,文中有這樣一段:
3月13日這天早上,他看到窗外沐著晨曦吐露的柳芽兒,心里一動,許下了幾個心愿:“我和春天有約,春暖花開的時候,我要走下病床,走出病房;我和夏天有約,艷陽高照的時候,我要和全軍戰(zhàn)友一起慶祝人民軍隊的80歲生日;我和秋天有約,楓葉紅了的時候,我要和全國人民一起迎接黨的十七大;我和冬天有約,白雪皚皚的時候,我要再次走上我心愛的講臺……”這是一首生命的歌,那種情懷,叫人落淚。
記者能夠做到提筆不凡,落筆有情,寥寥數語,卻能使讀者讀后心潮澎湃,思緒難平。
綜上所述,人物通訊寫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江勝信的幾篇優(yōu)秀作品,我們可以一斑窺全豹:好的人物通訊貴在以情動人,只有深挖事實,才能掌握更多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只有心中充滿感情,才能筆下常帶感情,用真心寫真情,不煽情不矯情,寫出的人物才能真正走進讀者心中。有了感人的素材,豐沛的情感,在作品呈現環(huán)節(jié)以細節(jié)取勝,再輔以多樣的表達方式,以優(yōu)美的語言傳情達意,那么筆下的人物便“躍然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