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軍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融媒體中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聞媒體也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得形式多樣。同時,新聞媒體的多樣化既給電視新聞記者的發(fā)展帶來機遇,同時也給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帶來挑戰(zhàn)。這都意味著在融媒體的語境下,電視新聞記者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重新的定位。
融媒體語境下具有形式多樣的傳播模式,雖然對于擴寬信息的傳播渠道來說是具有一定意義的,但是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是具有一定工作難度的。電視新聞記者在日常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基本的新聞生產模式。因此,要電視新聞記者在短時間之內就融入到當前的融媒體語境之下是不切合實際的,同時也是難以實現的。傳統(tǒng)的融媒體新聞生產通常情況下來說都是經過事先的策劃,然后在深入實際中進行新聞的信息的采集與搜集工作。然而現在的發(fā)展模式是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對熱點具有一定的敏銳度,自行發(fā)現新聞熱點所在。給新聞記者的工作難度提升了一個檔次。同時,由于新聞的傳播要具有實時性,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快速的掌握事件發(fā)生的動態(tài),稍有閃失就會使得新聞記者的工作成果被被人搶先使用。因此,在融媒體的語境下,電視新聞記者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快速的適應當前的新聞媒體的發(fā)展模式,快速的調整自身的狀態(tài),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新的媒體的發(fā)展模式下,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性質已經與過去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自身的角色也不僅僅是為電視臺服務,而是面向廣大的傳播媒體以及媒介、網絡媒體等多種新聞媒體而服務。在服務的范圍上由最初的電視臺擴展到整個社會的新聞媒介上。而身為電視新聞記者在對于自身的角色轉變上全然不知,依然固守著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而沒有新聞媒體發(fā)展的主體意識,這在融媒體的語境下是要面臨淘汰的。同時,作為融媒體時代的記者,應該要具有極強的新聞敏感度,擴大自己對社會熱點的關注范圍,不斷為制作出優(yōu)秀的圖文、影音等素材而努力。
在融媒體的語境下,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字的簡單凝練以及圖片的高清精美、聲音以及視頻的清晰流暢都是融媒體語境下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同時這種趨勢要求電視新聞記者轉變自身的角色,積極的學習網頁的制作以及計算機網絡的相關知識。除此之外,為了讓新聞媒體擁有更加出色的表現,電視新聞工作者還要懂得分析媒體處理技術以及對網絡點擊量做大數據分析,針對受眾的大數據分析為電視新聞帶來大方向上的指導,形成電視新聞工作的以人為本。以此,為新聞受眾者提供極致的新聞閱讀體驗與提升新聞觀看的效果。
在新媒體的語境下,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具有相應的工作能力以及相關的職業(yè)理念。同時這種工作能力帶來的工作效能感也可以為電視新聞工作者帶來一定的職業(yè)成就感,促進電視新聞從業(yè)者的自信心,進而提升工作效率。面對融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媒體工作面臨著許多技術上的難題,既有心理環(huán)境上的變化難題,也有自身職業(yè)技能的更新難題。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為了適應這種發(fā)展變化,應積極的配合工作狀態(tài)發(fā)生的變化,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yè)技能,適應融媒體語境的改變。
在融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記者就是媒介傳播的主體。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工作的時候要深化對于自身的認知與了解,不斷培養(yǎng)自身主體意識。把變化當做是機遇。全面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堅持新聞報道的原則,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不斷強化自我的認知,充分的發(fā)揮融媒體語境下個體的價值。除此之外,電視新聞記者積極的適應這種發(fā)展模式也可以促使自身加大對工作的認同,從而更好的為電視新聞輸出更加優(yōu)質的文字以及視頻內容。
總而言之,融媒體的語境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的轉變是必然的。因此,在面對角色轉變的時候,電視新聞記者也不必害怕。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應對變化,不斷的應對挑戰(zhàn),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同時,在融媒體的語境下,電視新聞記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業(yè)務水平與業(yè)務技能,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