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均
郭沫若是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詩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社會活動家和國家的重要領(lǐng)導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愛國主義是貫穿郭沫若一生的鮮明色彩,也是促使其積極投身時代大潮的原動力。本文主要梳理和分析郭沫若1949年后的愛國主義思想。
由于郭沫若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突出貢獻以及在文藝界的卓越聲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郭沫若擔任了多個領(lǐng)導職務: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因此,1949年后的郭沫若實際上是以兩種身份面世:以國家領(lǐng)導人、政府官員形態(tài)存在的“政治家”身份和以作家、詩人、學者形態(tài)存在的“非政治家”身份。郭沫若既是新中國教育、科學、文化、外交領(lǐng)域的主要領(lǐng)導人,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詩人,他在規(guī)劃、領(lǐng)導和組織新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建設(shè)的同時,還通過自己的口和筆為新中國和新中國的建設(shè)鼓與呼。
郭沫若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向往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枷鎖桎梏,建立一個嶄新的新中國。他在《鳳凰涅槃》一詩中,就憧憬并預言我們古老而偉大的祖國將像鳳凰一般在烈火中重生。為了建立新中國,郭沫若跟隨中國共產(chǎn)黨同國內(nèi)外敵人進行了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新中國的建立,郭沫若自然是十分興奮,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要用筆來為新中國歌唱——他用詩歌深情地歌頌偉大的祖國、歌頌偉大的人民群眾、歌頌偉大的黨和領(lǐng)袖、歌頌社會主義道路和光明前程。所以,新中國建立前后,郭沫若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并結(jié)集出版:《新華頌》(1953年)、《毛澤東的旗幟迎風飄揚》(1955年)、《百花集》(1958年)、《百花齊放》(1959年)、《潮汐集》(1959年)、《長春集》(1959年)、《駱駝集》(1959年)、《蜀道奇》(1963年)、《東風集》(1963年)、《邕漓行》(1965年)。郭沫若去世后,由他人編選出版的詩集有《沫若詩詞選》、《東風第一枝》、《郭沫若游閩詩集》等。在這些詩集中,郭沫若用發(fā)自肺腑的誠摯語言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新中國的建立,歌頌了新中國的建設(shè),歌頌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歌頌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社會主義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郭沫若的《新華頌》在《人民日報》刊發(fā),熱烈地歌頌了新中國的誕生:“人民中國,屹立亞東。/光芒萬道,輻射寰空。/艱難締造慶成功,/五星紅旗遍地紅。/生者眾,物產(chǎn)豐。/工農(nóng)長作主人翁。/使我光榮祖國,/穩(wěn)步走向大同。//人民品質(zhì),勤勞英勇。/鞏固國防,革新傳統(tǒng)。/堅強領(lǐng)導由中共,/無產(chǎn)階級急先鋒。/工業(yè)化,氣如虹,/耕者有田天下公。/使我光榮祖國,/穩(wěn)步走向大同。//人民專政,民主集中。/光明磊落,領(lǐng)袖雍容。/江河洋海流新頌,/昆侖長聳最高峰。/多種族,如弟兄,/四方八面自由風。/使我光榮祖國,/穩(wěn)步走向大同。”[1]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的領(lǐng)導核心,郭沫若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毛澤東主席十分崇敬和贊賞,他也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對黨的敬佩和忠誠。他贊美共產(chǎn)黨“吐放出如日東升的普照大地的無限光明”,“數(shù)不盡的豐功偉績煥發(fā)著無比的光榮”[2]。1952年黨的生日前夕,郭沫若寫了《毛澤東的旗幟迎風飄揚》一詩,熱烈歌頌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人民取得的豐功偉績,表達了億萬群眾愿意跟隨黨建設(shè)新中國的決心。為了迎接1958年黨的生日,郭沫若創(chuàng)作了短詩集《百花齊放》,深情地謳歌中國共產(chǎn)黨和新中國建設(shè),作為向黨的獻禮。[3]
新中國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嶄新制度,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有著大好的光明前途。郭沫若不僅熱情謳歌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走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且還真誠祝愿社會主義祖國“如大海那樣坦坦蕩蕩,似天安門那樣正正堂堂”,期望新中國“坦坦平平馳道直,轟轟烈烈宏圖開”,祝福社會主義道路“英雄事業(yè)建新天”,“今日回思志倍堅”。[4]
新中國建立后,掀起了熱火朝天的建設(shè)熱潮,中華大地日新月異。郭沫若作為國家的重要領(lǐng)導人,到全國各地視察指導工作,親身感受到新中國建設(shè)熱火朝天的場面,感受到各族人民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高昂熱情,感受到新中國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郭沫若無不為此感到振奮和鼓舞。他用詩記錄了新中國熱火朝天的建設(shè)場面,歌頌了新中國日新月異的新變化,弘揚了時代主旋律。[5]他到武漢參觀了武漢長江大橋,不由自主地贊美“天塹通衢我再來,披襟岸幘嘆雄哉”[6]。當他看到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宏大場面時,由衷地感嘆“三門峽上英雄多,動地驚天大史詩!”[7]。他看到新中國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由得歡呼“錦繡山河好,今朝氣象殊”[8]??吹礁髯迦嗣颀R心協(xié)力建設(shè)新中國,由衷地感嘆“祖國是多民族的一座大花園!”[9]
在歌頌新中國偉大建設(shè)的同時,郭沫若以極大的熱情去贊美普通勞動者。[10]他在詩歌《錢塘江大橋》中寫道:“如果只是江山的一片精美,/不會深刻地鼓動我的心扉。/是勞動改造了自然和社會,/使江山煥發(fā)出生命的光輝。”[11]是廣大群眾的辛勤勞動美化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郭沫若還說:“我到張家口地區(qū)去,自然而然地寫了幾十首詩,最后一首詩的最后一句是:‘遍地皆詩寫不贏’,完全是我的實感,那些詩不是我作的,是勞動人民做在那里,通過我的手和筆寫出來的。”[12]人民的勞動本身就是一首一首詩,郭沫若說自己只是用手和筆把它寫出來而已。1956年春天,郭沫若寫下一首長達十二節(jié),一百多行的長詩,記敘了訪問“毛澤東號”機車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他描寫普通工人老司機李永有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工人岳尚武操作機車的細心認真:“李永事事都帶頭能吃苦,能耐勞,/教我們愛護機車要象愛護手表”,“岳尚武同志把小巧的煤鍬,鏟了小半鏟炭,/就象一位母親用小茶匙喂孩子吃飯。”[13]郭沫若用自然純樸的語言,歌頌了普通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之美。
郭沫若也用詩歌頌祖國山河的秀美與華麗。[14]1961年郭沫若訪問昆明,寫了《詠茶花》一詩:“九樹梅花十樹茶,風姿隨月透窗紗。與君更進一杯酒,放出菁華報國家?!蓖?月,郭沫若來到大理,又作了《游大理》一詩“拾來洱海月,上有烏云玷。黑白兩分明,月云不相染。1964年5月,郭沫若到黃山游覽,寫了《黃山即景》和《杜鵑花》兩首詩。他在《黃山即景》中描寫了黃山的自然美景:“松從巖上出,峰向霧中消。峭壁苔衣白,云奔山欲搖?!笨傊粲迷姼桧灹俗鎳酱ǖ男忝?,也歌頌了勞動人民無窮的創(chuàng)造精神。
新中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急需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從半殖民地半封建舊社會脫胎出來的新中國,崇洋媚外思想、民族自卑心理還普遍存在。郭沫若意識到,要鼓舞民眾士氣、破除崇洋媚外思想、增強民族自信心,需要用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主管教育文化宣傳的主要領(lǐng)導人,郭沫若要求各級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珍視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他要求各級宣傳部門要加大對歷史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愛國主義人物的宣傳力度,激發(fā)廣大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
郭沫若還強烈認識到,僅僅依賴已有文獻材料對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發(fā)揮文物古跡尤其是新發(fā)掘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郭沫若特別重視歷史研究、文物考古所具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他要求歷史工作者、文物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闡釋歷史文物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用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教育廣大群眾。他說:“通過古代文物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可以體會到前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定規(guī)律,因而使人們能得到鼓舞而推陳出新,使愛國主義的教育能具體深入?!盵15]他要求文物考古單位要將卓絕的出土文物展覽出來供人們參觀,文物研究單位要通過各種方式途徑宣傳那些足以代表中國古代偉大文明的優(yōu)秀文物,使人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郭沫若非常重視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他說:“歷史教學在教育工作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普及并深入愛國主義教育上是基本的工作?!盵16]在郭沫若看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舉世無雙的璀璨文化,這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新生騰飛的起點,每一位中國人要像愛護眼珠一樣倍加珍惜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文化遺產(chǎn)。他要求各類學校要加強中國歷史的學習與教育,使人們?yōu)橹袊糯廨x燦爛的文明而感到自豪驕傲,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郭沫若還以身作則,在歷史研究中充分闡發(fā)和凝練中華民族精神。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郭沫若對屈原特別鐘愛。在40年代,郭沫若就寫了《屈原研究》和歷史劇《屈原》,展現(xiàn)了屈原以死抗秦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把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17]。建國后,郭沫若在百忙中擠出時間深化對屈原的研究。在新時代里,郭沫若的屈原研究重點在于闡發(fā)屈原愛祖國、愛人民、愛自由的偉大精神,和他的詩作對于世界文化的突出貢獻,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為重建美好家園而努力奮斗。[18]除了深化對屈原的研究外,郭沫若還撰寫新歷史劇來闡發(fā)古代民族英雄忠心報國、忘我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1955年,郭沫若的《蔡文姬》問世,在劇中郭沫若歌頌了蔡文姬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主義情操。郭沫若之所以要寫《蔡文姬》,就是希望用蔡文姬“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來激勵中國人民。
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郭沫若,建國后黨和國家給其委任了多項重要的領(lǐng)導職務。面對黨和國家對自己的信任,郭沫若既感到是一種動力,又是一種壓力,意識到在新時代里必須有所作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怎樣做才是回報黨和國家的最好方式呢?積極進行思想改造,全力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為新中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歌唱,這是郭沫若當時的真實想法,也是當時許多愛國作家的共同心聲。[19]
郭沫若作為新中國教育科學文化事業(yè)的主要領(lǐng)導人,他意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就是要在全社會進行思想改造,根除封建階級、資產(chǎn)階級腐朽思想的遺毒,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領(lǐng)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教學、科研、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因為舊的制度已經(jīng)摧毀,新的制度剛剛確立,需要建立與新制度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這是立國之本。郭沫若反復強調(diào),現(xiàn)在的歷史學家有不少是舊社會過來的,他們的立場、觀點、方法都是舊的,已經(jīng)不適應新中國建設(shè)的需要,為了更好服務于新中國建設(shè),翻開中國史學研究的嶄新一頁,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新的歷史觀和方法論。[20]郭沫若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帶領(lǐng)整個教育科學文化戰(zhàn)線的同志們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拋棄資產(chǎn)階級唯心史觀、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研究問題。郭沫若以古代史分期問題為突破口,率先開展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研究,引導史學工作者走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道路。建國初期郭沫若的許多文章,大多集中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他修正了以往歷史分期奴隸制下限在東、西周之交的說法,于1952年明確提出戰(zhàn)國封建說。郭沫若強調(diào)研究歷史必須從本質(zhì)上、從發(fā)展上、從全面上來看問題,“要緊的是要掌握著那確切的生產(chǎn)主流的方式”[21],也就是要根據(jù)生產(chǎn)方式這一根本標準來劃分歷史分期。郭沫若帶頭并推動的關(guān)于中國古代歷史分期問題的研究與探討,深刻影響并推動了一大批史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推進了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研究的深入。正是在郭沫若和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國史壇很快展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史學全面建設(shè)的嶄新氣象。[22]
作為“黨喇叭”的郭沫若,始終緊跟時代步伐,具有強烈的時代使命感。[23]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因此“必然要以人民為本位,用人民的語言,寫人民的意識,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人民的行動。更具體地說,便要適應當時的局勢,人民翻身,土地革命,反美帝,挖蔣根,而促其實現(xiàn)?!盵24]對人民新中國,當然要歌頌偉大的人民,歌頌人民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所以,郭沫若1949年以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就是歌唱新生的祖國,歌頌偉大的共產(chǎn)黨,歌頌勤勞勇敢的人民群眾。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時代頌歌在當時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鼓舞了廣大人民建設(shè)祖國的熱情與信心。著名詩人徐遲就說過:“熱情澎湃的政治抒情詩,可以說是我們的詩歌中一個嶄新的形式。政治抒情詩,最鮮明、最充分地抒發(fā)了人民之情?!盵25]郭沫若就是用政治抒情詩來歌頌祖國、鼓舞士氣,激勵人民為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斗拼搏。
郭沫若利用自己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影響,積極開展對外交往與宣傳活動,發(fā)展與各國人民的友誼,改善新中國的外部國際環(huán)境。
郭沫若在對外交往中,詩是他表達感情、傳遞友誼的重要載體。新中國建立前后,郭沫若多次隨國家領(lǐng)導人訪問蘇聯(lián),為發(fā)展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出訪途中,郭沫若習慣性的用詩句記錄了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會見,用詩熱情地贊美中蘇人民的友好,他在《瑪娜娜》一詩中寫道:“白紗般的薄霧在山頂連綿,蔥籠的草木都含著情意涓涓,不管是黑海里的波瀾,在此刻是怎樣地驚險?!爆斈饶仁歉耵敿獊喛蓯鄣男」媚铮蚬臬I上一束紅色的薔薇,并且和他在黑海之濱一起拍照,郭沫若用此境寓意了中蘇人民的偉大友誼。事實上,郭沫若作為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名人和外交界的領(lǐng)導人,為了打破西方勢力對中國的封鎖孤立,發(fā)展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誼,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郭沫若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每到一個國家出訪,都要留下一些詩篇,描繪異國多姿多彩的美麗風光,贊美友國人民的熱情真摯,祝福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的友誼永世長存?!昂L烊f里傳扶搖,苗條姑娘塔影高。明月火山相映照,萬人歌舞度涼霄?!边@首題為《日惹即事》的詩,寫于1961年8月25日,描寫的是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激動人心的歌舞之夜,以此述懷中?。幔┤嗣裰g的誠摯友誼。
1958年,郭沫若隨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訪問友邦朝鮮。在這次友好訪問中,郭沫若寫下了48首詩,熱烈贊美朝鮮的秀麗山川、人民的勤勞勇敢,尤其歌頌了中朝人民的傳統(tǒng)友誼。郭沫若在參觀了志愿軍司令員所住的巖洞后,寫道:“中朝友誼血凝成,兄弟同仇共死生。洞里流泉隨汗滴,壕中頑石化煙橫。/英雄城市輝重日,烈士陵園亙?nèi)f齡。無怪依依難割舍,發(fā)編雙履送人行?!惫粲谩秴⒂^志愿軍司令員所住巖洞后》一詩贊美了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生死與共的兄弟情誼,所以朝鮮老大娘剪下頭發(fā)編成草鞋,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送行。[26]
郭沫若曾長期留學和生活于日本,日本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所以郭沫若對日本有著一種十分復雜的情感。一方面,日本侵略過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郭沫若也曾毅然拋妻別子回國參加抗日。另一方面,郭沫若長期生活于日本,妻兒也在日本,對日本人民也有感情,真心希望中日兩國能夠世代友好、和睦共處。所以新中國建立后,郭沫若的一個心愿就是推動中日人民世代友好,在擔任了中日友好協(xié)會名譽主席后,這種愿望更加迫切。1955年,郭沫若戰(zhàn)后第一次回到日本,重游了當年在日本生活的故居——江戶川東岸的須和田,他寫了《訪日雜詠》,預言中日友好的新時代必將到來:“漫云花信遠,已見水仙開?!睘榱舜龠M中日邦交正?;?,郭沫若大力推進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希望借助文化交流的橋梁,聯(lián)結(jié)起中日人民之間的傳統(tǒng)友誼。他在《贈日本友人》中寫道:“鑒真盲目猶航海,阿倍遺骸尚在田。江戶黃河同一壑,風云共卷建新天?!惫艚柚腥諆蓢鴼v史上的友好往來,寄望兩國人民能夠撇開歷史恩怨重建嶄新的未來。1972年中日邦交實現(xiàn)正?;?,郭沫若欣喜若狂,寫下了《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以作紀念,他仍覺意猶未盡,在第二年春天又寫下了“唐史續(xù)編千萬代,友情突破九重天。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峰連富士山”這樣豪邁的詩句來歌頌和祝福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