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 根據(jù)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少女小漁》,導演張艾嘉在忠于原著故事內(nèi)核的情況下,對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首先是人物的變化,所遵循的原則是:主要人物不變,次要人物增加。人物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動力,人物的改變必然要引起情節(jié)的改變,改編的原則是:主要矛盾不變,次要矛盾增改。人物的改編,情節(jié)的復雜,進而加深了主題,使原本單一的主題多樣化。從人物到情節(jié),又從情節(jié)到主題,《少女小漁》的改編就像一串連環(huán)扣一樣,環(huán)環(huán)相連,相互影響。
關鍵詞: 《少女小漁》 改編 情節(jié) 主題
《少女小漁》是嚴歌苓的短篇小說,總篇幅僅有十八頁,最后成功改編的電影時長為104分鐘。由這樣一個短篇小說到銀幕電影的呈現(xiàn),導演張艾嘉在忠于原著故事內(nèi)核的情況下,對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使兩種不同媒介所講述的故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
故事的構成要素有:人物、情節(jié)、時間、地點、主題等。對小說《小女小漁》的改編,首先是人物的變化,所遵循的原則是:主要人物不變,次要人物增加。人物的改變必然要引起情節(jié)的改變,因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情節(jié)改編的主要原則是:主要矛盾不變,次要矛盾增改。人物的改編,情節(jié)的復雜,進而加深了主題,使原本單一的主題多樣化。從人物到情節(jié),又從情節(jié)到主題,《少女小漁》的改編就像一串連環(huán)扣一樣,環(huán)環(huán)相連,相互影響。
一、主要人物不變次要人物增加
在小說中主要人物有三個,小漁、江偉和無名氏的意大利“老頭兒”。小漁和江偉是一對在悉尼邊讀書邊打工的年輕情侶,為了擺脫移民局的追趕,讓小漁得到合法身份,江偉讓她和“老頭兒”假結婚。
(一)次要人物增加
在原著中除了一個次要人物瑞塔外,并沒有其他角色,但影片增加了江偉和小漁背后的移民群體:江偉的朋友老柴,江偉的出軌對象薩麗,老頭馬里奧的朋友提諾以及縫紉廠女工。人物是故事的核心要素,相較于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影片中次要人物的增加有利于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故事的戲劇性增強。
(二)人物形象的改變
小說中的小漁是一個護士,出生于普通的家庭,能出國是因為江偉給他辦理好了一切。電影中小漁被改編成孤兒,江偉的母親是孤兒院的管理人,小漁和江偉從小一起長大,這樣的改編也為江偉在二人戀愛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江偉的母親怕江偉娶個外國人當老婆,所以也把小漁送出國照顧江偉。小說中的老頭,懶惰、無賴又吝嗇,原文多次描述了他對二胡的喜愛,是個落魄的底層老人。但在影片中,老頭沒有了二胡,有了自己的名字叫馬里奧,曾經(jīng)因參加反越戰(zhàn)而被拘留過三年,年輕時出過一本書。好賭、酗酒,整日無所事事,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個快樂的死人。瑞塔在文中是個保姆,幫闊人做意大利菜和糕點維持生活,賺錢多少要看有多少人家辦意式家宴,影片中被塑造成一個在樂隊工作的演出者。
(三)人物關系的復雜化
首先在小漁和老頭的關系中,由于老頭在影片中形象的改變,小漁對老頭少了小說中的同情,多了幾分欣賞和認同,如空暇時閱讀馬里奧曾經(jīng)出的書,以及在臨走時還要了一本留作紀念。馬里奧也不再只是小說中卑微、墮落的形象,影片中的他具備和小漁去交流、對話的勇氣和能力,兩者的關系不再僅僅是小漁對馬里奧的單向影響,馬里奧在影片中也啟發(fā)了小漁自我意識的覺醒。
如在小說中,描寫兩個人去教堂假結婚,雙方要互相親吻時,寫道:“從他不斷抿攏的嘴唇,小漁看出他呼吸短促,太緊張的緣故。最后老頭照規(guī)矩擁抱了她??吹揭粡埨夏樝蛩龎合聛?,她心里難過起來。她想他那么大歲數(shù)還要在這丑劇中艱辛賣力的演,角色對他來說,太重了。他已經(jīng)累得喘不上氣。多可悲呀——她還想,他活那么大歲數(shù)只能在這丑劇中扮個新郎,而沒指望真去做回新郎。這輩子他都不會有這指望了,所以他才把這個角色演的那么真,在戲中過現(xiàn)實的癮?!卑ń酉聛韺πO心理描寫的段落,全能體現(xiàn)出小漁對老頭凄慘人生的悲嘆和憐憫。影片中淡化了這種同情,馬里奧這個角色反而持有一種美國佬的優(yōu)越感,并且影片還表露出二人生活在一起的和諧、快樂。
在江偉和小漁的關系中,小說中的江偉對小漁的情感是專一而霸道的,原文中有多次刻畫。如在描寫老頭和小漁假結婚回到家后的一些場景:“當晚回到家,小漁照樣做飯燒菜。江偉運動筷子的手卻是瞎的。終于,他停下散漫的談天,叫她去把口紅擦擦干凈。她說哪來的口紅?她回來就洗了澡。他筷子一拍,喊:‘去給我擦掉!小漁等著他,根本不認識這個人了。江偉沖進廁所,撕下了截手紙,扳住她臉,用力擦她嘴唇臉鼻子臉頰也一塊扯進去。小漁想:他明明看見桌上有餐紙。她沒掙扎,她生怕一掙扎他心里那點憋屈會發(fā)泄不凈。她想哭,但見她伏在她肩上,不自持的飲泣,她覺得她傷痛得更狠更深,把哭的機會留給他吧。不然兩人都哭,誰來哄呢。她用力扛著他的哭泣,他燙人的抖顫,他沖天的委屈。”
影片中對這一情節(jié)進行了完全的改寫,或是出于對商業(yè)性的考慮,也或是對江偉這個人物的塑造成了一段情欲戲。相較于小說,影片中保持不變的是江偉的霸道,改變的是他對小漁專一、執(zhí)著的愛,這也為影片中江偉的出軌作了鋪墊。假若影片不對小說進行改變,薩麗的出現(xiàn)就不會合情合理,因此削弱江偉對愛情的專一,是為了讓薩麗的出現(xiàn)合理化,符合故事發(fā)展的邏輯。
小說中,老頭和瑞塔只是一對相互陪伴的情人,沒有人看得起他們,但他們彼此愛的一塌糊涂。影片中兩人是結婚三十年的老夫妻,只是馬里奧在結婚第二天就被抓去坐牢,一坐便是三年,自那時起,瑞塔便開始東奔西跑,到各地演出工作。
二、主要矛盾不變 次要矛盾增加
在對人物的改編中,人物的數(shù)量增多、關系的復雜,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有所變化,故事的情節(jié)自然而然也產(chǎn)生改變,但總的思路是主要矛盾不變,次要矛盾增加。
(一)二元對立的主要矛盾
不管在小說還是電影中,故事情節(jié)得以發(fā)生的動力源都是小漁為了得到合法身份和老頭假結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發(fā)生的故事,其中兩個主要矛盾沒有變化,第一個是江偉作為小漁的男朋友,厭煩小漁和老頭馬里奧走的太近、關系過于親密而產(chǎn)生的和小漁、馬里奧之間的沖突。第二個是,瑞塔作為馬里奧的妻子,因為小漁的闖入而產(chǎn)生的和馬里奧以及小漁之間的沖突。
(二)次要矛盾的增加和改編
在兩個主要矛盾之下,影片增加了一系列的次要矛盾。
1.充滿戲劇性的開場
小說的開頭,嚴歌苓講述的非常平淡,如:“據(jù)說從下午三點到四點,火車站走出來的女人們都粗拙、兇悍,平底鞋,一身短打,并且復雜的過盛的體臭漲人腦子。還據(jù)說下午四點到五點,走出的就是徹底不同的女人們了。他們多是長襪子,高跟鞋,色開始敗的濃妝下,表情仍矜持。走相也婀娜,大大小小的屁股在窄裙子里滾的溜圓。前一撥女人是各個工廠放出來的,后一拔是從寫字樓走下來的。悉尼的人就這么叫:‘女工、‘寫字樓小姐?!苯酉聛淼膬纱蠖稳菍εず蛯懽謽切〗愕膶Ρ?。第五段之后,人物才開始出場?!靶O就這樣站在火車站,身邊擱了兩只塑料包,塞滿幾葷幾素卻只花掉她幾塊錢。還有一些和她裝束差不多的女人,都在買好菜后順便來迎迎丈夫?!?/p>
在電影中,平緩的鏡頭介紹完小漁在成人制衣廠的工作環(huán)境后,接著就是一段緊張的追趕情節(jié),晃動的畫面、快節(jié)奏的剪輯、急促的音樂,小漁為了躲避移民局的追查,快速地在樓梯攀爬最后化險為夷。這種戲劇化的處理,完全調(diào)動起觀眾的觀影興趣,牢牢吸引了眼球。相對于小說的平淡,既增加了可視性,也激起了觀眾的觀看欲。
2.人物關系的改變所引起的情節(jié)改編
影片中對江偉的塑造不同于小說,江偉這一形象的改變增加了一系列相關的情節(jié),如江偉出軌薩麗、小漁徹夜等待夜不歸宿的江偉、小漁發(fā)現(xiàn)江偉的背叛、馬里奧對小漁的啟蒙等。
小說的結尾處,街頭賣藝的老頭兒為了去撿吹散在風里的錢跌倒中風,但影片中由于對人物的改編,馬里奧不再是拉二胡的老人,只是一個落魄的美國老男人,為了向小漁展示自己的改變,在收拾自己房間的時候摔倒中風。情節(jié)雖然不同,故事的發(fā)展卻是同一軌跡。
3.現(xiàn)實觀照下時空的改編
小說中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是在澳大利亞的首都悉尼,影片中則改成了美國的紐約。這種改編契合了當下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不管是哪個時期的移民熱潮,去美國都是大多數(shù)人的首要選擇。再從創(chuàng)作者的熟悉程度來說,相較于澳大利亞創(chuàng)作團隊對美國更加了解。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來看,西方一直是文化的中心,紐約比悉尼更適合文化熔爐這個角色,在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紐約更具代表性。包括對小說中假結婚的費用從一萬五增加到了兩萬五,都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的發(fā)展,符合受眾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期待。
三、多樣化主題
小說原文意在探討處于弱勢地位的海外華人面對西方強勢文明壓迫的超越之道,和打破種族文化隔閡的溝通之道。小說以形象化的描寫給出這樣一個答案:出路不在西方式的奮斗進取,而在于一種東方式的精神升華。影片通過對人物、情節(jié)的改編,深化了影片的意義,同時探索了多樣化的主題。
(一)主體意識的覺醒
小說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小漁的主體意識,影片中卻有多次渲染,徹夜等待江偉后的落寞,發(fā)現(xiàn)江偉出軌后對馬里奧的哭訴,追問綠卡的意義,對江偉意見的反叛等情節(jié)。
生活中的小漁表現(xiàn)出了一個東方女性特有的隱忍、溫順、善良和包容,和江偉的戀愛關系是以江偉為主導的,江偉是這段愛情的中心,小漁處于被支配者的地位,喪失了作為主體的自我能動性。江偉的欲望和意志,便是她行動的方向。和馬里奧假結婚后,她在影響馬里奧的同時,馬里奧也在不斷地影響著她,小漁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反思自己在愛情中的位置,并追問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馬里奧讓她懂得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做事情要尊重自己,也要珍惜身邊人。影片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小漁對自我身份的追尋,是對原著小說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既能讓小漁這個形象豐滿起來,同時又與她那種富有東方魅力的善良渾然天成的結合在一處。
(二)移民群體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生存困境
電影中增添了小漁和江偉背后的移民群體,江偉的合租室友和老柴一家,相較于小說中單一表現(xiàn)女性移民的艱難生活,上升到了對所有在異國他鄉(xiāng)打拼的移民群體生存危機的思考。老柴為了讓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費盡周折地把妻子接到了美國,和江偉一幫朋友吃飯慶祝時,喜悅中表露出在外生存的不易。江偉因為晚上復習功課學到太晚,結果第二天上班時遲到被老板臭罵一頓。江偉、小漁、老柴都是游走在外的移民代表,不同于老一輩的移民者,他們身上有新一代移民者的影子,努力打破東西文化的障礙,希望溝通彼此的心靈。生活的困難來自于文化的差異、習慣的不同,更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復雜關系的體現(xiàn)。
(三)共同的認知化解矛盾
影片中人物之間的主要矛盾是來自小漁與江偉、江偉與馬里奧、馬里奧與瑞塔、小漁與瑞塔,在這四組對立關系里,構成矛盾的實質(zhì)并非中西文化所帶來的差異和沖突,而是由于缺少共同的的認知所帶來的溝通或阻礙。
小說著重體現(xiàn)了小漁對馬里奧單方面的影響,而在影片中馬里奧和小漁實現(xiàn)了雙向溝通,這種交流表面上實現(xiàn)了跨文化溝通的可能,實質(zhì)在于馬里奧和小漁在精神和人性上的共通認知。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小漁閱讀馬里奧著作的情節(jié),便是他倆精神的交流和認知統(tǒng)一的隱喻。與之產(chǎn)生對比的是江偉和小漁,雖然同處于一種文化,但分歧卻越來越大。小漁在愛情中僅僅是奉獻和包容,江偉則是以自我為中心,最重要的是二人對人性、對世界認識的差異。這幾組對立的關系,除了馬里奧和小漁成功化解,其余幾組只導致了矛盾進一步的激化,也側(cè)面深化了主題:化解矛盾的方法便是人與人之間共有的認知。
結語
通過對原著小說從人物到情節(jié)一層層的改編,使得電影版的《少女小漁》得以成功,在1995年搬上大銀幕后,一舉拿下第四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音響、最佳美術以及最佳電影等五項大獎。雖然是講述同一個故事,但兩種媒介處理故事的方式確有不同,小說對故事的呈現(xiàn)更加散文化,人物之間的關系也相對簡單,節(jié)奏舒緩。而電影注重對故事戲劇性的處理,情節(jié)上增添了沖突與矛盾,繼而拓展、深化了主題,這種處理方式也符合了電影藝術商業(yè)性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戴錦華.文學和電影——電影改編理論與實踐指南[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汪流.電影編劇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6.
[3]吳雨蓓.《少女小漁》從小說到電影的文本轉(zhuǎn)換[J].戲劇之家,2014(8).
[4]陳香玉.論《少女小漁》的電影改編[J].電影文學,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