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親愛的家長們,在你成為父母的時候,是否了解過孩子在各個年齡段的發(fā)展特點?思考過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思考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怎樣做,扮演什么角色,幫助孩子成為幸福而優(yōu)秀的人呢?需要努力成為潤澤孩子生命的好父母,需要不斷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的方法,需要經營良好的親子關系。以下是關于家庭教育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家庭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4-049-01
1.父母是孩子生活的模板
在一年級的一次關于交通安全的主題班會中,當教師向學生提問:“孩子們,在你們身邊你都發(fā)現過哪些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或者不文明行車的行為?”
“老師,我爸爸開車的時候經常罵人?!?/p>
“我爸爸也是!”
“車里有垃圾,我爸爸打開車窗就往窗外扔?!?/p>
……
直到下課后,孩子們依然不依不饒地向老師控訴爸爸媽媽種種“罪行”。有個孩子若有所思地說:“為什么爸爸媽媽做不到的事情要讓我們做,這不公平?!?/p>
父母的操行是父母最好的權威。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給家長們寫過這樣一段話:“你們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教育著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兒童都有很大意義。你們態(tài)度神色上的一切轉變,無形中都會影響兒童,不過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如果你們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張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壞一些,甚至侮辱母親,那么你們已經大大地害了你們的兒童,你們已經將兒童教育得很壞了,而你們的不良行為將會產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p>
很多家長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舉止、文明禮貌用語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聰明懂事一些,并想當然地認為孩子被告知以后就應該記得并做到。遺憾的是,我們的家長忘記了如果言語教育與自己的身體力行背道而馳時,我們在孩子心中就會失去威望,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生活的模板。李子勛曾說過:“教育孩子之難,難在雙親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樂于寬容與變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須成為一個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前啟后,受苦的永遠是下一代?!?/p>
2.從成功的教育案例中學什么
“我讀過很多教育專家的書,可我把一些方法用到我的孩子身上,怎么就不起作用呢?”
“我的孩子太難管教了,我用書上的方法去管他,也沒把他管好?!?/p>
“到底哪本書說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最正確的呢,我發(fā)現不同的書說的一些觀點都不一樣,到底應該相信哪一本書呢?”
在家庭教育著作中,展示著一個個成功的教育案例。在閱讀這些成功的教育案例時,我們的父母們常常為教育者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無條件地接納,失去通常的判別力,將某本書奉為圣經,忽視了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盲目模仿,不懂變通與思考,結果導致畫虎類犬,沒有像作者那樣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子女。
殊不知,每一個教育者在展示教育案例時,都會無意識地選擇成功的個案,并且作者在表述案例時,往往只是簡明扼要地交待一下案例的背景,略去了問題中很多豐富的信息,讓廣大讀者以為對類似問題這樣處理就很恰當。此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特點,文化背景及環(huán)境都存在差異性,所處的環(huán)境也并不像想象得那樣理性和單純。
筆者認為,應該更多地關注其中所傳達的教育理念,關注成功教育者的核心價值與文化觀念,學習他們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理念與方法。
3.教育子女的基礎是良好的親子關系
作文片段一:親愛的爸爸,感謝您為我的付出,記得三年級的一次期中考試,我的數學考得很差,您幫我分析原因,放棄了您喜愛的電視劇,每天針對錯題,反復練習。當期末考試,我的數學得了A時,我的心情舒暢極了。感謝您細心地幫我理清思路,沒有您的幫助,我也不會有今日的成績。我的成長是您和媽媽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我一定會努力的,爸爸您就看我的行動吧。
作文片段二:親愛的媽媽,我心里有好多話要跟您說,可是都不敢對您說,怕說錯了一個字,您的眉頭又會皺得老高。上周五放晚學后,是我第一次沒有日記、作文的周末,我很高興地回家了?;丶液螅覇柲懿荒芸磿娨?。話音未落,就傳來了您的嘮叨聲:“不是告訴過你先苦后甜嗎,你寫完作業(yè)再盡情地玩多好呀,遇到困難不要退縮,做事情要有毅力……”聽到這些我心里真得很煩,回到房間把門關上了,可您不依不饒地把門打開后說:“你是越長越不懂事了,還會耍小脾氣了!”爸爸回來后,您又向爸爸告狀,讓爸爸來教訓我。
上述兩個片段是四年級的命題作文—對父母說說心里話的作文片段。我們相信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子女,可為什么我們付出了同樣的愛,得到的回報卻是不同的?筆者遇到過很多前來咨詢的個案,他們中的一些讀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書,還有一些有非常正確的教育方法,他們付出了很多,也不斷地在學習,可都跟自己的孩子搞得跟仇敵似的。
主要源于父母與家長建立了何種親子關系。這樣的家長太重視教育,不斷地用一些大道理跟孩子交流,在孩子面前扮演專家,卻忽視了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導致很多孩子在家長面前把自己封閉起來。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礎與根本,當親子關系變得融洽、和諧、自由,父母與孩子之間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時,父母對孩子教育策略與方法才會起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子勛,《陪孩子長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