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廣播電視臺,山西 長治 046500)
在傳統(tǒng)的電視節(jié)目中,一個欄目從構思到采集到制作,是一個十分煩瑣復雜的過程,也凝結眾多人的心血,但最終成功與否,都依賴主持人盡善盡美地來詮釋來展現(xiàn),一旦主持人的工作不到位,很可能所有的心血都白費。所以,在傳統(tǒng)媒體中,主持人是一檔節(jié)目的靈魂,肩負著“吸睛”的重任。
如何做到“吸睛”?面對觀眾日益提高的欣賞水平與求知能力,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就要努力做到“保持對象感與新鮮感”。而“對象感”與“新鮮感”的保持,并非演戲與做作,需要的是知識的沉淀。就我十年的電視工作來看,保持“對象感與新鮮感”,就是與受眾進行心靈交流。
面對鏡頭,如何做到與受眾零距離交流?如何能把空洞的鏡頭當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受眾?這需要的不僅是播音員主持人過硬的業(yè)務素質,更需要播音員主持人能夠打破與觀眾之間無形的界限,真正地走到觀眾中,與觀眾零距離交流,產生精神上的共鳴。這里所說的零距離,并非物理上的距離,而是要求主持人除了要保留自己主持的能力外,忘記自己與觀眾明顯的區(qū)別,與觀眾真誠對話。
(1) 鏡頭前,不能表演成分太濃,要有親和力。所謂親和力,是主持人身上總體散發(fā)出的令人愿意親近、不使人感到緊張和距離、易產生信賴感的特殊品質。往往會把親和力和表演力混為一談。亦如十年前的我,認為錄制節(jié)目是我的任務,即使表演,也要把民心工程傳達給受眾,讓受眾感受到幸福確實在延伸。但如今我意識到,夸張的表演并非發(fā)自內心,也無法真正與觀眾產生精神的交流、靈魂的共鳴。
(2) 與采訪對象交流要深切體會對方的處境。只有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設身處地與受訪者溝通,才能減少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摩擦,使溝通變得簡單、順暢,被采訪者愿意表達,才會達到采訪效果。成為主持人后筆者開始跟著欄目組下鄉(xiāng)外出采訪,其中一個采訪對象是一個先天殘疾者。他不認為接受社會救助是理所當然的,憑著頑強的毅力自學,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繪畫雕刻技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現(xiàn)在每年靠出售燙畫葫蘆能有不少收入。
面對這樣一個采訪對象,給了我們很大的觸動,如果我不去參與采訪,不去感受生活,就不會有對生活的感悟,坐在演播室里也不會有豐富的內心情感。
(1) 播音時,要有交流的意識而不是照本宣科。主持人與受眾的交流能力,跟他參與節(jié)目的深度、對節(jié)目的整體把握以及所起的作用直接關系。
深秋時節(jié),我們有幸采訪到了王勇軍,他就是當年長江支隊沁源籍南下干部的第二代,受父親影響,王勇軍把故土的種子從小就種在自己孩子的心里?!班l(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在太岳軍區(qū)司令部舊址前,王勇軍給我們清唱了一段地道的沁源秧歌。參與了節(jié)目的采訪制作過程,筆者摒棄了過去單一的主持,很好地發(fā)揮了主持人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觀點,發(fā)揮了主持人的能力。
(2) 播音時,要記得與受眾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與被采訪對象平等交流,是主持人人文素養(yǎng)和人格素質的體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是主持人思想文化素質的文化內核,主要是指除專業(yè)知識與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修養(yǎng)與素質?!叭烁瘛痹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釋義有“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合”,或“個人的道德品質”。主持人在日常播出的節(jié)目中,從選題到主持,不僅要學會關注現(xiàn)實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同時還要有能力對諸如人類的命運和人生的意義進行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反映。
高變峰曾經是一名劇團的字幕員,短短十年間,她先是成為團里的臺柱子,又成為全國戲曲票選大賽的十強。事實也告訴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這個大舞臺上,只要肯用心、肯努力,不論多久,生活總會給你驚喜。播音主持又何嘗不是?只有真情流露,才會讓受眾感受到節(jié)目的靈魂與精髓,才會讓受眾與主持人產生共鳴,達到節(jié)目預期的效果。
主持人應該是一個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人,不僅在與團隊工作人員合作時,更要在與自己的報道中及與嘉賓、觀眾的互動中,微觀到言談話語、神態(tài)舉止上,都自然而然地給人平等交流的體驗。
所謂“無力感”,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主觀與客觀的矛盾。人們常常想要達成一項主觀的意志,卻因為客觀原因而未能達到預定的目標,這時就會有無力感。主持人的語言在某種程度被受眾抱怨無法聽懂,傳播效果不是很理想,就會讓受眾有無力感。而造成這種無力感的原因,除了發(fā)音習慣層面的,就是理解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層面的。簡單來說就是,主持人與受眾交流不平等,說詞不走心,對稿件理解不準確,使用的語言過于抽象、晦澀,不善于把書面語轉化成口頭語。
當然,真正讓我體會語言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還是因為遇到了王增和老人:“吃了飯就是修理地球,鋤苗子下種打疙瘩,一輩子就是這死做的?!辈坏揭环昼?,王增和老人把自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身份不慌不忙就說了個明白。很多認識老王的人都知道,老王最拿手的才藝就是說“四六句句”。通過幾天的走訪,我們感受到,王增和老人用他的“四六句句”熱鬧著沁源人的世界,也繼續(xù)著沁源人最平凡的生活!當然也讓我感受到,主持節(jié)目的時候,語言一定要通俗易懂,用最簡單的語言和受眾交流,自己說的話受眾能理解,能夠聽得懂,才是主持人的最高境界。
由于主持人與觀眾之間平等的傳播關系,還應避免套用文件語言、教科書語言、社論語言,而應采用符合主持人“人際性”傳播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觀眾喜聞樂聽、又富于個性特點的話語。而真正居于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語言品質核心層,對主持人的語言品格或語言能力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還要算是其善于溝通的談話能力。畢竟,語言是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而存在的。
新鮮感,更好地定義應該是在介于陌生和熟悉之間。對一個人過度了解,完全不可能存在新鮮感;而跟一個人充滿了陌生的感覺,也會阻礙新鮮感。節(jié)目中的主持人也一樣,要讓熟悉或不熟悉主持人的觀眾保持新鮮感,是一個主持人素質方面的體現(xiàn),主要是指心態(tài)的調整。具體表現(xiàn)在:①正確的自我評價;②避免膨脹,不能只追名逐利。大多數(shù)主持人對自身的素質水平與節(jié)目的適應性方面表現(xiàn)了出人意料的樂觀,這也是有很多主持人在主持這條道路上走不長遠的原因。
因為電視工作的不確定性,每次下鄉(xiāng),我和我的團隊都會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不同的人生故事,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每次下鄉(xiāng)之前都會有期待,回到演播室之后也會有不一樣的狀態(tài)。雖然從事這項工作長達十年之久,但這份工作帶給我的卻永遠是挑戰(zhàn)與新奇。每次采訪結束,編輯制作之后的作品都會帶有種種遺憾,但通過這種遺憾,我不斷反思總結,并期待下一次的新鮮挑戰(zhàn)與刺激。帶著這種情緒,每次面對鏡頭,都有不一樣的期待,這正是新鮮感的體現(xiàn)。
作為一名播音員主持人,不是簡單的傳聲筒,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論斷和覺悟,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yè),就要以飽滿的熱情,多看、多想、多寫、多體會,才能避免“虛擬溝通”的尷尬,在鏡頭前達到“目中有人”的狀態(tài),才能在節(jié)目中保持對象感與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