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賈小梅 陳穎
德島縣上勝町位于日本四國島的中間山地, 以農業(yè)和林業(yè)產業(yè)為主,距離德島市中心大約1小時車程。截至2018年5月町內有751戶家庭,總人口數(shù)量為1577人,老齡人口比例為52.2%,屬于人口過疏和嚴重老齡化地區(qū)。
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調整了生活垃圾治理政策,上勝町的生活垃圾處理對策也歷經數(shù)次調整。20世紀90年代,上勝町與日本其他地區(qū)一樣,沒有開展生活垃圾回收。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主要通過野外焚燒進行處理,焚燒產生的有害廢氣威脅人體健康。1997年,日本對法律進行了修訂,禁止野外焚燒垃圾。1998年,上勝町政府出資購買了兩臺小型焚燒設施,但隨著日本政府對小型焚燒爐更加嚴格的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上勝町的兩臺小型焚燒爐不能夠滿足新的管理要求。當?shù)卣坏貌恢匦聻樯罾鴮ふ页雎贰?/p>
由于上勝町所在區(qū)域地形屬于陡峭的山地,加之人口持續(xù)下降,且人口結構以老年人為主,垃圾外運比較困難。2000年左右,町政府開始推進垃圾分類及就地資源化利用,盡量減少焚燒和填埋的垃圾。2003年,上勝町成為日本第一個發(fā)布“零垃圾”運動宣言的地方政府,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xiàn)町內零廢物。上勝町“零垃圾”運動不是居民的自主選擇,而是在社會規(guī)則和自然環(huán)境限定下的被迫選擇。
“零垃圾”是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由于工作人員有限,上勝町政府將全町生活垃圾管理及回收設施均委托NPO(非營利組織)Zero Waste Academy進行管理。Zero Waste Academy負責制定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方案、開展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并經營町內唯一的垃圾站,協(xié)助政府實施“零垃圾”運動計劃。
上勝町“零垃圾”運動主要通過兩項規(guī)則來落實:一是不設置垃圾回收車,且廚房垃圾原則上不回收,由住戶在家庭內堆肥后回用;二是與日本其他區(qū)域相比分類更加精細。在分出可燃和不可燃的基礎上按照能回收再生、不能回收再生進一步細分。由于上勝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回收業(yè)者不會主動上門進行回收。為增加對回收從業(yè)者的吸引力,在Zero Waste Academy的指導下,上勝町居民將垃圾進行有效清洗整理,以降低回收從業(yè)者垃圾處理成本。比如,捆報紙的繩子不是塑料的,而是紙做的,回收從業(yè)者拿回去就可以直接打漿,玻璃瓶等需清洗晾曬干凈等。同時為鼓勵居民對生活垃圾進行有效分類和資源化利用,Zero Waste Academy還制定了垃圾資源回收積分制度。參與垃圾分類的每個家庭都有一張積分卡,每個月通過搖號對十個家庭予以1000日元的獎勵。
Zero Waste Academy經營的垃圾站,全年開放,住戶自行將垃圾送至垃圾站。垃圾回收站將垃圾分類變成了流水線作業(yè),每個垃圾回收桶的標識都非常講究,不僅標識出放置什么,而且標識出這些東西后續(xù)如何處理,這樣居民們就知道他們的垃圾會有怎樣的經歷。
因為廚房垃圾不進入垃圾站,而且送來的垃圾都經過清洗和晾干,所以垃圾站既不臟也不臭,成為人們比較容易匯集的地方。上勝町垃圾站目前是町內人氣最旺的地方,成為Zero Waste Academy開展環(huán)境教育的重要窗口。同時政府也鼓勵商店、旅館等積極參與垃圾管理。截至2018年初,上勝町生活垃圾共分出45類,町內已有7家商店、旅館獲得了零垃圾認證。細致的分類使得上勝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達81%,廚余垃圾100%實現(xiàn)就地堆肥化。據(jù)町政府的概算,2016年全町產生的生活垃圾全部焚燒政府需支付1600萬日元。零垃圾運動實施后,政府僅需要支付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收支缺口的420萬日元,政府用于生活垃圾的處理費用僅為焚燒的四分之一。
“零垃圾”運動也為老齡化的上勝町帶來了意外收獲。一是吸引了大量對“零垃圾”運動感興趣的人們到這里來參觀學習,每年町內要接待約2000名到此參觀學習的人,間接增加了町內餐飲、住宿等服務業(yè)的收入。二是當?shù)厝嗽趨⑴c垃圾分類、循環(huán)再生、再使用的過程中,不由自主提升了環(huán)境意識。三是上勝町的居民通過參與“零垃圾”運動,徹底改變了他們與環(huán)境的關系。垃圾分類帶來了好的環(huán)境,好環(huán)境回報給大家好的收入。日本酒店和料理使用的禮儀鮮花,70%以上來自上勝町。大自然饋贈的鮮花和樹葉成為町內“彩產業(yè)”的基礎,每月給這里的老人帶來100多萬日元的收入。
自2008年,中國原環(huán)境保護部、財政部指導推動各地大力實施“以獎促治”政策,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35億元,支持各地開展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環(huán)境綜合整治。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有13.8萬個村莊完成環(huán)境綜合整治,近2億農村人口直接受益。目前,中國74%的建制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但是,中國現(xiàn)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多是采用“村收集、鎮(zhèn)轉運、縣處理”的治理模式,存在諸多突出問題。
大量農村垃圾進城集中處理,運營成本高,欠發(fā)達地區(qū)財政難以承受。由于經費沒有保障,保潔人員積極性不高,清運效果差;有些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不能正常運轉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設施空置造成浪費。
按現(xiàn)行模式,分散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qū)的生活垃圾集中轉運至城鎮(zhèn)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城鎮(zhèn)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的處理能力造成很大壓力,中國各地不得不新建垃圾焚燒和填埋處理設施。
有的地區(qū)將收集后的生活垃圾在村頭、廢棄礦坑等簡單填埋,缺乏防滲措施,極易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有的地區(qū)采用小型碳化熱解設施就地焚燒可燃垃圾,能否達標排放尚未納入環(huán)境監(jiān)管范圍;有的地區(qū)廢氣經簡易除塵后排放,對二惡英等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缺乏防控措施,威脅人體健康。
日本德島縣上勝町通過實施“零垃圾”運動,有效減少了生活垃圾的產生量、處理量,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處。雖然中國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不久,但是具有技術和管理上的后發(fā)優(yōu)勢,日本上勝町生活垃圾治理的經驗對中國農村地區(qū)實施生活垃圾治理具有現(xiàn)實的啟示。
首先是為有效解決當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面臨的問題,中國應在現(xiàn)有治理模式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前端減量與末端資源化利用,建立戶分類、村收集、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與鄉(xiāng)轉運和縣處理相結合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其次是建立縣鄉(xiāng)村聯(lián)動引導推進機制,將垃圾減量和資源化效果作為加分項納入垃圾治理績效考核,組織基層政府分片做好垃圾分類的宣傳指導。鼓勵基層政府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后是推動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市場化發(fā)展。中國應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選擇垃圾分類減量與資源利用的方式方法,根據(jù)南北氣候和農業(yè)生產特點,推廣可降解垃圾的堆肥、快速制肥等設施技術和就近農田利用;轉變以末端治理為主要目標的資金投入方式,優(yōu)先支持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和管理體系建設,鼓勵企業(yè)、農民合作社、個體經營者參與垃圾制肥與回收利用,使垃圾資源化利用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