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汪莉 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能否解釋現(xiàn)實、指導現(xiàn)實、以及是否具有廣泛的研究空間和前景是檢驗一個理論生命力強大與否的直接衡量標準,第三人效果作為傳播學、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理論,自然也應滿足其條件。本文將通過對該理論的定義、研究對象等方面進行一一論述,從而逐步提出自己的觀點,即第三人效果理論的論證過程缺乏嚴謹性、效果上缺乏實用性。
198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菲利普·戴維森在《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正式提出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是關于受眾媒介效果“看法”的研究,即研究對象是關于媒介效果的“看法”,而“看法”是強主觀性的詞語,如何衡量一個主觀的事物的客觀性與正確性是難以解決的現(xiàn)實性問題。[1]
隨著“第三人效果”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其研究歷程也體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特點,特別是在研究互聯(lián)網信息方面。但在互聯(lián)網信息的研究上,不少學者指出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會降低“第三人效果”,說明第三人效果的實用性、影響力正在隨著網絡環(huán)境的發(fā)展而降低。在這個過程中,互聯(lián)網能夠為受眾提供相對完整準確的信息,在將來更加發(fā)達的網絡環(huán)境、更加健全的民主環(huán)境之下,第三人效果是否真的還有存在的必要與意義,將值得深思與懷疑。
“第三人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負面信息傳遞中,如色情信息、賭博廣告對他人的影響,公眾為了維護自己、抬高自己,通常認為這樣的負面廣告對自己的影響小于對他人的影響,低估廣告對自身的影響;在誹謗信息中受眾同樣認為自己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人格的個體,不會受到該類信息的影響。因此,研究內容的敏感性限制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與真實性?!盵2]
且作為研究對象的色情、黃暴信息本身不具有代表性,它們不能代表所有信息,它的測量結果也不能代表所有的結果。同樣是信息,如果是正面對的、積極的,那么又會產生第一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本身不具備代表性。
到了研究的后期出現(xiàn)了一些以正面信息為內容的的研究,但與負面研究相比完全可忽略不計。
從研究對象看,該項研究缺少對正面信息的研究與分析,研究面窄,僅僅從負面信息傳遞中進行研究,忽視了該理論在正面信息傳遞過程中作用研究。
因此,從研究對象、選取的樣本來看該理論缺乏普適性,應用范圍小、程度低。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就是認知反差的最大體現(xiàn)。他與各位將軍年齡相仿、性別相同,但在知識水平上按他自己的話說就“大老粗、中國字都認不全”。但他能準確的研讀地圖,能找準戰(zhàn)機、能打勝仗、能調動軍人的戰(zhàn)斗意志,而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個人特質,也就是他強調的“亮劍精神”。他以亮劍精神要求自己也要求自己的士兵,以亮劍精神打仗,故而能帶出一支鐵打的部隊。
因此,從影響“第三人效果”的主觀因素看,存在絕對的不確定性,即第三人效果的研究以及結果存在非準確性,從整個過程來說缺乏嚴謹性與說服力。
以九寨溝地震為案例進行分析,當人們看到這樣的消息會認為對誰的影響最大?相對于九寨溝境內的人而言,九寨溝以外的人都是第三人、都是旁觀者,這些旁觀者確實會認為地震對自己的影響相對小一些。與此同時,九寨溝境內的人們互為第三者,他們會認為地震對他人的影響大,而對自己的傷害小嗎?顯然不是。他們更不會認為地震給該地區(qū)以外的人們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因此即使是重大災難事件,也不一定會給相對的第三人造成了巨大影響,一般的信息則更無此強大的力量。
在分析驗證第三人效果時,存在許多主觀與客觀影響因素,且我們難以控制其中的任何因素,所有的因素都可能隨機發(fā)生,那么結果也就是隨機的,隨機的結果無法成為真理,亦無法指導實踐。
存在第三人效果,那么就應該存在反效果,即第一人效果。第一人效果是指人們認為傳播媒介對自己的影響??赏ㄟ^對第一人效果的研究來反向研究第三人效果,即通過研究某些信息對自身的影響,從而對比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得出一個相對的結論。如“希望工程”的啟動對當事人產生了的影響,以及其他社會公民又產生的影響,進行比較從而總結出第三人效果的強弱。
即使如文中所說的“第三人效果”的研究缺乏嚴謹性,該理論缺乏實用性。我們可以常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之中、一定的條件之下控制某些變量,選取相同的因素對其進行研究,在小范圍內得出相對準確的結論。以此方法進行多次實驗,以多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為參考,并進行總結,從而得出相對準確的有參考意義的結論。
本文并非想要證明第三人效果不存在,而是想證明其缺乏說服力,因此通過文章的論述,希望有真正的能者對其做完整、有力的進行論證,其嚴謹性提高的過程也將是提高實用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