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滿蘭
[摘 要]圖書是文化載體的表現形式,它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基本規(guī)律,以電子圖書為代表的新一代讀物的出現和普及,給傳統的紙質圖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紙質書在深度閱讀、傳承文明、出版正規(guī)等方面都有優(yōu)勢,而電子書在閱讀習慣限制、閱讀設備局限、出版混亂等方面存在缺陷。從多個層面來說,電子書和紙質書能夠互補,在現階段到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二者還將共存。
[關鍵詞]電子書;紙質書;數字技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4.071
[中圖分類號]G23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04-0-02
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流感情、獲取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紙質書是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物,而電子書是將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訊息內容數字化的出版物,同時也是集存儲和顯示終端于一體的手持閱讀器。同時,電子書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以光、電、磁為介質的設備中,必須借助于特定的設備來讀取、復制和傳輸。
1 電子書的產生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人們的閱讀時間也是碎片化的,所以人們對一個能夠對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時間完成智能化組織工作的工具有著迫切需求。電子書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有著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和巨大的發(fā)展空間。2011年4月開始,亞馬遜售出的電子書數量已經超過了紙質書籍。早在2008年亞馬遜就借助Kindle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亞于iPod的銷售奇跡,更掀起了一場閱讀革命。人們已經可以在亞馬遜網站上銷售自己PDF格式的作品,也就是說,在將來亞馬遜本身就有可能成為最大的出版商。在Kindle模式下,傳統出版行業(yè)中從出版社到讀者之間的環(huán)節(jié),即印刷廠和發(fā)行商都完全可以被省略。
2 紙質書與電子書的優(yōu)缺點
電子書具有以下優(yōu)點。第一,電子書方便攜帶,方便閱讀,可以隨時翻看,不怕弄丟、弄臟、弄濕,而且很環(huán)保,也不占地方。第二,電子書可以隨意設置字體的大小、顏色、字號,還可以隨意更改背景顏色,或者把它換成自己喜歡的圖片、風景。第三,易于傳播、制作,成本低廉,用戶可通過網絡下載海量資源,還可通過u盤、移動硬盤、光盤等共享電子書資源。第四,電子書可以制成Word、PDF、HTML等各種格式,還可以把聲音、圖像、影片等嵌入電子書,使電子書不但圖文并茂,還可以有聲有色、生動形象。電子書具有以下缺點。第一,不能寫寫畫畫,沒有手感,想做個記號、畫條線、放個書簽什么的,都不方便。第二,選擇太多,容易分心,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微博、微信等的干擾。第三,對視力有一定損害,長時間受到屏幕光反射,眼睛會很累,容易影響視力,不宜長時間閱讀。
紙質書具有以下優(yōu)點。第一,具有方便書寫、有立體感、有手感、一翻即開等特點。第二,打開速度快,可以放在床頭、書柜、書桌和辦公桌,想看的時候隨手就能拿到,而且有目錄、有頁碼,到達指定頁碼比較快速。第三,可以做個書簽夾在里面,或者把書頁折疊一下,就更容易找到了,不用像電子書那樣點擊半天、按半天。第四,紙質書不需要充電,只要有光的地方就可以打開閱讀。紙質書具有以下缺點。第一,保存時間相對較短,容易損壞,遇水、火即壞,容易撕壞,時間久了容易變舊、發(fā)黃。第二,紙質書不方便攜帶、占用空間多。第三,紙質書太單調,只有靜態(tài)的一種閱讀體驗。
3 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差異
3.1 價值體現上的差異
紙質書具有收藏價值,且能贈送親朋好友留作紀念,一些珍藏版圖書更具有收藏價值。珍藏版圖書是時代標志,經久不衰,具有文獻價值、版本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而電子圖書就沒有這些價值。
當今社會流行的閱讀方式是多樣的,閱讀的價值不僅在于書籍本身,而在于廣泛傳播和交流帶來的價值,比如現在流行的讀書分享會、圖書館共享閱讀等。以共同閱讀一本書為媒介,更多的是引入讀者相互交流的渠道。人們更加注重對閱讀過程的分享,如書簽、批注,從而實現再傳播,并在傳播的過程中實現互動,在互動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3.2 閱讀體驗的差異
電子書是一個強大的信息快速收集機器,能快速收集信息,電子書改變的不只是閱讀習慣,還有生活方式。現在,商家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盡量使電子書有紙質書的感覺。亞馬遜公司向讀者推銷它的Kindle閱讀器時,稱其“絕無電腦屏幕感覺,而你將在這里找到最接近于閱讀書本的體驗”。但從人的精神探索和學習角度來說,紙質書的深度閱讀更能讓人感受到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學習到前人通過文字所要表達的精神觀點,而且可以在平時忙碌的工作之后能以舒適、閑散近乎于享受的方式閱讀一本紙質書。紙質書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將文化以一種原始的、本真的、飽滿的方式展示給讀者,讓讀者真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而電子書是做不到的。
4 電子書對紙質書的沖擊
4.1 市場份額
電子書占整個圖書市場的比重因國家而有所不同。在美國,以銷售冊數計算,電子書占圖書市場的21%,以銷售額計算,則只占到16%。電子書在成人虛構類的表現尤其搶眼,仍以美國為例,到2014年上半年,成人虛構類的電子書所占比重已經達到整個圖書市場的28%,遠超非虛構的21%,而少兒類電子書則只有19%。成人虛構類電子書再細分,則是科幻小說和愛情小說占比最高,二者合計超過35%。
2013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總收入2 540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31.25%,占出版業(yè)營業(yè)收入的13.9%。2013年是亞馬遜Kindle入華元年,亞馬遜中國擁有40 000冊書籍的Kindle中文書店。本土幾大線上圖書零售平臺也作出回應,到2013年3月,京東商城電子書業(yè)務累計用戶數量達到500萬,日均頁面瀏覽量過百萬。同時,當當網也將電子書平臺更名為“數字館”,并進行大規(guī)模擴容。然而與美國相比,國內的大眾數字出版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反而是專業(yè)出版的數字化更順利。專業(yè)數據庫中的幾大巨頭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此外,人教社和外研社等老社都在電子課本、在線學習、數字課堂等領域開發(fā)產品,并已在一部分學校開展試點實驗。
4.2 內容
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文字內容與以紙質印刷品為載體的內容,在表現形式、題材選擇、節(jié)奏安排等方面均有差異。電子書的作者創(chuàng)造的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靜態(tài)的文本,而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數字文本。讀者不僅可以獲得差異化的信息、進行多樣化的解讀,還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內容傳播和讀者反饋,且讀者甚至可以參與到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作者與讀者的界限變得模糊。此外,電子書也好,其他形式的數字平臺也好,在發(fā)布內容后,作者仍可以方便地修改或增刪內容,使“定稿”的概念變得模糊,能讓讀者看到的總是最新版本。這些特性都屬于“不可印刷性”,即紙質印刷品無法表現的性質。
4.3 對讀者群體的影響
由于讀者年齡的不同以及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的不同。對于年齡偏大、喜歡在床上或沙發(fā)上休閑閱讀的讀者來說,紙質書則是他們的首選,而對于多數年輕人和從事諸如外貿、編輯等工作的人,則偏愛網上閱讀。
現在很多人能將二者的特點發(fā)揮得恰到好處,在適合閱讀電子書的條件下閱讀電子書,在適合紙質書的閱讀條件下選擇紙質書。理想的閱讀是深淺閱讀相結合的,是掘進式的閱讀?,F代社會仍然有很多人主張回歸質樸的閱讀,回歸深度的閱讀,回歸對前人精神文化進行思考辨證的閱讀。電子書和紙質書籍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電子書可以作為紙質書的補充,提供快速閱讀,來滿足人們的快速收集信息的要求,滿足學習和閱讀的需求。對于市場上對電子書持反對意見的聲音,亞馬遜負責Kindle電子書方面的副總裁Russ Grandinetti表示:“電子書的銷售對出版行業(yè)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電子書目眾多的積極影響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讓人們又重拾了閱讀的習慣。人們能夠花更多的時間來閱讀,這對整個圖書出版行業(yè)來說無疑是有益的”。
5 結 語
從多個層面來說,電子書和紙質書能夠互補,在現階段到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二者還將共存?,F在電子書正以迅猛的速度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雖然電子書取代紙質書是一種合乎邏輯的過程,但邏輯并不完全適用于感情世界,人們對紙質書的感情要遠遠超過CD、DVD、Kindle或者iPad。紙質書將來或許只作為一種有限范圍內的閱讀方式被小眾化地予以保留,但是紙質書永遠不會消失。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雪麗.紙質圖書與ebook之比較[J].新西部,2008(2).
[2]郭桂敏.電子圖書帶來的新思考[J].圖書館建設,2001(3).
[3]柯平,閆慧.網絡閱讀文化的基本理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5).
[4]胡興球,曲文鳳.電子書定價的價格歧視策略探討[J].科技與出版,2013(8).
[5]商鴻業(yè).電子書成本與定價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3(4).
[6]程三國,馬學海.把握電子書產業(yè)的發(fā)展步伐[J].出版科學,2012(2).
[7]胡詩瑤.國產電子書內容平臺建設調查分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1(1).
[8]王曉光.電子書市場的雙邊結構及其定價策略研究[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9(7).
[9]安小蘭,譚云明.亞馬遜電子書經營模式分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9(6).
[10]陳樹楨,熊中楷,梁喜.補償激勵下雙渠道供應鏈協調的合同設計[J].中國管理科學,2009(1).
[11]李禎.淺析電子書的發(fā)展趨勢及對圖書館的影響[J].商,2015(24).
[12]趙繼海.若干前沿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對圖書館的影響[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5(1).
[13]張春紅,蔣剛苗.中文電子圖書比較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