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維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廣東廣州510420)
“行通濟”民俗是佛山的一項傳統(tǒng)過橋民俗。1936年2月9日《越華報》星期日特刊所載《猶言舊習“行通濟”,鄭擲肥鵝取兆頭》一文完整記錄了其基本儀式:
每年正月十六日,佛山男女例有游“行通濟”之舉。八日屆期,自晨至暮,迷信男女攜兒帶女過橋者甚眾,俱繞道于尾竇方面轉入廟前,再折返菜市返回橋頭。跋涉長途,不以為苦。蓋傳言不如此則是年命運必多阻滯也。附近鄉(xiāng)人為點綴圣地計,在橋尾一帶至行運社,及通濟橋亭菜市方面,擺賣生菜、快子(筷子,引者注)等物者,觸目皆是。且有擲鵝骰、雞蛋骰、三軍等玩意賭局,有蟠龍癡者如蟻附膻,侯六侯六之聲不絕于耳。又有手持香燭往橋頭南泉(南濟,引者注)觀音廟膜拜者,或則領取圣水、或則爭扯燈帶,怪狀百百。而橋尾行運社葵棚所奉之金花、送生司馬等木偶,香火亦盛。其熱鬧情形,不亞于臨海廟云。
時隔71年,我們再來看新華社廣州2017年2月12日電的現(xiàn)場報道: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當晚,廣東佛山市上空明月高照,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民俗“行通濟”如期而至。截至12日1時45分,已有73萬人穿過通濟橋……記者11日晚上在現(xiàn)場看到,“行通濟”隊伍手舉各種風車緩緩向前,依序綿延數(shù)公里,還有不少外國人面孔。19時開始,通濟橋附近的人流量開始陸續(xù)增加,人群中時而響起“行通濟,無閉翳”的喊聲。這個傳誦數(shù)百年的口號在通濟橋上此起彼伏,奏起一波接一波的聲浪。當行走到生菜池時,他們將手中的生菜拋向池中,為新年許愿祈福。除此之外,這種傳統(tǒng)民俗又多了一份慈善內涵。過了通濟橋后,許多群眾紛紛向愛心志愿者捐款,獻出愛心。
稍加對比,我們可以看到,70年來“行通濟”的傳統(tǒng)儀式和內涵均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當代佛山人“試圖表演或者遮蔽(不表演)其文化傳統(tǒng)中某些元素的行為,也是強調(或者遺忘)、重組、整合其文化傳統(tǒng)元素以建構后現(xiàn)代生活世界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遺產化實踐”[1]。那么,這種遺產化進程是如何發(fā)生的?因何而發(fā)生?當代非遺保護應該如何因應?
從1936年2月9日《越華報》所記載的儀式物品及拜神活動來看,“行通濟”的主要文化內涵是求子。其信仰之神如觀音、金花娘娘和送生司馬等,都是主管生育之神,可見“行通濟”的主要內涵是求子。此外,行通濟中生菜(諧音生仔)、筷子(以諧音寓意快生孩子)等物品也寄寓了求子的文化內涵。
從文化淵源來看,“行通濟”民俗還疊合了過橋祈子、觀燈祈子和占卜祈子等多種潛在的文化內涵。建橋的目的本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越谷的交通,以使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我國有的少數(shù)民族有過橋求子的習俗,過橋儀式也是我國一些民族婚禮儀式的一部分。舊時漢族新娘回門日,要有一個“過仙橋”儀式。一出轎門,新郎要攙扶新娘走過一座用許多條木凳搭成的“仙橋”,然后才能回新房[2]。還有一些地方過橋求子與特定節(jié)日相融合。如南京地區(qū)中秋節(jié)“是晚望子者,至夫子廟游后,過橋一行,謂可卜夢熊云”[3]。這是中秋與過橋祈子的融合。佛山地區(qū)古為百越族的聚居地,漢唐以來中原移民分批次遷入,其過橋習俗因此混合了多民族的求子習俗在內。佛山汾江河上游、與佛山古鎮(zhèn)一衣帶水的南海區(qū)羅村樂安,遇到產婦難產的情形,往往會跑到橋頭燒香,祈求橋神開恩放行。南海區(qū)羅村樂安正月初九還有舉行“樂安花燈會”的習俗。樂安花燈是“觀音送子蓮花燈”,燈以竹篾、鐵線、絲綢、花邊、彩穗等為主要原料,配上各種襯色剪紙、圖案制作而成,造型美觀,玲瓏纖巧,著色鮮艷,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每一盞蓮花燈上總帶有兩顆茨菇,當?shù)厝怂追Q“生仔燈”。人們深信每座橋都有橋神,而橋具有祈嗣功能,所以樂安燈會至今仍選擇在大橋下舉行,此俗其實是過橋祈子和點燈祈子習俗的混合?!靶型睍r,人們到通濟橋頭的觀音廟扯燈帶、取圣水、提生菜包過橋、橋尾燒香拜金花等習俗,其實是混合了過橋祈子、點燈祈子和生育神崇拜,是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疊合的產物。
其次,佛山“行通濟”還疊合了祖先崇拜和開燈祈子的習俗。李調元《南越筆記》卷一云:“廣州燈夕,士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寶燈供神。夜則祈燈取采頭,凡三籌皆勝者為神許,許則持燈而返。逾歲,酬燈。生子者盛為酒饌慶社廟,謂之燈頭,群稱其祖父曰燈公?!盵4]佛山地區(qū)的開燈“祈子”的民俗同樣普遍。佛山民間社會素有“順德祠堂南海廟”的說法,“慶燈”習俗多在祠堂舉行。作為移民城市的佛山古鎮(zhèn),屬于以“家”為基本單元的傳統(tǒng)社會。隨著個體小家庭日益增多,原先由某一始祖開創(chuàng)的家庭便逐漸擴展為更大的血緣共同體——宗族。要維持宗族的生存與繁衍,就要使個體小家庭的父母子女血緣綿延不絕,將個體短生命融入家族長生命之中,因此傳宗接代便成為每個家庭的神圣使命。傳宗接代就是所謂傳“香火”,意即不斷有人到祠堂祭祀祖先。如前所述,正月十六日“行通濟”與“完燈”習俗因時間和內涵的接近而相混合,再加之元宵期間買燈、賞燈的人們多集中在通濟橋一帶,因而二者在地點上出現(xiàn)了交叉。近代以來,由于科技文化的進步,人們開始對開燈祈子習俗表示懷疑?!稌r事畫報》1907年第1期有《開燈》一文,里面說:“粵垣向有開燈之例,每在正月十五以前,張掛花燈,各家慶賀,有所謂添丁燈者,有所謂發(fā)財燈者。其為樣也,或為蓮花,或為蓮藕,或為樹頭,或為福祿壽三星,或和合二仙,種種式式,鏤花剪彩,斗麗爭妍。在鄉(xiāng)則更有高搭燈棚,設筵以款親者,凡舊歲添有新丁之家,無不循例為之矣?!苯又没浿帉@一俗例表示了懷疑。
在佛山的城市和工業(yè)化建設中,通濟橋橋頭的南濟觀音廟和通運土地社相繼被拆毀,人們的求子信仰失去了表達空間。與此同時,多子多福的傳統(tǒng)觀念受到沖擊,根植于農耕文明的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生育觀念逐漸被優(yōu)生優(yōu)育觀念所取代,“行通濟”的求子內涵也因之而逐漸消退。這也反映了民俗文化的內涵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
在傳統(tǒng)“行通濟”儀式中,與求子習俗相伴而生的是求財習俗。不過,作為工商巨鎮(zhèn)的佛山古鎮(zhèn),財富積累又不完全像農業(yè)社會那樣依賴勞動人口的增加。以工商為業(yè)的佛山人,財富積累的速度比起農業(yè)社會迅速得多,破起產來也很快。因此,在他們的財富觀念中往往有一種商業(yè)投機心理。傳統(tǒng)“行通濟”民俗中有轉運和賭博現(xiàn)象,其實是佛山居民財富心理的一個反映。1948年《電報》雜志第168期載《佛山之游通濟》一文如此描述“行通濟”中的賭博現(xiàn)象:
橋上及橋東石板一帶,例有賭鵝鯉之骰寶多檔。迷信之徒,僉駐足納資一博,以占驗流年。據謂一博而勝,是年定獲順景云。無亦自欺欺人之論耳,并有什賭牌九數(shù)檔,賭徒麕聚,并有呼盧喝雉之聲,響徹云漢。離局之際,有欣然現(xiàn)得色者,然仍以神情沮喪者為多也。
賭博輕則導致個人傾家蕩產,重則影響社會穩(wěn)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賭博被禁止,佛山賭博風氣基本消歇,因此也不可能出現(xiàn)在“行通濟”民俗活動中。改革開放以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原本重商的佛山人的發(fā)財致富觀念迅速復蘇。這種社會心理表現(xiàn)在“行通濟”民俗中,體現(xiàn)為“九出十三歸”儀式的挖掘和恢復,其“求財”的內涵迅速凸顯。
“九出十三歸”是傳統(tǒng)當鋪的利率,曾對佛山古鎮(zhèn)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金融調節(jié)作用。佛山當鋪行業(yè)起源于明代中葉,在清中葉發(fā)展到鼎盛。民國以降,佛山的傳統(tǒng)當鋪業(yè)逐漸向現(xiàn)代銀行業(yè)轉型。1949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華南區(qū)行佛山辦事處成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統(tǒng)一管理的金融業(yè)積極開展工作,使金融黑市銷聲匿跡,人民幣流通穩(wěn)定,金融業(yè)在多方面積極支持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佛山金融業(yè)逐步建立了一個以人民銀行為領導,以各專業(yè)銀行為主體,其他金融機構并存和分工協(xié)作的金融體系,多層次的金融系統(tǒng)逐步形成,資金渠道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擴展,大力開展橫向資金流通。企業(yè)則發(fā)行股票、債券,從多方面擴大集資活動[5]。1984—1993年,佛山信托投資業(yè)務也十分活躍,通過發(fā)行股票、債券等形式籌集資金,擴大社會融資[6]。2002年以來,佛山金融進入快速發(fā)展軌道,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各類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2006年6月,佛山市全面啟動“金融生態(tài)示范市”建設工程,多方入手優(yōu)化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2007年,佛山首次將金融業(yè)列為第三產業(yè)重點發(fā)展的行業(yè),引入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qū)落戶南海,并提出打造證券市場“佛山板塊”的目標,佛山金融業(yè)迎來了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代表民間金融的典當業(yè)由于被視為剝削行業(yè)而被關閉。舊時的當鋪陸續(xù)被拆毀或改建,如今僅余幾座,集中在禪城區(qū)的老城區(qū)內,其中保存較完整的忠誠當鋪、泰和當鋪、青云街當樓成為佛山市目前重新審定的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佛山繁榮的傳統(tǒng)典當業(yè)的歷史見證。如今在松風路、蓮花路、嶺南天地等城北老街區(qū)還可找到當鋪的影子。不過,這些當鋪形式已發(fā)生變化,有的稱典當行、寄售行,有的細分為黃金典當行、煙酒禮品回收行等。但是,商業(yè)銀行發(fā)展迅猛,加上各種民間擔保及風投公司的涌現(xiàn),進一步細分了民間融資這塊蛋糕,典當行業(yè)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為進一步發(fā)揮民間金融資源的巨大作用,促進民間金融聚集發(fā)展,2013年3月,經廣東省金融辦批準在佛山籌建“佛山民間金融街”,成為推動金融、科技、產業(yè)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是產業(yè)金融機構集聚的戰(zhàn)略平臺。佛山也成為全省首個對小貸公司具有審批權的地級市。到2013年年底,金融街內的機構已為中小微企業(yè)提供融資額累計達22億元,受惠企業(yè)及個體工商戶達3 000多戶(人),并構建了民間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產業(yè)資本向金融資本提升的通道[7]。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金融業(yè)的發(fā)展為佛山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籌集了大量資金,無論是重大城建項目,還是數(shù)目眾多的中小企業(yè),都有賴于佛山金融業(yè)的融資支持。可以說,當代金融業(yè)和佛山古鎮(zhèn)的傳統(tǒng)當鋪業(yè)一樣,依然是佛山經濟發(fā)展的“晴雨表”,也刺激著佛山人發(fā)財致富、佛山企業(yè)發(fā)展升級的神經。事實上,佛山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和“行通濟”民俗的興衰幾乎是同步的。正因為如此,2002年通濟橋的大修,特意保留了橋頭九級臺階、橋尾十三級臺階的形制,以紀念和表征佛山傳統(tǒng)當鋪業(yè)和現(xiàn)代金融業(yè)的繁榮?!熬懦鍪龤w”作為一種利率早已不適應今天的要求,但它作為一種象征佛山經濟社會秩序的城市記憶,不但聯(lián)系著人們對過往的追憶,也代表著人們對現(xiàn)實的認可、對未來的憧憬。今天,人們“行通濟”時均自覺遵守“九出十三歸”的規(guī)矩,其實是對金融業(yè)在市民經濟生活中重要地位的一種確認,寄托了處于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佛山人對城市繁榮、產業(yè)興盛和個人財富的追求。
佛山市政府有關部門在介入“行通濟”活動組織時因勢利導地引導人們對財富的追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帶來一定的沖擊,佛山也受到了影響。為了提振信心,2010年佛山“行通濟”時,結合“行通濟”蘊含“求財”的文化內涵,佛山傳媒集團特別聯(lián)合和訊網、第一財經、經濟觀察報、香港經濟日報等媒體,在佛山市金融局的指導下,策劃推出了“論財勢·行通濟——財神爺鬧元宵系列活動”,其中最大亮點便是邀請來自北京、上海、香港、天津、深圳等國內財經界股市名嘴、黃金預測分析師、私募和公募基金經理、理財師以及本土金融界的銀行行長,逾50名“財神爺”,與佛山市民一起“行通濟”,祈求虎年財運亨通。此外,佛山傳媒集團還與美的集團、佛山保利洲際酒店、中國農業(yè)銀行佛山分行和南海分行等企業(yè)實現(xiàn)媒企互動,共同策劃舉辦了“財神爺虎年財勢論壇”“財經精英高爾夫球聯(lián)誼活動”等。時任招商銀行佛山分行副行長林麗麗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帶著小孩一起走過通濟橋?,F(xiàn)在,小孩子已長大成人,我則在佛山傳媒集團的幫助下,再次在元宵節(jié)懷著祈求好運氣的愿望行通濟。佛山傳媒集團通過搭建財經知名人士、金融機構與普通市民共同祈福的平臺,不但擴大了媒體在本地的知名度,也讓全新理財知識傳播到更廣泛的市民階層當中?!睍r任佛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的葉志容評價說:“財神爺‘行通濟’是對佛山民俗活動的一次傳播,是對嶺南文化的進一步弘揚。今年,佛山傳媒集團選取的主題‘論財勢·行通濟——財神爺鬧元宵系列活動’也更貼近‘行通濟’這一民俗所蘊含的‘求財’之意……體現(xiàn)了佛山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8]經大力提倡,“行通濟”民俗“九出十三歸”的儀式細節(jié)開始廣為人知,“行通濟”的求財內涵日益凸顯。“行通濟”的求財內涵順應了佛山工商立市的城市個性和新時代人們追求理財致富的社會心理和價值追求,得到了市民認可。
“行通濟”民俗求財內涵的日益凸顯,其實是佛山社會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工商社會、進而向現(xiàn)代化城市轉型進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轉變的一個縮影。作為一種利率標準的“九出十三歸”盡管在佛山金融業(yè)的現(xiàn)代轉型中早已被改寫和替代,但是,它所象征的人們對于市場規(guī)則的遵守、對金融業(yè)的看重,仍然被佛山人視為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因而“九出十三歸”的儀式細節(jié)在“行通濟”民俗中得到了恢復性發(fā)展,行通濟的“求財”內涵也因此而日益凸顯。
“行通濟”中的慈善文化因緣,從通濟橋開始修建時就已種下。首先,通濟橋的修造疊合了修身以仁和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張國維(1595—1646)的《通濟橋記》介紹修橋的經過時,特別提及《孟子·離婁》所載子產治理鄭國的故事,以證明修路造橋符合儒家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官員和鄉(xiāng)紳都以修路造橋為己任。這也是通濟橋歷次修造都得到多方支持的原因。鄉(xiāng)紳和地方官員積極參與通濟橋的修建,實質上是儒家德政思想的體現(xiàn)。當代佛山地方政府對于“行通濟”民俗的深度介入,也由此可以找到其深層的文化原因。
“行通濟”民俗中的慈善文化,還疊合了佛教福報和道教的陰德觀念。佛教在民間慈善和地方公益事業(yè)領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通濟橋的歷次修造,與佛家種“福田”的信仰有關。張國維認為修橋是“置寶筏于迷津,濟眾生于彼岸”[9]。清順治二年(1645),僧圓朗曾募捐修建通濟橋,則是佛家的一次具體的慈善實踐。此外,在道教信仰中,人們也把修路造橋看成是積陰德的善舉。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六全文收錄了《文昌帝君陰騭文》,文中說:“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迶?shù)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云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道家認為,修路造橋是在修陰德,必得福報。這種觀念也深刻影響了佛山人對通濟橋的修建。
正是由于上述慈善文化因子的積淀,橋亭鋪區(qū)以通濟橋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慈善文化景觀和文化活動,進而發(fā)展成為佛山古鎮(zhèn)的一個慈善文化中心。慈善文化景觀主要是指村尾茶亭、贊翼誠善堂、南順通津等慈善景觀的修建。慈善文化活動是指圍繞上述慈善景觀的歌詠活動。橋亭鋪最重要的慈善景觀是村尾茶亭。村尾茶亭在橋亭鋪南濟街,首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當時里人梁玉書等“以是處居佛山南路,為南順新三邑往來要沖,向有施茶善舉而地無定址,久亦廢墜,乃謀購地于寶豐社側建亭以居之。自是賓至如歸,人稱樂土”。前工部屯田司主政、湖廣常德沅江縣知縣朱相朋《建茶亭記》稱:“是舉也,雖區(qū)區(qū)無當于大德之施,然使三邑之征途跋涉,得憩息于斯亭焉,未必非參贊之一端也。梁君其與諸君子并垂不朽也已?!彼麑⑿迾虻男袨椋c立德、立功相提并論。清雍正十一年(1733),廣州府知府龐嶼撰《修茶亭記》稱:“救天下編戶之渴者,哲后也。救一鄉(xiāng)道路之渴者,義士也……此舉愿常行之,此舉以外,尤愿廣行之矣。嗚呼,人有終身之渴爾,民亦推德意以慰之。予為民牧,亦不用生其渴也夫?!贝宋膶⒕忍煜戮帒糁逝c救一鄉(xiāng)道路之渴聯(lián)系起來,將救渴與救饑統(tǒng)一起來,這就使通濟橋的慈善內涵上升到通濟天下的高度。清同治庚午年間,茶亭歷經百余年,風霜剝蝕,鎮(zhèn)中人士倡議修復,竣工后還組織了一次征詩活動。
修路造橋都是慈善行為,造橋主要解決的是“濟”的問題,修路主要解決“通”的問題。在通濟橋外,有“南順通津”古道,道光十三年(1833)興筑,光緒十四年(1889)重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再度重修,道路不斷拓寬、取直。《鄉(xiāng)志》贊曰:“如砥如矢,往來稱便,誠建筑之要工,利濟之盛舉也?!泵駠拍辏?920),地方政府在原有古道的基礎上修建江佛公路,南順通津已由古道變?yōu)楝F(xiàn)代公路。里人陳瀚《重修佛山石路碑記》曰:“始時途未有石,田水滲濾,厥土涂泥,夏秋積潦,行人往來,乘坐農艇,或厲或揭,水輒沒膝,戰(zhàn)戰(zhàn)栗栗,懼入于坎。行者苦焉……乃集佛山及七堡人士募捐興筑。計丈程工,危者平之,狹者廣之,斷者續(xù)之,缺者補之……凡負者、戴者、挈者、擔者、輿轎、騎馬、扶老而攜幼者、冥行而擿埴者,咸躋之乎坦途。即以予衰暮之身,亦得安然翱翔于其間而無失足憂。”光緒乙未年(1895),里人冼寶干《重修通濟橋石路碑記》云:“今此路之成,利在后世,普度眾生,奚止以千萬計,其福德不可思量?!庇纱丝梢?,修筑通濟石路和修建通濟橋一樣,都是一種“福德”。橋亭鋪區(qū)還有贊翼誠善堂,在橋亭鋪黃涌口內。光緒二十二年(1896),鎮(zhèn)人魏百揆、朱仲文等集資倡建?!捌涿×x,以贊化翼教為主,而大旨歸本于一誠。辦法于贈醫(yī)施藥、宣講善會之外,復設義學七間。是處為鄉(xiāng)鎮(zhèn)往來要沖,有此善堂,其方便于鄉(xiāng)間貧民者固多。即往來行人,得以休憩,亦較之茶亭,尤為寬暢。宣統(tǒng)三年(1911)四月,毀于兵燹,獨后座崇祀關圣,巋然尚存,鎮(zhèn)內紳商,屢議募捐修復。民國改元后,地方多故,迄未舉行?,F(xiàn)雖頹垣廢址,而贈醫(yī)施藥,仍舊不輟。”這種將衛(wèi)生慈善事業(yè)依附于神道祈禳和民間社團的做法,是嶺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慈善形式。
佛山人通過慈善設施的建設和慈善文化的弘揚,將造橋修路和贈茶施藥等慈善行為結合起來,塑造了一種“通吾困,濟吾貧”的通濟慈善文化,其核心思想是“濟人利物”。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卷七《慈善志》云:“粵省善堂林立,甲于他省。我佛山亦代有建設,近益踵而增之。凡夫濟人利物之舉,靡不次第擴張,中西兼?zhèn)?。辛亥后,省、佛連年被兵,卒獲安堵。說者謂慈善之報焉?!稌吩唬骸魃?,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砉倘灰病蚴乱苑e久而遞增,善亦因時而感發(fā)。茍無災患,捍御何功?非甚饑寒,解推何貴?先后百年間,漸推漸廣,豈昔人好善不及今人歟?于此見世道之升降,而人心之維系,其補救良足多也。保息諸政,自古綦詳;行道有福,厥類惟彰。”由此可見,造橋修路等慈善活動對于佛山人來說,不僅是一個精神信仰,也是事關地方發(fā)展的事業(yè)?!皾死铩钡拇壬扑枷氚褜θ诵猩坪蛡€人祈福統(tǒng)一起來,把個體慈善行為和社會的公益事業(yè)、地方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是對單純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式的慈善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行通濟”民俗通過將慈善文化儀式化,無意間成為佛山人慈善事業(yè)和理念的一個載體。相應地,“行通濟”的人們在祈福過程中自然會做一些慈善的事情,比如對殘疾人的施舍等。不過,傳統(tǒng)上“行通濟”中的慈善行為由鄉(xiāng)民自發(fā)參與,表現(xiàn)為不自覺的個體形態(tài)。2000年,禪城區(qū)政府開始有意識地引導“行通濟”中的慈善行為,開始出現(xiàn)有組織的募捐行為。2011年發(fā)生于佛山的“小悅悅”事件,使城市形象蒙上陰影。2012年2月6日“行通濟”以“溫愛佛山——元宵慈善文化萬人行”為主題,目的是通過民俗文化的力量對佛山“冷漠”城市形象進行一種糾偏救弊和危機公關,從而也借以教育民眾。在此次“行通濟”活動中,救起小悅悅的“佛山好人”陳賢妹受到了媒體的特別關注。當年“行通濟”日,由佛山市傳媒集團、佛山市紅十字會、佛山市慈善會聯(lián)合主辦了首屆“溫愛佛山”慈善萬人行系列活動?;顒赢斕焓紫扰e行了佛山首屆公益慈善盛典,隆重表彰了一批佛山公益慈善之星。隨后,由19個方陣組成的元宵慈善文化萬人行巡游活動掀起了當年“行通濟”第一波高潮?!皽貝鄯鹕健贝壬迫f人行活動一改過去“單打獨斗”式的做好事形式,以專業(yè)化、項目化的現(xiàn)代公益事業(yè)形式,更好地對接各種資源,既是愛心團體和愛心人士的訴求,也被視作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方式的途徑之一[10]。2012年之后,歷年的“行通濟”民俗皆以“慈善”為主題,已經連續(xù)舉辦了三屆公益慈善系列活動,活動有“元宵慈善文化人人行”“佛山公益慈善高端論壇”“佛山公益慈善盛典”“佛山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等?,F(xiàn)代公益慈善借助“行通濟”民俗,在媒體的大力推介下逐漸深入人心,日漸成為佛山弘揚大愛的新品牌,成為佛山城市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11]。行善積德、樂善好施……積淀千年的慈善傳統(tǒng),通過政府引導、媒體搭臺、企業(yè)資助、公眾參與的方式,實現(xiàn)了慈善行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匯,民俗與社情的融合。這種“化舊立新”式的民俗變異,不僅宣揚了慈善祈福和社會責任相結合的時代價值理念,也使傳統(tǒng)民俗有了豐富和別樣的韻味。
佛山“行通濟”民俗中的慈善文化內涵,為其他地方的“走百病”“過橋”“采青”習俗中所不具備,在“行通濟”的傳統(tǒng)內涵中也并不明顯,但在當代,在多元主體的共同推動下發(fā)展成為“行通濟”民俗的主要內涵。它其實是地方社會多元參與主體結合時代的要求,挖掘傳統(tǒng)資源而發(fā)展出來的,是一種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由于它既有傳統(tǒng)文化因素,又符合時代精神的需求,因此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漸漸超越了原來固有的求子和求財?shù)膬群?/p>
“行通濟”民俗的上述遺產化實踐,其實也是一個文化意義的生產和共享的過程。斯圖爾特·霍爾指出:“文化首先涉及一個社會或集團的成員間的意義生產和交換,即‘意義的給予和獲得’。”這種“共享的意義”,“組織和規(guī)范社會實踐,影響我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真實的、實際的后果”[12]?!靶型眱群淖兓?,說到底是不同時代人們價值觀念變化的反映。近百年以來,人們對“行通濟”民俗的價值認定經歷了從迷信到俗信,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名片的變化。
傳統(tǒng)的“行通濟”一直被視為相沿成習的地方俗例,人們無不循例而行。自民國以來,由于現(xiàn)代化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行通濟”開始被視為“迷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行通濟”民俗開始得到地方文化人士的關注,但他們仍然把“行通濟”當作迷信。如區(qū)瑞芝先生如此描述:“不少迷信男女則在橋頭尾處炷香燭、焚衣寶、放鞭炮,祈福取吉祥。此外,迷信男女或先在南濟觀音廟內,參神問卜,暗扯紙燈帶,求賜丁財,狀態(tài)可哂……建國后為了便利運輸交通,平橋和廟開辟普瀾公路(現(xiàn)橋遺址在公路口大基側)?,F(xiàn)在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仍有不少迷信男女,紛來沓至依舊俗‘行通濟’活動,但無燒香、參神、放炮的陋習?!薄懊孕拧笔侵阜抢硇浴⒎纯茖W,對社會和個人有害的迷狂的信仰,它造成破財、殘身或對世風的傷敗。“行通濟”民俗中出現(xiàn)的賭博行為會導致破財,通過喝圣水、扯燈帶來占卜生男生女等也是非理性和不科學的。因此,傳統(tǒng)“行通濟”民俗中確實存在迷信的成分。然而,在“行通濟”民俗的發(fā)展過程中,賭博行為已經被取締,拜神等現(xiàn)象也逐漸消失,因而它事實上已經轉變成了一種“俗信”。它作為一種象征性的傳統(tǒng)風俗,盡管“與巫術、宗教相關,但已失去對社會生活的實際危害,相反因其特殊的文化功用而成為人們生活的調劑與補充”[13]。
“行通濟”真正得到高度重視,得益于2003年以來國際、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2003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2004年8月,我國正式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制訂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從此,我國非遺保護事業(yè)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靶型泵袼?006年獲批佛山市禪城區(qū)級非遺項目,2007年申報成為佛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成為廣東省非遺項目,2009年被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推薦申報國家級“非遺”。“行通濟”逐步納入各級非遺名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節(jié)日被遺產化”的過程。所謂“節(jié)日被遺產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挑選自我文化中的節(jié)日代表作,在大量遺產品種中挑選節(jié)日的優(yōu)異點,在多元文化傳統(tǒng)中對單一節(jié)日做出遺產標準的評價”[14]。這樣的評價無疑促進了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選擇性保護?!靶型泵袼妆患{入非遺名錄,意味著它通過“節(jié)日的被遺產化”走上了重新參與公共文化之路。這既表明了國家話語對于地方民俗的某種接納和管理,也表明地方民俗的公共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fā)掘和共享。
非物質文化的遺產化過程,就是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的公共性的過程。目前,佛山地方政府對“行通濟”的保護和傳承舉措主要包括:努力擴大參與范圍,不斷豐富傳播手段,致力于與國家、時代話語的對接。2002年,通濟橋修復之后,由于安全措施和宣傳的到位,“行通濟”民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參加,參與人數(shù)劇增。2001年“行通濟”人數(shù)達20萬,2003年達30萬人,2004、2005、2006年均超過40萬人,2007年超過50萬人,2008年突破53萬,2009年創(chuàng)下70萬人“行通濟”的人數(shù)記錄。參與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說明“行通濟”為更多人所共享,已經由地方性民俗上升為區(qū)域民俗[15]。與此同時,佛山地方政府還致力于對“行通濟”民俗文化的傳播。首先,地方社會加大了對“行通濟”民俗內涵的挖掘與整理,開始將其當作一種特色化工具,以之擴大佛山城市文化形象宣傳和對外文化交流。2007年3月4日,時任佛山市委書記黃龍云指示,要迅速成立一個專門小組去研究“行通濟”這一盛事背后的民俗文化意義,并撥下一筆資金作為“行通濟民俗文化研究會”的??睢S谑?,“禪城區(qū)行通濟民俗文化研究會”誕生?!靶型边@一傳奇盛事的前世今生也開始逐步浮出水面。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行通濟的傳播力度。2016年2月22日元宵節(jié),“行通濟”以佛山特色民俗盛事的身份登上了央視新聞頻道、新華社客戶端、東方衛(wèi)視、江蘇衛(wèi)視、廣東衛(wèi)視等十多家媒體的顯著位置。央視《新聞聯(lián)播》中以“祈福行通濟,慈善獻愛心”為題對行通濟進行了報道?!靶型币殉蔀橐粡垈鞑シ鹕轿拿骱统鞘形幕蜗蟮拿琜16]。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致力于將“行通濟”民俗打造為對外文化交流的平臺。2016年2月21日至23日,應佛山市禪城區(qū)政府邀請,英國、意大利、印度駐穗總領館官員,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代表團,中國西班牙商會華南董事會,友城英國梅德韋中國佛山禪城區(qū)聯(lián)誼會,澳大利亞佛山聯(lián)誼總會,美國紐英侖佛山禪城聯(lián)誼會以及港澳各友好團體的重要鄉(xiāng)親等近80位中外友人來到佛山,出席正月十五“行通濟”年俗文化活動。當?shù)貓蠹埲绱嗣枋觯骸啊型晕幕癁槊剑罱ㄆ鹨蛔颜x之橋,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友人前來感受禪城源遠流長的嶺南年俗文化魅力,又將中華文明向異域他鄉(xiāng)輸出,進一步擦亮了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招牌?!盵17]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行通濟”民俗融合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念,從一種個人和族群祈福民俗發(fā)展成為一個彰顯地方文化形象和時代文化精神的文化品牌。
佛山地方對于“行通濟”民俗的各種保護和傳承的實踐,實質是在市民、市場、政府、專家、大眾傳媒的多元參與下,不斷將傳統(tǒng)民俗發(fā)明、想象成為一種具有地方共同體意義的象征符號的遺產化實踐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文化意義的生產、失落、凸顯、更新和共享。不管來自何方的佛山人,由于共享了這一份民俗文化,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行通濟”的規(guī)范和導向,從而通過對“行通濟”民俗的參與以及對其文化內涵和價值的共享,形成了對佛山的地方認同。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應正視這一持續(xù)進行的遺產化實踐進程,不斷對非遺進行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意義生產和共享,使其得到可持續(xù)的活態(tài)傳承。
[1]王杰文.“遺產化”與后現(xiàn)代生活世界——基于民俗學立場的批判與反思[J].民俗研究,2016(4):20-33,156.
[2]劉東超,李晶,張艷.七夕節(jié)[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56.
[3]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M].上海:上??茖W文獻出版社,2008:434.
[4]李調元.南越筆記[M].揚州:廣陵書社,2003:35.
[5]佛山市地名志編纂委員會.佛山史話[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341-344.
[6]佛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佛山市志(1979-2002)[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1429-1430.
[7]李丹丹.50個項目進駐佛山民間金融街[N].珠江時報,2014-01-17(A06).
[8]吳嵐嵐,錢柳.50多位“財神爺”“行通濟”祈財運[N].佛山日報,2010-03-01(A01).
[9]冼寶干.佛山忠義鄉(xiāng)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30.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329.
[10]鄧活生.彰顯愛心力量,慈善文化在城市發(fā)酵[N].佛山日報,2012-12-18(A04).
[11]王軻,吳莉.溫愛佛山——元宵慈善人人行成品牌[N].佛山日報,2014-02-17(A01).
[12]斯圖爾特·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徐亮,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4.
[13]陶思炎.迷信、俗信與移風易俗——一個應用民俗學的持久課題[J].民俗研究,1999(3):6-12.
[14]董曉萍.節(jié)日的被遺產化與現(xiàn)代知識建構[J].文史知識,2013(2):5-11.
[15]景瑾瑾,黃曉晴,張聞.佛山行通濟,好多廣州人[N].羊城晚報,2016-02-23(A07).
[16]何寧,邱樂昀.行通濟,一扇傳播文明的窗口[N].佛山日報,2016-02-24(A06).
[17]劉宏波,黃群飛.中外友人行通濟,體驗年俗話友誼[N].珠江時報,2016-02-24(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