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語文統(tǒng)編教材;課型分類;閱讀;知識;作文;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83-0061-02
【作者簡介】徐杰,江蘇省江陰市教學研究室(江蘇江陰,214400)教研員。
從2017年秋季開始,全國初一年級開始統(tǒng)一使用語文統(tǒng)編教材,到2019年,全國初中各年級均使用統(tǒng)編教材。新教材來了,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我們需要研究新教材。新教材,“新”在哪里呢?
1.新教材首次明確了“教讀課”與“自讀課”的課型分類。
閱讀課的課型,之前約定俗成的是“精讀”和“略讀”,因為這個“精”與“略”的區(qū)分度實在難以把握,一線教師又因為怕“漏掉”重要的東西,于是什么課文,一律精講,不僅精講,而且反復操練,刷題鞏固,反而容易導致吃力不討好。新教材提出的“教讀”與“自讀”,概念涇渭分明,而且教材編寫時,就明確了課型定位,在預習提示、閱讀思考、課后習題等方面,給出了明確的教學導向。
對于“教讀”,我們不陌生,因為平時我們的課堂“教”得已經(jīng)夠多了。對于“自讀”,我們確實要加強研究與學習,自讀課首先要姓“自”,要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中“用方法,學方法”,但同時教師又不能完全“放羊”,適時“切入”,至關(guān)重要。
2.新教材首次把“課外閱讀”納入到了閱讀課程體系。
之前的其他版本教材,雖然也對課外閱讀提出了要求,課標也有相應的閱讀量的要求,但是指向都不夠明確,操作層面也缺少明確的要求。新教材對整本書閱讀,不僅列出書目(必讀與選讀),而且有導讀的目標和要求,當然,如果能后續(xù)跟進,在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建設(shè)以及考試優(yōu)化研究上有更多作為,就更好了。
3.新教材把“知識”有步驟地融入了閱讀教學。
知識與能力,是三維目標的基礎(chǔ),而“知識”更可以說是基礎(chǔ)的基礎(chǔ)。從母語學習的特點和旨歸來看,課堂上對知識的學習,以及知識到能力的轉(zhuǎn)化,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
曾幾何時,“淡化知識學習”的觀點泛濫,一線語文教師對于語文知識的模糊(如搞不清以物喻人和托物言志兩種藝術(shù)手法),導致“知識”的學習薄弱。就知識講知識,靜態(tài)的知識也只能是“死”的知識,正確的做法,就是知識“隨文而教”,隨過程而教,在活動中學“知識”,就這一點來看,新教材對語文知識進行分類與分步,穿插在初中三年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這是很好的舉措?!爸R”,不僅可以作為學習的內(nèi)容,有時候還能作為學習的支架。
4.新教材對初中三年的作文訓練做了很好的規(guī)劃。
很多一線教師,都希望能有人拿出作文教學的詳細的、可操作的、放之全國而皆準的訓練體系。如果說,閱讀教學的材料是文本,那么,作文教學的材料是什么?是學生的寫作實踐。每個地區(qū),每個學校,甚至一個學校的不同班級,學生的寫作實踐都可能不一樣,怎么可能有一套“萬能鑰匙”一樣的作文訓練體系呢?
用黃厚江老師的話來說,作文教學應該“在無序中求有序”,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框架,這個“大致的框架”,既能避免無序,又能充分尊重班級學情,尊重語文教師的能動性,這一點新教材做到了。我們在新教材作文訓練體系中,看到了學生作文訓練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與閱讀教學的文理的邏輯對應。當然,如果新教材能繼續(xù)往前走一步,設(shè)計與單元文本契合的作文片段訓練體系,即“微作文課程”,把擴寫、續(xù)寫、仿寫、改寫……統(tǒng)籌安排,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那真是善莫大焉。
5.新教材中“語文主題活動”與“綜合性學習”的分量更重了,編排也更合理。
新教材對語文主題活動的設(shè)計與安排,既能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宏觀價值追求,又能達成“語文能力培養(yǎng)”具體而微的學習目標。新教材的“綜合性”學習,也更加注重“綜合”,學習材料的整合,學習方法的吻合,學習過程的融合……尤其值得點贊的是,每冊教材所設(shè)計的10個綜合性學習,在安排上,體現(xiàn)了語文思維層面的層次遞升。當然,新教材的“新”,還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我這里主要闡述比較鮮明的五個方面。
新教材來了,我們怎么對待教材里這些“新”元素呢?
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是拎著新鞋走老路,顯然是不對的。完全否定,徹底推翻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更不可取。我們恰當?shù)淖龇?,應該是:喜新不厭舊。教材是新的,我們在使用新教材的時候,需要有新的思路與方法,新的理解與實踐。但,無論是新教材,還是老教材,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母語學習的基本策略,必須尊重,必須堅持。
也就是一句老話:守正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