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月仙
題記: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yīng)當(dāng)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陶行知)
每逢看到“光陰荏苒”“白駒過隙”“斗轉(zhuǎn)星移”“日新月異”等詞語,人們總會伴隨著大大的“哎”聲,同時心里一緊,似乎伴隨著這一生感嘆,時間又不見了。而要為時間快速改變一個人提供佐證,莫過于看著自己的孩子的一天天成長。大冰已經(jīng)是四年級的小朋友了,恍惚間,總覺得那個蹦蹦跳跳的小豆包還在眼前撒嬌:一回首,那個懵懂的小可愛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小姑娘了。每到年初總覺得時間太慢,一到年尾看看孩子成長的腳步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白駒過隙”。在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她的變化幾乎是可以忽視的,但這所有的分分秒秒、日日月月積淀下來后,她的變化卻是驚人的。所有的這一切,為人父母的角色也只是在做一個靜待花開的花匠,可以施肥,可以澆水,可以培土,可以修剪,卻唯獨不可以“拔苗”。
大冰癡迷書籍,而且看書沒有特定的范圍,天文地理、時事考古、科幻寫實、封神魔法……這些都可以被她收入囊中,拿來投入地閱讀。她熱愛閱讀,為了看書會爭分奪秒,“見縫插針”,每天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拿書。回家沒有看到她的身影,一準(zhǔn)兒能在書架邊找到這個讀書入迷的“小書蟲”。未上小學(xué)的時候還看一些圖文結(jié)合的書籍,等一年級的時候,她似乎覺得這樣的書籍滿足不了她的要求,開始看我給她推薦的一些純文字書?,F(xiàn)在,在學(xué)校里,班主任對她熱愛讀書這個特點,更是不斷鼓勵,讓她“照看”班級圖書角,更讓她用PPT來為大家介紹自己最喜愛的圖書,還不時和她“借閱”圖書。有這樣的支持者,她讀書更是忘我……
這樣,逐漸引導(dǎo)她閱讀一些她暫時不太感興趣的書,借用老師之名便成為最好的一個“令牌”?!豆ㄌ亍芬怀霭婢褪艿胶芏嗳说年P(guān)注,大冰他們班的同學(xué)同樣成了“哈迷”。但是看看譯本書層出不窮,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卻因為文言文的問題,逐漸被孩子們擱在書架一角,慢慢布滿了灰塵,總是有一股悲涼彌漫心間。我慢慢開始和她說一些中國古典書籍中的一些笑點很高的段落,說那些神通廣大的神人、奇獸的神話,說在中國古典小說中那些出神入化的“法力”……她開始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書籍中,除了她熟悉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原來還有有翅,會飛,能扇火的雷震子,還有三頭六臂的小哪吒……不過,當(dāng)真正的《封神演義》拿到書桌上時,現(xiàn)實的“骨感”太逼真了。孩子翻了翻說,看不懂,便順手放在了說桌上。好多天,都沒有再拿起來的意愿。以“老師”之名,再次要求她看,才不情愿地拿起來重新翻看。這時候,要求的不是看明白了,而是有興趣去讀這一本書?,F(xiàn)在的她已經(jīng)邁入了“封神演義”之門,沉迷在那個烽火不斷,千變?nèi)f化的故事中。
讓孩子看書,最先想到的是要選擇什么書籍?,F(xiàn)在很多父母都重視孩子的閱讀,他們在一起交流時,總是會問會讓孩子看什么書,都怎么選書,選了什么書。我總覺得,閱讀無定法,尤其對剛剛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孩子來說,只要抓住了她的一個閱讀興趣點就可以引導(dǎo)。正如由“一滴水”開始,可以帶著她去發(fā)現(xiàn)小溪,找到大河,到達大海一樣。書的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有結(jié)果,有質(zhì)疑,有思考,有學(xué)習(xí)。我相信只要讓她看到書世界的微光,她就會有興趣去自己打開那扇門,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把打開閱讀空間的鑰匙。
當(dāng)然,孩子自己生長的過程或長或短,父母作為一個“花匠”,適當(dāng)發(fā)揮“匠”性,“施施肥”會事半功倍。譬如“字典書”的利用,之前,當(dāng)她自己做作業(yè)的時候,碰到不認識或者不確定的字時,總是會說一句:“媽媽,你過來一下。這個字怎么念啊?”或者就直接問“這個字的偏旁是什么???”其實,在她上小學(xué)之前,我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她查字典的能力?!白值涫亲詈玫睦蠋煛保踔劣勺值涠l(fā)新的興趣:她會從字典里摘抄一些甲骨文。中國的漢字很多都是象形文字,從甲骨文這一個源頭觀察漢字的變化。對她識字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積極的影響。當(dāng)然,最初,只是用拼音查字法查一些簡單的字?,F(xiàn)在四年級了,她更多的是使用部首查字法,現(xiàn)在再問類似的什么字、什么部首的問題,回答只有一個“咱們查查字典吧,媽媽也不太確定。”花匠的作用更多是引導(dǎo),該讓花朵自己生長的時候,花匠就得把主動權(quán)還給花朵了。
當(dāng)然,花匠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施肥、澆水、培土,還要修剪,影響主干生長的龐枝斜權(quán)是要清除的。對于每一朵獨特的生命之花來說,父母作為花匠,更多的是要給她們一個相對正能量的大空間。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信息充斥在每一個角落,稍不留神就會接收到各種負能量的消息。堵為下,疏為上。孩子一直成長在一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中,慢慢在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為他們所營造的花園,走向樹林,走向森林,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我們盡力讓孩子理解每一件事情背后所隱含的內(nèi)容,了解如何去理性思考,如何自我保護是重要的。擁有積極向上、可承受挫折的心態(tài)是根本。這更是需要花匠們?nèi)找拐遄?、時時關(guān)注的地方。
我們的一言一行、一怒一喜都會讓孩子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有不同的認識。人與花同,花有自然美,人亦如此。父母不能急于求成,為了所謂的“美”而“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知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樣培養(yǎng)的結(jié)果便都是“病梅”般的人了。
花有千萬,各有特色,或可觀色,或可賞形,或可鑒枝。人同此理,志各不同。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父母只要做一個靜待花開的盡職花匠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