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愛孩子,都希望能把孩子培養(yǎng)好,讓孩子認可我們的愛和教育,這是培養(yǎng)孩子的關鍵。我認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好好跟孩子說話,建立有效的師生溝通渠道。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
聆聽是讓對方感覺你尊重他,如此,對方才會尊重你;聆聽能解決對方的問題,不至于錯過某個重要細節(jié),聆聽能拉近師生心理的距離。一年級下學期,班上轉來了一個小男孩凱凱。他是一所重點小學轉來的,他一來,就把我們整個班原有的和諧友好的氛圍打亂了。那段時間,隔三差五就有家長跟我投訴:說他打人,上美術課時把后面同學的彩筆拿走并弄壞了,等等。還有其他科任老師說他上課常搞小動作,一會拽著同學講話,一會隨意下位拿走其他同學的物品并弄壞。而且他每次語數小測試都是三四十分。為此,我找他和家人談心,他家長也總買些水果、牛奶賠禮道歉來安撫被他打的孩子。他自己改錯態(tài)度誠懇,但嘴上說改,轉眼又忘。甚至發(fā)展到最后,幾位家長約著一起到學校找我,要求把這個“熊孩子”清理出這個班集體。我當然不能這么做,既然接受了他就得善待他、不能放棄他。
于是,我主動找到凱凱。凱凱告訴我,他邀請其他小朋友玩打架游戲,本意是想和小伙伴們做朋友,但打著打著就打成真的了,上課控制不住自己也是想和同學們玩,和同學們說說話,跟同學們親近。因為,他剛到這個班集體時,這個班的同學對他很友善,也愿意跟他玩,他做錯了事,也能得到同學的原諒,而在以前的班上,班上的孩子都排斥他。所以,他覺得在這個班上很開心,所以忍不住想親近他們,但是他采用的方式可能不太恰當。也就是說,他不知道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親近大家,結果只好采用一種別樣的方式引起其他同學的關注。
我聽了之后心里酸酸的,孩子內心其實是渴望被接納的、渴望被關注的、渴望得到愛的。我牽起他的手,要他看著我的眼睛,溫和而堅定地跟他說:“老師相信你是個心地善良的好孩子,相信你不想去傷害其他人,但是,打人是不允許的!我們班的班規(guī)是不允許玩肢體接觸的游戲,我們必須要遵守。你想和其他人做朋友,很好!但可以選擇玩文明、有趣味的游戲,比如跳繩、跳房子,踢毽子等等?!庇谑?,接下來,我動員班上的小朋友們和他一起玩跳繩、跳房子,踢毽子等游戲。一有時間,我也參與其中,和他們一起玩,我會觀察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的表現,一旦發(fā)現他有進步,我就對他進行及時表揚。為了約束他打擾其他同學學習的行為,我跟班上孩子說,“一旦他扭過頭來找你講話,你用手勢警告一次,如果再扭過頭來,你就用手勢警告第二次,如果到了第三次,你直接舉手報告老師?!眲傞_始,還是有很多孩子報告老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報告老師的現象也越來越少了。
主動聆聽是師生溝通的前提,教師通過主動聆聽學生的感受,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理解他并愿意接受他,從而感受到老師的愛和關懷。這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的潛能去解決問題。
賞識和贊美是師生有效溝通的法寶,通過賞識和贊美學生,叩開一個個緊鎖的心門,從而讓學生敞開心扉展示他們的風采。
樂樂是我們班的“后進生”。在學習上,我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有一次,我跟他補課的時候,有個孩子悄悄在我耳邊告狀:“老師老師,樂樂今天早上在小賣部買了一條紅領巾,帶著紅領巾通過了門口的檢查進教室的,到了教室門口,又把紅領巾偷偷取下來,藏起來了?!币溃t領巾在每個小朋友心中是非常神圣的,一般在上學期,小朋友們就開始加入少先隊了,在我們學校,一到七年級,基本每個孩子都帶了紅領巾,唯獨他一個人還沒有紅領巾,所以每次在門口檢查的值日生會把他攔住,并記下他的名字。這讓他覺得很有壓力。樂樂在我旁邊,頭垂得低低的,臉上的表情也十分緊張,告狀的小朋友也很嚴肅地看著我,他們可能覺得這個事情很嚴重。我牽起樂樂的手,溫柔對那個告狀的小朋友說:“哎呀,謝謝你告訴老師這么好的消息,我終于明白樂樂這幾天學習很努力、上課有紀律的原因啦,原來他想當一名少先隊員??!”我摸摸樂樂的頭說:“樂樂,你是不是特別想加入少先隊啊?!睒窐沸÷暤卣f:“想?!蔽易屗粗业难劬?,“嗯,只要你想,你就能成為少先隊員!”他的眼睛一亮,“真的嗎?”“真的!”“那你知道什么樣的孩子才能帶上紅領巾呢!”“當然是學習好、表現好、紀律好的孩子。”我說:“對呀,那你覺得你達到了這個要求嗎?”他說:“我有時候達到了,有時候沒達到。”我接著說:“老師發(fā)現啊,你這段時期紀律變好了,下課的時候能夠守規(guī)矩了,這是不是很大的進步呀,你離紅領巾的目標已經很近了,現在就剩下你的學習了。你今天考了40分,明天考了45分,后天考了50分,只要你每次有進步,這就是成功,但是在跟老師補習的過程中會很辛苦,你能吃苦嗎?”“我能?!睆哪且院?,他每天跟著我一起訓練,在反復地訓練的過程中,有些枯燥有些辛苦。我有時候問他,你累不累?他說有一點。我就說,那玩會游戲再學習吧。過一會,他自己主動說“我們再學習吧!”在學習過程中,只要他有一點進步,我就及時表揚他。
從那以后,他的變化也一一顯示出來:從以前讀書結結巴巴到后來能完整把課文讀出來了,從以前寫字特別慢到逐步變快了。到了期末考試的前一個月,我們?yōu)樗粋€人舉行了一次特別的、神圣的入隊儀式。首先全班同學舉手表決,然后每個小組代表上臺說他的優(yōu)點和進步,最后班干部指出他的不足以及對他的期待。入隊儀式還請來了大隊輔導員,一切按照正規(guī)的流程。當時,他的外婆和媽媽都參加了,并把整個過程錄了下來。當他發(fā)表感言的時候,他激動地、自豪地說:“我以后一定要做個愛學習、愛紅領巾的好孩子”。從那以后,他就朝著一個向上的方向去發(fā)展,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但是整個班集體都樂于接納他。雖然他沒有絕對的成功,但他每天都在進步,對自己更自信了,更自律了,往著太陽的方向發(fā)展著。
在約翰·霍特的《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作者對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做了細致的描述:“他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少,或者能理解、能做的事情很少,對孩子們來說,知道這一點常常讓他們感到害怕和丟臉”“孩子們的無知和笨拙經常讓他們感到痛苦,我們必須謹慎,不要不斷地、強制性地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弱點?!边@些描述也解答了大多數老師心中的疑問:“為什么當著學生的面指出他們的錯誤時,孩子會有強烈的抵觸?!?/p>
有的老師,往往對孩子的錯誤如數家珍,卻對孩子的進步視若無睹,仿佛帶了個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錯誤。我們盯住孩子的錯誤,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但實際上,卻人為地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內心的動力。我們不妨換一副眼鏡,去發(fā)現孩子的進步,我們篩選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對孩子進行“正強化”,孩子做出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那么,他就更愿意去重復這個行為,在不斷重復中,孩子就會不斷進步。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強調,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或咨詢師要毫無保留的接受來訪者,要對來訪者進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強調了任何時候都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這樣自然可以看到他的優(yōu)點和可愛之處,當我們這樣去觀察去注視一個孩子的時候,便會滿心欣喜。這種內心狀態(tài),會借著我們的語言、表情、神態(tài)、身體動作傳遞給孩子。會讓他們有一種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從而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心有自我完善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愿意改正。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yōu)點,雙方都在一個愛的狀態(tài)中,愛會產生神奇的力量。
通過積極關注學生,使學生感到自己被悅納、被理解,教師通過設身處地地理解和尊重學生,使學生獲得巨大的親近感、信任感和共鳴感,從而像潤滑劑一樣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
作為教師應該學會做一個“陪伴者”。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所以,我們應該用適合孩子的方式跟孩子好好說話,而不是用培養(yǎng)完人的方式對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