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娟
摘 要 課堂教學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會有一定的不適應,這主要是由于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特定的年齡特征的緣故,自律性差,好奇心強,作為教師,應細心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需要,如此就能使教學順利而有效地進行。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163-01
一、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克服小學生課堂“孤獨”心理的前提
在課堂上,學生首先重視的則是教師對自己的態(tài)度,他們要求教師是自己的朋友、知己,是指導者,然后才是知識的傳授者。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居高臨下,而要做到師生平等,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尊師愛生的新型師生關系。因而在課堂上,教師必須態(tài)度親切,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我轉變了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每節(jié)語文課我都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氣氛。讓學生把我當作自己的朋友,把同學們當作自己同行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在心情舒暢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克服“害怕”的心理。如,我執(zhí)教《荷葉圓圓》這課時,為了讓本堂課中沒發(fā)表過意見的同學參與,我就說:“還有哪個同學沒有舉手發(fā)表過意見的?”這時,全班同學都指向一個上課時孤僻寡言、自卑感很強的學生。接著我就請這個學生起來發(fā)言,他站起來低著頭還是沉默不語,這時,我臉帶微笑地對他說:“還是我不好,沒有舉手就叫你發(fā)言了,等會兒,你自己舉手,我再請你好不好?”他略抬起頭微笑地坐了下來。即將下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表演課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個學生突然舉起了小手,我趕快請他上講臺表演。雖然他表演不是很好,但是我還是找出他的優(yōu)點給予表揚,我摸著他的頭說:“你今天真勇敢,而且朗讀的聲音也很響亮?!痹捯魟偮洌淌依锪⒖添懫鹆死坐Q般的掌聲,這個學生非常高興地走下講臺。這樣,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動態(tài)的合作關系,讓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把教育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們共同獵求知識、發(fā)現(xiàn)真理的過程,同時養(yǎng)成健康的學習心理,從而擺脫了不愉快的孤獨感。
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是克服小學生課堂“孤獨”心理的關鍵
小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獨立思考時,即使教室里只有他一人,也不會感到孤獨的,因而克服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孤獨心理,組織他們學會自主學習是關鍵。過去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配角。每節(jié)課都是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一步步落實,是教師安排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最后共同達到一致的學習目標。事實上這樣的課堂也不允許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主動地學習,他游離于課堂“主流”之外,使學生感到孤單寂寞,自信心降低。因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學會學習。
如拼音教學《g k h》一課,我在導學“g”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合作學習,而且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合作的伙伴常常由學生自己挑選。學生或展開聯(lián)想,如“k就像一根棍子旁邊游來了兩只可愛的小蝌蚪”,“k倒過來就好像一張凳子”等。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就有機會在小群體學習過程中發(fā)表看法、交流思想、提出建議、得到幫助,這種小群體的學習不會遺漏任何一個學生,他們都自主地參與了學習,而且分享了集體學習的成果,在心理上與老師、同學,與學習聯(lián)系得更密切,從而有效地克服孤獨感。
三、優(yōu)化教學手段是克服小學生課堂“孤獨”心理的保證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教學手段,諸如語言的、視覺的、感官的等,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他們的潛能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孤獨”的心理也自然而然被消除。如我在教生字“飄”的時候,先讓學生觀看“風把樹葉吹得飄落下來”課件,學生看得很入迷,在討論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時,學生個個都興趣盎然,紛紛舉起小手。有的說:“有風才會飄。”有的說:“我用猜字謎的方法記,風把彩票吹起來,是什么字?”還有的學生講得更有趣,他說:“我用編故事的方法記,‘西二小三個好朋友到郊外玩,微風吹得他們飄飄然了?!毙睦韺W研究表明:在靜止的背景上,若能使刺激物呈現(xiàn)運動狀態(tài),能增強感知效果,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正因為教師優(yōu)化教學手段,不但啟迪了學生的聰明才智,還在無形中消除了學生的孤獨感。
課堂上有孤獨感的學生不只是個別,要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這種心理,除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學校增設心理教育課程,還要做到課內課外結合、學校家庭結合,因人而異更好細致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努力促成所有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林振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好家長,2018(57):103.
[2]胡秀云.小組工作模式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