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2017年開學季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接受新華網專訪,對全國的校長、老師、學生、家長講了一段寄語,其中對學生的一段關于辛苦與快樂的論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說“辛苦并快樂著好于快樂并辛苦著。從辛苦中產生的快樂,其樂無窮;快樂并辛苦著,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是麻醉劑?!逼鋵崳@段充滿哲理的關于辛苦與快樂辯證關系的論述與勸解同樣適合教師。
辛苦與快樂這一人生命題,涉及到人性的本能、人生的追求。本質上是對人的價值實現(xiàn)的方式和路徑的一種追問。它通過語序變換的方式來厘定二者的關系差異,其意義迥別。前者辛苦并快樂著,以辛苦為手段,快樂為目的,這是符合應得正義的。后者快樂并辛苦著,以快樂為目的,辛苦為代價。正如楊瀾曾經說過,辛辛苦苦過舒舒服服的日子,舒舒服服過辛辛苦苦的日子。亦如古語所云: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話雖然說的過于功利直白,但理不糙、意不謬。
聯(lián)系到教師來看,愚以為整個教師隊伍80%是普師(含庸師),20%是良師(含名師)。我覺得按照帕雷托的二八定律分類理論做出的這個定量劃分,基本上是靠譜的。為什么普師、甚至庸師太多,而良師、名師難求呢?關鍵就在于對辛苦和快樂關系的處置和把握上。
普師、尤其是庸師選擇的是“快樂并辛苦”的路線。人都有趨樂避苦、趨易避難的本能和心向,這是人性的弱點。這些老師起初也努力過,但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成為良師、名師的目標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太多的辛苦和代價。于是忘記了初心,打回了原形。畢竟平庸好混,卓越難求。這就是人的悲劇所在,為了活得舒服、自在,不愿意打開自己仰望的層次,而寧愿低就淺薄,坐擁平庸。他們關閉了自己職業(yè)成長的提升層次,關閉了自己讀書追遠的精神層次,關閉了自己優(yōu)化教學的追求層次,喪失了上進心和進取心,這是教師由“上臺階”轉為“坐滑梯”的開始,是進入下降通道和退化模式的嚴重警訊。更有甚者,還有些老師打開了平視或俯視的凡庸層次,打開了物質的浪漫、現(xiàn)實的享受、玩樂的具在層次,打開了職業(yè)怠倦、混教的淪陷層次。有道是:你當下的每一次懈怠,都是在給未來挖坑。它將以定格成長為代價,消磨生命做抵押,決定你一生庸碌,毫無建樹。所以人不能過于追求閑適、安逸,害怕辛苦,那樣活不出自我的價值和人生的精彩。只能在短暫的快樂、逍遙或麻醉中,感到空虛的內疚和無聊的悔恨。
良師、名師選擇的是“辛苦并快樂”的路線。人需要追求有價值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薩特說:“人實現(xiàn)自己多少,就有多少存在價值?!倍@一實現(xiàn)價值的過程必然是辛苦的。害怕和規(guī)避辛苦,只能導致價值的迷失和虛無。同樣,教師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要想實現(xiàn)從“普師——良師——名師”的“三級跳”,就必須要有吃苦、付出甚至磨難的準備。這是一個不斷成長、價值彰顯和自我成就的過程。它充滿了艱辛,也飽含著快樂。是一種真正屬己的、過程性的、可持續(xù)的快樂。亦如陳部長所說的“其樂無窮”的快樂。一是屬己的快樂。這一快樂不是外在施舍的、別人賦予的、或是通過利益交換等獲取的,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懈追求而實現(xiàn)的,它是涉身的和屬己的,是符合應得正義的。二是過程的快樂。過程是事物發(fā)展的基本屬性。教師的辛苦付出不僅品嘗了發(fā)展和成長結果的快樂,而且也經歷和享受著過程的快樂。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教學、讀書、科研、寫作,教而研、研而教,讀而寫、寫而讀,始終活在一種辛苦的追求中,奮斗的充實中,是幸福而快樂的。即便沒有成為名師這一努力的過程也是值得尊敬和驕傲的。誠如泰戈爾所言:“天空雖然沒有鳥的翅膀,但我已經飛過。”三是可持續(xù)的快樂。人生重要的目標的實現(xiàn)都有三個階段:學習準備期、艱難成長期、開花結果期。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持續(xù)發(fā)展和成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挑戰(zhàn)與機遇共在,艱辛與快樂并存,唯有不忘初心,專恒堅守,莫失所愿,才能不斷成長、進步,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升的快樂,抵達生命精彩和快樂的“詩和遠方”。
在第34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愿把這篇解讀、感悟奉獻給廣大教師,并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