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凈的龍泉青瓷,深深淺淺地印進凝如翠玉的瓷骨里,古典優(yōu)雅,寧靜悠遠,簡練豐厚,發(fā)出最古老而又最前衛(wèi)色釉的純粹氣息,一如容貌秀美、身材苗條、表情鎮(zhèn)定、舉止雍容的少女,靜靜地坐在客廳的壁爐旁,望著墻上的斑點,任意識之流無拘無束地流淌,深邃明亮而藍如海水的眼睛里發(fā)出自由純凈之光。
關鍵詞:龍泉青瓷;文化內涵;藝術發(fā)展
龍泉窯是我國的著名青瓷窯系,早在新時期時代,牛門崗遺址就開啟了龍泉的陶瓷文明發(fā)展史。龍泉青瓷始燒于三國兩晉時期,至遲在唐代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特征,北宋時期快速發(fā)展,在南宋乃至元代期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盛期,經歷過明朝的盛極而衰后,民國時期薪火傳承,難能可貴。
龍泉青瓷歷經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歷史上燒制時間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生產規(guī)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名窯。已故的國際陶協(xié)主席珍妮特·曼斯菲爾德說:“龍泉青瓷的唯美釉色是國際陶瓷的標桿?!弊阋砸姷谬埲啻傻脑煸勚?。
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于2009年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中國唯一入選世界非遺的陶瓷類項目。龍泉青瓷為什么能夠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且是陶瓷界的唯一入選者,這是因為龍泉青瓷有著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內涵。
龍泉青瓷的藝術特色的根基是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龍泉青瓷的最高境界是“類玉”。而對于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它獨特的含義,玉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且最能體現其精髓的實物載體。據《禮記·聘禮》載,儒學始創(chuàng)者孔子曾經“觀物比德”,賦予“玉”以“仁、義、禮、知、信、樂、忠、天、地、德、道”的道德屬性,并倡導“君子比德于玉”;此后“玉德”雖經管子、荀子、許慎等人刪減,由十一項濃縮至五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如玉”的信念卻始終不曾更變。
在某種意義上,尊玉、貴玉正是尊德、貴德的表現。民國趙汝珍清醒地意識到作為道德的實物載體的“玉”的非比尋常的地位,曾云“古代視玉之重,幾無物可與爭衡,用玉之廣亦無物可以擬舉,凡國家重要典信無不以玉為之,重要典禮無不以玉成之”。追求“類玉”效果的龍泉青瓷,也因其“類玉”特征而具有了“比德”特性,從而具有了超乎純粹藝術范圍之外的道德、習俗、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內涵。
龍泉青瓷是青瓷家族的集大成者,以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而被譽為瓷苑的一顆明珠,曾多次被選為饋贈外賓的禮品。龍泉青瓷藝人打造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致優(yōu)雅的造型,在眾多候選禮品中脫穎而出,作為大會貴賓禮品贈送給世界各國政要及全世界互聯網企業(yè)領頭人,彰顯了龍泉青瓷的無限魅力。
從巔峰到低谷,再從低谷走向山巔,沒有人懷疑,當代的龍泉青瓷已進入到了一個鼎盛期。像年輪一圈一圈的積累,青瓷通過幾百年的傳承和發(fā)揚變得更加深厚。
過去在收藏圈說起龍泉青瓷,往往談古者多,論今者少。今昔何樣,今不如古,今已勝古?這些有關當代龍泉青瓷的問題在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是含糊難辨的。青瓷作為陶瓷的一個特殊種類,以溫潤如玉的特點為世人所喜愛,典雅的身姿、醉人的釉色。比起古代,當代龍泉青瓷的造型更加豐富多樣了,釉色更加純凈細膩了,各種裝飾工藝也更加細致入微了。青瓷端莊渾樸、溫潤如玉,是天造人設的藝術佳品。走藝術之路,龍泉青瓷的價值將日益提高。但孤芳自賞不是青瓷的本質,藝術青瓷又是實用化的,它更貼近百姓而融于市場,在現代社會里走一條有特色的,昭示著無限潛力的道路。
如今,“簡單粗暴”式的審美已不是人們看待工藝美術品的主流。而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不斷深入,帶有含蓄和東方內斂氣質的美則愈加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而在瓷器中,龍泉青瓷無疑是這種美的代表。
有別于色彩圖案對比較為強烈、直接的明清瓷器,青瓷所呈現的內在美,則強調了一種“秘而不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心感受。不論是哥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紫口鐵足”的古樸典雅,還是弟窯的“胎白質細,釉如翡翠?!钡那啻溆?。這種如冰似玉的美感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宋朝是龍泉青瓷盛行之時,彼時道教中淡泊質樸、順應自然的審美追求以及宋人對清幽雋永的文人氣質的提倡,無不對龍泉青瓷的藝術美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宋人對釉色的反復執(zhí)著,更是得以創(chuàng)造出粉青、梅子青這兩種令后人驚嘆的傳世杰作。青瓷中的這抹“青”也是讓人如癡如醉,近似于綠,而又有著如玉的釉色,同“翠玉之色”一般,清靜、委婉、恬淡、超脫、含而不露,是為“無為”之美,也是人與自然物我共融、天人合一的理想表達,恰恰契合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一貫內斂的審美意趣和民族心理。
雖然龍泉青瓷發(fā)展史可謂歷經滄桑,但植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龍泉青瓷藝術已在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融會貫通,承上啟下,在當代的審美與古典元素不斷碰撞之時,讓龍泉青瓷在新時期,也能夠煥發(fā)出更為動人的藝術之美。龍泉青瓷能有今天的成就,也要得益于當今一代龍泉制瓷人承前啟后的耕耘,同時引導龍泉廣大陶工立足本土文化,艱苦創(chuàng)業(yè),繼續(xù)研究發(fā)展青瓷文化,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胡兆雄.略談龍泉青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J].中國陶瓷,2014,50(09):100-102.
[2]廖張波.論龍泉青瓷的傳承與發(fā)展[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4,48(03):25-27.
[3]彭勃.龍泉青瓷技術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
[4]李德勝.龍泉青瓷藝術設計的審美意蘊[J].中國陶瓷,2016,52(02):106-111.
作者簡介:吳利軍,麗水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中國優(yōu)秀民間藝人、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慶元縣工藝美術品協(xié)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