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以來,大家都覺得康德視“人”為“目的”而非手段。其實這種認識本身是存在著一定錯誤的,沒有對康德內(nèi)心進行深入的解讀。人是目的針對的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的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前者的外在運用。正確理解康德的“人是目的”是要與構(gòu)建美好和諧的社會相結(jié)合的。
關(guān)鍵詞 “人是目的” 康德 觀點解析
作者簡介:伍聰聰,西南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32
在認識這一過程中,人是這個過程的主角,一切與理性認識有關(guān)的行為,人不但是參與者,人也是主導者,因為任何最初的認識都是不能超越人的感官而產(chǎn)生的,因此任何不以人為目的認識論都不能被稱之為認識論。同樣,道德律也一樣,任何人類的道德而不是自然規(guī)律,都必須是針對人而建立的,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本身內(nèi)在先于人而存在的,所以自然本身的目的在于自然,另當別論,而道德律必須由人自身來建立,這就是人應(yīng)當以自身為目的為自己立法,而不能為了個人的目的,以人為手段為他人立法,所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第一,人與物的關(guān)系??档聟^(qū)分了“存在者(Wesen)”無理性的存在者和人(Personen)有理性的存在者。他的意思是以自然的意志而進行區(qū)分的,“無理性的存在者”即是不存在意志的事物,而“人”卻是具有自我的意志。但是人的本性也是凸顯的目的本身,即人也有絕對的價值。通過康德的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人和物的關(guān)系而言,物本身僅有相對價值,所以僅可以把它作為手段,但是人作為絕對價值,既不是直觀目的,也非客觀目的,因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 。
第二,對于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康德認為,人在生活中的認為,不管是針對自己本身還是其他人,都應(yīng)當把其他人和自己均作為目的。
“而實踐的真理與核心在于人的本身價值,在于人的行為導向,當期作用于人的行為,不管是以自身為主體,存在于自體人格當中,還是存在于別人人格中。而對人性,不管是在什么情況下,都必須將其一同作為目的,不可以僅作為手段。我們一定要認真分析康德這些話的細節(jié),它沒有否認,人在有的情況下會成為“手段”,他所要表達的是:人不應(yīng)該僅僅被當作手段看待和使用。也即是講,對于人而言,目的和手段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正如熱的思想與行為,而認識目的則正是基于這一理論維度而產(chǎn)生的” 。
人是目的這一認知是偶然的還是只是康德的心血來潮呢?當然不是,從康德所構(gòu)建的批判體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通過對人的反思,對人的認知能力的思考以及對人這一主體能動性的考量,康德得出結(jié)論,人是存在局限的,而人的行為是受到思想層面引導的,受到道德驅(qū)逐,人的行為是由人的內(nèi)心所引導的,認識自由的本體。在認知的過程中,人是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是實踐與認知的主導者 。從康德的批判體系以及康德美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只要是涉及到人與人的目的關(guān)系的情況下,康德的所有言論以及講述都是非常一致的。而這也可以在以下這段文字中得到很好地解釋:
“Nun sage ich,der Mensch,und 黚erhaupt jedes vern黱ftige Wesen,existiert als Zweck an sich selbst,nicht blo? Bns niygl bon cigaen gebaucher ku dessever oder jenen Willen,sondern muss in allen seinen,sowohl auf sich selbst,als auch auf andere vern黱ftige Wesen gerichteten Handlungen jederzeit zuglich als Zweck betrachtet werden.”
現(xiàn)在的我說:人或者任何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個體,他們都是自然活動的參與者與活動者,這些客觀存在的主體都是因為某一客觀存在的理由和目的而存在的,而這些個體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存在的目的,這些因為客觀目的而存在的實體不會因為人的意識而出現(xiàn)改變,也不會因為人的手段而消亡。這些彼此作用的個體都以目的為實際存在依據(jù),在行為模式下,互為目的。
我們從以上這些片段以及康德的批判體系中不難發(fā)現(xiàn),康德一直在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強調(diào)人的目的。人是不會因為意識而轉(zhuǎn)移的,在人和物的關(guān)系中,人是占有絕對主導的,物則只是單純的手段。就像在生活中,康德認為我們不需要將自身或者是他人視作手段或者工具而是應(yīng)該將自己或者別人視為目的。
上面,我們針對“人是目的”的觀念所具有的雙重含義進行了探討。接下來,我們再進行討論,探討人是目的這一觀點。在中世紀除了宗教主意,還有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啟蒙,而這種新舊交替的時代中,康德首先對人進行了批判,指出了人的局限,然后又對人的主體性進行了強調(diào),人是主體也是目的,人在自然存在中,是以目的形式而存在的,決不能將人視作手段。人可以改變自然,可以為自己立法,但是卻決不能將人這一本體作為手段。人存在是具有絕對價值的 。
同時他還對人作為目的的時候所擁有的尊嚴進行了肯定,也就是說,人不同于物,不可以把人僅當作工具,而是要將人視作目的。顯然在中世紀,也就是思想碰撞的年代,形而上學與物質(zhì)論的交替的時代,在新思想的浪潮中,康德不斷的讓人們認知到人這一主體的價值,認知到人的目的性,認識到人的絕對價值。這種人是目的的觀點,提高了人的操守,也為康德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chǔ)。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在康德理論中,因為時代的局限,以及人的自身局限,康德的這些言論和生活實際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它的論述非常理想化,然而在實際生活的時候,人往往會被當作工具。其實康德也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然而他卻沒有認真分析和反省,并對目的和工具的辯證關(guān)系開展了論述。因此,它在涉及到人與物等相互關(guān)系時,還是具有局限的。
在抗的體系中,在人與物的相互關(guān)系當中,認識作為目的而存在的,而物則是作為手段而存在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目的和手段并不是非常絕對的。例如,當家庭成員為了能夠分割更多的財產(chǎn)而進行訴訟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財產(chǎn)就變成了每一個家庭成員想要獲得的目的,然而家庭成員卻成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過程中的手段。在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中,康德其實也認識到了在實際生活的時候,人往往會被當作手段,然而他更多強調(diào)的是,人不應(yīng)當僅作為手段,而需要被當作目的,但是他并沒有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在實際生活的過程中,特別是涉及到經(jīng)濟方面的問題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人互為手段的情況。根據(jù)亞當斯密的觀點,在經(jīng)濟生活中,所有人都是“利己”的,也即是說他們需要通過努力來牟取利益,從而能夠解決自己和家庭的經(jīng)濟開支需求。但是,從社會角度上來說,社會結(jié)果本身就是帶有利他色彩的,人們通過交換而獲取必需品,形成商品流通。在社會體系中,除了強調(diào)人的目的,還需要承認人的手段性質(zhì),人在社會體系中必然會成為自己或他人的手段。而在進行相互交換的時候,每個人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康德關(guān)于“人是目的”的論述其實和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完全相符,其中法國哲學家薩特通過下面這個故事對康德的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駁斥,在二戰(zhàn)期間,薩特有一位學生,由于他的母親身患重病,可是照顧母親與參軍并不能同時實現(xiàn),于是他開始征求薩特的建議,他應(yīng)當如何去做?而這種帶有目的性的選擇并不能夠由他人做出,而是應(yīng)該由學生自己進行選擇,遵從本體的意愿。當然,這種帶有目的性的選擇會存在各個地方,例如《拯救大兵瑞恩》這一電影中,在那部電影中,為什么要通過犧牲別人生命的方式去保護瑞恩呢?難道每一個人自身的生命價值不一樣么?如果根據(jù)康德的觀點,生活中所有的人都需要將自己與其他人當作目的,假如每個人都這樣做,那么根本就不會出現(xiàn)此類的拯救活動。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是目的強調(diào)了人的價值,提升了人的品德,并且將人這一本體的價值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觀點卻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它嚴重缺乏可操作性。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來說,手段和目的往往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會因為多種因素,因為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交織在一起。就如同人與物的關(guān)系一般,手段與目的是共存的,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目的消失,手段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如果手段消失,那么目的也無法達到。由于時代的局限,以及人的認知局限,人是目的這一觀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而這也就導致了理論本身的缺陷。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隨著全球經(jīng)濟化時代的到來,我們要開始反思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觀念了,而不是像以往一樣以單純贊揚的口吻來表現(xiàn),我們應(yīng)該站在不同的角度開始審視這一觀念,用不同的思想,結(jié)合當前的時代,站在新的思想的制高點上來看待這一觀念,而不是停留在原地,我們需要不斷的去思考他、超越他。
注釋:
[德]康德著.楊云飛譯.鄧曉芒校.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人民出版社.2013.
Kant.Metaphysik der Siten. Eds. Karl Vorl? nder. Verlag von Felix Meiner in Hambuger,1966.
[德]康德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徐宗良.現(xiàn)代價值理念的影響與作用——兼論康德“人是目的”等思想.道德與文明.2011(2).46-53.
吳婷婷.從康德“人是目的”到馬克思“人是目的與手段統(tǒng)一”對教育的影響.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34(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