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德勝
【摘 要】近年來,由于新課程改革的迅速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將教育技術應用于實踐過程中。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們也在嘗試著將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有效提升?;诖?,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生能力;培養(yǎng)
一、教育技術及學生能力概述
教育技術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教育技術最終的方向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效用的最大化;教育技術并不僅僅是人們通俗的認知那樣屬于網(wǎng)上教學,它所囊括的是在教育范圍內涉及的一切問題,如: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學生實踐操作等都屬于教育技術的范疇;教育技術的核心理念是用系統(tǒng)的知識去組織實施教學過程,并對其進行評估。
學生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并使自己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過程。小學教育是人生學習的起步點,人們需抓住這段黃金時期,實現(xiàn)科學教育與人文理念共同發(fā)展。
二、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研究深入,學科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并出現(xiàn)很多新興學科,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因此僅按照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單單學習一本教科書上的知識滿足不了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要求,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充分結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們迅速進入時代前沿,掌握前沿信息動態(tài)。每一個教師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以科技為中心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學生應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合理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及學習進度,避免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由此,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僅降低學生學習的緊張心情,還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教育逐漸沿著正軌逐步走下去。
三、有效應用教育技術,促進學生能力培養(yǎng)
1.善于聯(lián)系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學教育中,教師們應引導學生經(jīng)常進行復習,不僅讓學生加強對舊知識的理解,而且會對新學的知識加以融會貫通。如:數(shù)學課里講解苗圃面積求法的知識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第一步,用筆畫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小一點的長6cm,寬4cm,大一點的長10cm,寬8cm。第二步,利用多媒體將兩個長方形的中心重疊。第三步,讓同學們聯(lián)想求苗圃的面積。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積極性便被充分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輕松自在的掌握新知識。人的學習過程就是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學習的基礎,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總結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掌握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后,把新知識也納入到原來的認知結構中去,完善整體的學習體系。這從另一角度說明學生具備原有的知識體系,并擁有扎實的功底才是掌握新知識的基礎。
2.合理設置懸念,激發(fā)小學生對新知的探索心理
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合理的設置懸念可以完美的打開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應當巧妙地進行懸念設置,以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求三角形內部三角之和時,我的小學教師便是這樣教學。在一所辦公室里,一位職員在工作時不小心弄壞一塊三角形的材料,為避免老板責罵,打算自己去找工匠重新做一塊。這塊三角形材料被碰碎為三快,應該拿哪一塊去給工匠呢?當時教室里的孩子們爭先恐后的搶答,有一個孩子很機靈,很快說出了緣由,引的掌聲雷動。由此,合理設置懸念的教學方法會收到難以預期的積極的課堂反饋,會引起好奇心重的學生探索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在課堂上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設置同樣也是一種運用效果較好的教育方法,教師們可根據(jù)具體的情景設置多彩多樣的情境以期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的學習氣氛活躍,孩子的記憶力也會升高。教師應認真分析教學主要內容,做到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的主要目的相結合,建立合理化情境,使得情境具有真實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的語言應具有充分感染力,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情感與興趣,達到教師的教育教學目的;以競賽活動或表演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不同的體驗中體驗教學,接收相應的知識;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年齡變化所改變,不能一成不變的使用過舊的教學案例,這樣會降低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消極作用,影響課堂的正常教學。
4.注重提高小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科技的進步不僅要求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有豐富知識,更要有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一個僅有知識不會運用的人是個廢人,一個單有技能毫無知識的人永遠不懂創(chuàng)新。小學生的學習具有迫切性、豐富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教師應發(fā)掘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如: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自我認知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如: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循序漸進,發(fā)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有感情的朗讀過程中。使學生以后再遇到文章時積極閱讀,掌握豐富的知識并加以運用,不斷積累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四、結語
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在學生能力提升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牢牢把握教育的前進方向,推進教育技術改革,推動教育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讓教育技術的光輝洋溢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每一位教師的努力,為培養(yǎng)祖國未來接班人而奮斗!
參考文獻:
[1]鄒啟權.淺議小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J].讀與寫雜志,2013,(05).
[2]馬小寧,付麗彬.論課堂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之結合[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