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我國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手機、APP等各種新興媒體迅速成長,社會大眾有了全新的信息獲取渠道,在新聞報道中的角色也不僅僅是接受者,也是新聞報道的制作者與傳播者。在這種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正確且充分發(fā)揮新聞報道的社會作用、傳遞正能量是黨和國家對新聞媒體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媒體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新聞報道是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客觀報道,其實就是將社會發(fā)生的各種事件及相關信息傳遞給公眾。新聞報道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體育等各種不同性質的信息,傳遞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價值理念與思想文化的宣傳,所以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就當前而言,新聞報道正確發(fā)揮自身的社會責任會產生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我國現(xiàn)階段處于知識結構碎片化、價值觀多元化的轉型關鍵時期,輿論生成與傳播機制發(fā)生變化,社會大眾很容易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包括不良的、不健康的、惡劣的信息,這就需要新聞報道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宣傳正確的價值理念與文化,引導輿論健康方向,構建新時期精神文明,適應社會轉型需要。
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取得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貧困群體。這些群眾經濟困難,屬于社會弱勢群體,自身的權利容易遭受侵害,且很難得維護保障。新聞媒體應加大對貧困群體的關注,多報道一些關于貧困群體權益遭侵害的新聞,傳遞貧民百姓的疾苦與心聲,并幫助其聯(lián)系政府部門、法律機構,讓他們獲得法律援助,推進問題解決以維護貧苦群眾的合法權益??傊?,新聞報道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要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借助自身力量傳達貧困群眾疾苦、維護貧困群眾合理利益,為其伸張正義。而且,新聞報道不僅能促進貧困群眾問題解決,還能宣傳法律法規(guī)、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當利益遭受侵害時能夠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新聞媒體是黨和國家的輿論喉舌,是傳遞國家信息的重要媒介,要肩負引導、教育社會公眾的社會責任,引領社會群眾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聞報道始終堅持正面報道,呈現(xiàn)時代進步、民眾精神風貌等內容,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價值觀念,給社會公眾以正面的心理暗示,正確引導輿論導向,構建和諧社會。
新聞報道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有宣傳、引導、教育等作用,報道中的點評、暗示都會給予社會公眾引導。為此,新聞報道要積極宣傳國家的法制理念、堅守新聞報道原則,以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報道新聞,避免給社會公眾帶去錯誤的心理暗示。進行新聞報道前,采編記者對新聞事件的發(fā)生過程、發(fā)生背景、發(fā)生原因、發(fā)生人物及結果等進行走訪調查,全面了解事件始末,客觀、公正的報道新聞,避免所報道的事件、信息片面化,給社會公眾正面引導。此外,報道一些社會公眾關注的社會案件時,應對案件進行法治分析,向公眾傳遞法治信息,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并以此為戒,進而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公眾遵法守紀,作一名良好的公民。
在依法治國下,我國社會總體是和諧的,但是依然會有一些不法人士做出一些違法違紀的不法行為,嚴重阻礙和諧社會構建,同時影響依法治國理念的貫徹實施,因此必須加大對不法行為打擊與懲治力度。新聞媒體作為黨和國家的“輿論喉舌”,其所報道的新聞不僅可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社會正能量,還能監(jiān)督社會輿論,呈現(xiàn)公眾的心聲、想法,引導輿論導向。為此,新聞報道要勇于承擔自身的輿論監(jiān)督與導向責任,多報道一些社會不法行為的新聞,遏制犯罪活動發(fā)生,減少不文明的社會行為,同時向社會傳達新聞媒體懲惡揚善的決心,推動依法治國貫徹落實。
對于社會公眾關注的一些敏感話題,新聞媒體要堅守本職,公正、客觀報道,切記不可過度報道,正確引導輿論方向,以免引起公眾質疑與恐慌。更為重要的是要發(fā)揮自身的監(jiān)督責任,對于社會發(fā)生的不法事件要即時報道,揭露社會弊病并推動其解決,著力解決社會中的一些矛盾,構建和諧社會。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主要表現(xiàn)為扶貧幫困、引導教育、監(jiān)督導向等責任。為此,新聞媒體報道新聞時要認真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傳達正確的文化理念與社會正能量,發(fā)揮自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大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韓曉芳,袁文麗.新媒介環(huán)境下媒體的社會責任[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40(01):88-92.
[2]汪潔.淺談環(huán)境新聞報道及媒體社會責任——以我國媒體對“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4,23(05):92-93.
[3]李智.論新聞評論的社會責任[J].西部學刊,2016,16(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