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卓先
廣西南寧市橫縣六景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 廣西南寧 530313
1.教師和學生對彼此角色的不完全接納。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如何看待學生,對現(xiàn)階段學生扮演的角色所持的認識,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師生之間是互動關系。教師的言行態(tài)度影響著學生,同時學生對教師角色的認識和態(tài)度也會最終影響著教師,師生雙方對彼此角色的不完全接納是導致師生沖突的內(nèi)在原因。
2.師生雙方溝通低效。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行為,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要想教與學兩者順利進行,師生之間的溝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師生之間的溝通狀況也是師生關系疏密程度的晴雨表。現(xiàn)階段師生之間存在缺少溝通、溝通渠道比較狹窄、方式單一、缺少技巧等情況,導致師生雙方溝通的效率不高,而師生雙方溝通的低效是導致師生沖突的重要原因。
3.教師不尊重學生。要搞好教育工作,不僅要發(fā)揮教師教的積極性,而且也要發(fā)揮學生學的積極性。尊重學生,是對學生的一種善意的行動傾向,它包含著對學生個體存在價值和上進愿望的肯定,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愛好、情感、理想和勞動成果,最基本的是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和信任學生是尊重學生人格的特殊形式,教師善于向?qū)W生學習,則包含著對學生人格的一種深層次的尊重。大多數(shù)教師或在多數(shù)情況下能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但仍有個別教師或在個別情況下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有意無意地傷害了一些學生的自尊心,或者不善于向?qū)W生學習,有錯不改,引起學生的反感,從而影響到師生關系的和諧。
4.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穩(wěn)定和諧的課堂秩序是教師和大多數(shù)學生所希望的,遵守課堂紀律也是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最基本的準則。但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總有個別的學生會用一些違紀行為來干擾和破壞課堂秩序,影響周圍甚至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秩序、學習效果,嚴重的會蔓延成許多學生的類似問題行為。一些引起師生爭議的事件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把違紀的學生和希望維持課堂秩序的教師推向?qū)α⒌奈恢?,從而引發(fā)師生沖突。
1.必然性?,F(xiàn)代教學觀念認為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沖突在任何類型的學校中都會存在,師生差異的多樣性和師生互動的頻繁性決定了師生沖突的必然性。正是這種必然性決定了師生沖突管理的必要性。
2.普遍性。師生沖突存在于學校的幾乎各個角落,因為師生是學校的主體,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是學校內(nèi)部最主要的互動形式。因此,師生沖突具有普遍性。
3.隱蔽性。師生沖突可以分為隱性沖突和顯性沖突,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領導者,在地位上教師明顯高于學生,所以學生一般不會采取與教師激烈沖突的方式,師生沖突主要以師生間情緒排斥、情感對立、思想隔閡等隱性方式來表達。
4.文化性。教師是高級知識分子,學生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個體,雙方的身份決定了二者之間的沖突帶有一定文化性。另外,師生沖突發(fā)生的環(huán)境、場合以及沖突的內(nèi)容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性,這決定了師生沖突管理也應該與一般沖突管理有所區(qū)別。
5.精神性。當代學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市場經(jīng)濟和國外思潮的強烈影響。他們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傾向格外明顯,即使面對的是教師,他們也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個性,并得到教師的尊重。如果教師在語言、行為等方面對學生表現(xiàn)出一些不理解、輕視,甚至不尊重,一些個性強的學生就會進行反抗,從而導致師生問的沖突。
本文開頭所述案例中教師要想讓師生關系達到和諧狀態(tài),首先應當改變自己的教育思想,樹立師生平等的教育觀念和“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把學生看成平等發(fā)展的個體,而不是給他們貼上“優(yōu)等生”、“差生”等不同的標簽;其次在教育和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尊重的基礎上實現(xiàn)雙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最后通過激勵、作出積極回應等方法不斷強化積極的師生關系,達到師生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互動。
[1]傅道春.教師行為訪談[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2]羅伯特G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第七版)[M].竇衛(wèi)霖,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陳聰,周瑞.試析組織沖突及其管理[J].科技信息,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