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其中角色游戲是通過幼兒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對幼兒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關(guān)鍵詞 幼兒園;指導;角色游戲
中圖分類號:G6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176-01
一、指導方式過于單一化
教師在游戲中采取哪種指導方法,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游戲開展的具體情況進行,游戲中常用的指導方法有外指導和內(nèi)指導兩種。但是在幼兒園實踐中往往外指導處于主導地位。
外指導是指教師在指導游戲時,并不直接參與游戲,而是保持一個外在的角色來引導說明,鼓勵游戲中幼兒的行為。但是這種外指導太過于單一化。某中班活動室內(nèi),正在開展超市的游戲。由于第一次開超市,很吸引人,有的幼兒扮演“超市”的工作人員,有的扮演顧客??吹截浖苌狭宅槤M目的擺放了很多的商品,扮演顧客的幼兒認為開放式的貨柜不要錢,許多孩子把貨架上的商品放到自己手提的筐子里,走出了“超市”。教師看到這種情況馬上走過去說:“買了東西要付錢呀!”同時會指導“收銀員”要提醒顧客付款。
內(nèi)指導是指教師以游戲內(nèi)部的角色身份參與幼兒的游戲,以游戲情節(jié)需要的角色動作和語言來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案例中的超市游戲,如果教師采用內(nèi)指導的方法,教師在發(fā)現(xiàn)“顧客”不付錢時,一般不會指責這些不付錢的顧客,同樣以一個“顧客”的身份到超市去拿東西,同時大聲的對“超市”服務員說:“謝謝、謝謝、這里買東西不用付錢,太方便了?!边@樣馬上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員的注意和異議,他們立即糾正了超市游戲的購物規(guī)則。顯而易見,這種內(nèi)指導的方式是優(yōu)于為指導的。
二、角色游戲的材料沒有年齡層次性
在角色游戲中,材料的投放應該體現(xiàn)幼兒的年齡層次性,材料至少要適應于每個幼兒最近發(fā)展水平的需要,否則直接會影響到幼兒對游戲的興趣是否濃厚。如大班幼兒對公交車司機的角色玩膩了,就到美食街吃點烤魷魚等小吃,教師見此狀立即就對他說:“車子沒人開,乘客來了,就不能乘車了”,教師這一語言暗示似乎很合乎邏輯,她在暗示那個幼兒不要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但是這個老師并沒有意識到這個角色游戲可能已經(jīng)不再滿足大班年齡層次的心理需要了。教師應該隨著游戲本身內(nèi)容主題的深化,將現(xiàn)有的玩具材料進行變化以符合他們的心理發(fā)展需要。
三、不尊重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nèi)容的權(quán)利
幼兒專家指出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他們享有自己選擇想扮演的一切角色的自主權(quán)。結(jié)合實際發(fā)現(xiàn)事實總是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眾所周知在角色游戲中,我們是不提倡謙讓角色的,如果出現(xiàn)幼兒為了同一個角色不可調(diào)和這只能說明教師沒有很好引導好幼兒選擇自己真正想扮演的角色。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只能有一個,但是今天就有兩名幼兒都想當娃娃家的爸爸,教師見此狀就用命令式的口吻對其中一名幼兒說:“這次他當爸爸下次你當爸爸,你先去當營業(yè)員”,此時這個幼兒明顯露出不愉快的情緒。事實上這個老師是可以讓一個家有兩個爸爸的,兩個爸爸共同照顧一個家有什么不好的呢?游戲就是滿足幼兒玩的心理需要,我們作為教師應該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的意愿得到足夠的尊重。
四、教師對游戲過程缺乏有效性的觀察
很多新手教師都習慣于觀察幼兒靜態(tài)的場景,對于游戲中的幼兒的舉動可以說事稀里糊涂,不知道幼兒在干什么,更不知道幼兒在想什么,其實這并不是說新手教師她們沒有仔細觀察,而是由于技術(shù)不到家的原因?qū)е滤齻兏揪筒粫行У赜^察幼兒的動態(tài)。結(jié)合實際筆者觀察到大部分教師都是有游戲需要指導的意識,也基本都認識到要通過觀察來指導游戲,但對于如何具體有效地觀察幼兒顯得力不從心。這些歸結(jié)起來就是新手教師的觀察能力還很薄弱,要長期的去積累才會真正的有效地觀察幼兒,只有在觀察基礎上的指導,也才是真正有效性的指導,否則教師主動地指導也只會干擾幼兒的游戲按幼兒自己的意愿進行下去。
五、教師在角色游戲中忽視幼兒的主動地位
在開展角色游戲時,游戲的主題、角色的分配、情節(jié)的發(fā)展、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都應主要由幼兒根據(jù)自身直接或間接的生活體驗自主確定,也就是說,幼兒有權(quán)選擇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用什么玩,教師除必要的指導,不必干預過多。當然,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游戲中放棄責任,放任自流,相反,事前的組織準備和游戲中的啟發(fā)引導,都是幼兒玩得好、玩得高興的必不可少的保證。有些教師出于職業(yè)習慣,在角色游戲中總喜歡包辦代替,越俎代庖,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幼兒設計主題、情節(jié),希望幼兒的游戲能按老師的意愿進行,并取得某種成效。這樣幼兒只是處于被動游戲之中,玩來就不那么盡興了,教師自己往往也搞得疲憊不堪。
值得一提的是,在角色游戲中教師若以游戲者身份加入其中,往往大受幼兒的歡迎,能使游戲更有趣味地進行下去。因為在游戲中,師生關(guān)系變成了伙伴關(guān)系,老師甚至成為被指揮者或求助者,使幼兒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進行啟發(fā)引導,也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因此,應當提倡教師加入幼兒的角色游戲。
參考文獻:
[1]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里看到了什么.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許麗萍.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投放的誤區(qū)及解決策略[J].學前課程研究,2009(Z1).
[3]黃娟珍,丁昀.幼兒角色游戲的主題內(nèi)容及其指導[J].學前教育研究,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