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源 林丹紅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近年來,高校越來越意識到開展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各學位授予單位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保持學位授權點持續(xù)處在良好的運行狀態(tài),可通過定期對學位授權點進行自我評估,有效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推動學科學位點建設,持續(xù)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
在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新的《學位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頒布實施后,各培養(yǎng)單位對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工作的重視程度更進一步。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自2014年實施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方案以來,已進行了兩輪的評估,通過各學位授權點的自評、互評和專家函評等多形式的評估,學校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有效地推動和促進了參評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福建省高峰高原學科建設和新的學位授權點申報等工作的順利開展。
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是指學位授予單位對學位點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進行的多方面、全方位的評估,是對本單位學位授權點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情況的檢查。我國自1981年實施學位制度以來,經過了11次學位授權審核評估、7次部分學位點質量評估、1次學位點基本條件合格評估。學位點評估標準從無到有,逐步完善,對推動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的發(fā)展,提高我國學科建設水平和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頒布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確立了“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正式啟動。為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持續(xù)提升,確保改革順利進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又陸續(xù)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jiān)督體系建設的意見》《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辦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和《關于開展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工作的通知》等針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jiān)督體系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明確提出各學位授予單位要建立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制度。這表明國家重視學位授權點評估的立場,明確了研究生教育發(fā)展思路和改革重點。
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進一步落實和學位管理權的進一步下放,高校自評必將成為學位授權點評估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高校作為評估主體的權利和職能也將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加強學位授權點評估體系建設,完善學位授權點評估標準,既是推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科水平、優(yōu)化學科布局、整合學科資源的需要。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開展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工作的基礎,一個合理、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是對學位點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考量,并以此來檢驗學位點的建設和發(fā)展成效。評估指標要求全面和系統,不能盲目地求統一而放棄了學位點的自身特色,既要能反映出學位授權點發(fā)展的多層面,還要從滿足社會需求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做出適切性的評估,以充分體現學位點自我評估的價值。我校在確立自我評估指標體系時,遵循著導向性、客觀性、整體性、可比性、定性與定量結合等基本原則。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確立了各學位授權點的評估要素,分為一級要素、二級要素及評估的主要內容,我校在充分調研全國部分中醫(yī)藥院校和省內各高校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抽評要素和學校實際情況(詳見附件: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評分表),在一級要素里增加了社會服務和學科聲譽(或社會認可度評價),學術學位授權點的二級指標側重科學研究、學術訓練和交流、學科聲譽的評價;專業(yè)學位授權點側重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和社會認可度的評價,并考慮到學校各學位授權點建立時間差異較大、發(fā)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專業(yè)學位類型制定不同的評估內容及標準,以體現各學位點自身的特色,提高評估的針對性。此外,還結合各要素的實際,采用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師資隊伍、科學研究、招生選拔、就業(yè)發(fā)展等采用定量評估;對一些無法量化但對學位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深遠的指標,如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分流淘汰、學風教育和管理服務等,采用了定性評估。
我校確立的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目標標準、基本條件、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認可度四個指標,每項一級指標下設置二級指標,并將二級指標進一步細分,確定具體的評估內容及標準。每個指標根據權重賦予一定的分值,每個單項打分,最后相加得出該學位點的綜合得分。單項評估是對學位授權點建設過程中各重點模塊發(fā)展現狀的了解,以提高建設措施制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綜合評估是對整個學位授權點發(fā)展方向和需求的全局把握,預估其發(fā)展全景。
首先,各學位授權點要有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位授予標準,符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或碩士學位基本要求。培養(yǎng)方案能體現因材施教、注重實踐能力培養(yǎng)及質量評估要求;培養(yǎng)特色明顯,符合學校的總體定位和辦學目標,體現區(qū)域建設和發(fā)展的需求。
其次,學科的發(fā)展要有一支高水平且結構合理(包括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務結構)的學術隊伍,尤其是要有中堅的學術帶頭人;科學研究在學位點建設中處于主導地位,需要有反映學術水平、科研成就的客觀性、可比性強的指標,還應具備如圖書資料、實驗室等教學科研支撐和完善的獎助體系。
第三,研究生的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或學術訓練、論文發(fā)表情況、學位論文的質量、人才培養(yǎng)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位授予單位的教學研究現狀,體現該學位點的建設和發(fā)展狀況。
第四,培養(yǎng)社會上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層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標,既要能為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還應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特點,在課程設置、專業(yè)方向、教學研究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因此,在對學位授權點進行評估時也應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滿意度、學術聲譽和社會評價等社會認可度方面的內容,包括來自學生本人、學科專家、用人單位等社會不同方面的聲音。
結合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實際,我校立足學科學位委員會,實行“校學位委員會-學科學位委員會-學院”的研究生教育三級管理模式。在校學位委員會的領導下,按學科群或一級學科成立了中醫(yī)學、中西醫(yī)結合、藥學、護理學、康復和臨床醫(yī)學學科等6個學科分委員會。其中康復學學科學位委員會是整合分屬于不同一級學科下的中醫(yī)康復學、康復醫(yī)學與理療學和中西醫(yī)結合康復學專業(yè),以著力構建我校康復優(yōu)勢特色學科群;而把中藥學和藥學學科合并成立藥學學科學位委員會,推動了學科的交叉融合。
我校在實施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工作過程中,在考慮其科學性、合理性和適應性的同時,更加著重關注其發(fā)展性,主要是為了使評估結果能夠客觀公正地衡量當前各學位授權點的發(fā)展水平,更是為了督促各學位授權點找出自己的短板,加強內涵建設,加快發(fā)展速度,增強競爭力。評估采取的方式:一是學科自評和交叉互評。即各學位授權學科根據學校評估工作安排,認真學習合格評估相關政策和要求,成立各學位授權學科合格評估工作小組,制定自我評估的時間安排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完善,撰寫自我評估材料。再由校評估工作檢查組,按照各學位授權點的工作進度安排,督促、檢查各學位授權點評估材料準備情況,提出診斷式評議意見,各學位點根據意見補充完善材料。二是委托國內同行專家評估。我校14個學科學位授權點,每個學位點聘請了5名國內同行專家進行通訊評議,專家評分并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各學位點根據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并實施各自的提升方案。最后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隨機抽評。
總之,多種評估方法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全方位、多維度地掌握各學位授權點的發(fā)展概況,增強評估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使評估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我校通過近3年學位授權點的自我評估,總結起來,實現了以下3個目的:
通過兩輪的自我評估,各學位授權點發(fā)現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如對基地建設的投入經費少、新導師指導研究生的經驗不足、研究生學位課題設計不合理、課題研究不嚴謹、學位論文內容闡述空泛以及畢業(yè)生質量追蹤機制不完善等,在進行原因分析后,我校通過設立專項經費投入到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舉辦導師培訓班以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加強對研究生學位課題開題工作的督導、強化導師指導研究生開展課題研究和撰寫論文的責任、建立研究生畢業(yè)后質量反饋機制等措施,第一輪評估發(fā)現的問題在第二輪評估時已大部分解決或加強了管理,有的需要不斷完善并長期堅持。下一步我校將根據評估結果,結合人才需求、學科自身條件、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fā)展目標,做出學位授權點動態(tài)調整的相關決定,逐步完善各項培養(yǎng)工作,提升研究生教育科學化水平。
結合雙一流學科建設方案、福建省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要求,并對照新的博碩士學位授權點申報標準,自我評估使我校各學位授權點在群體坐標體系(即全國中醫(yī)藥院校相應的學位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現在在哪里”,充分了解該學位點目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明確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即“應該在哪里”;未來發(fā)展目標的步驟、條件和方法,即“怎樣到達那里”。
開展學位授權點的自我評估對加強學術隊伍建設、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改善研究生培養(yǎng)條件等起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促進作用,是推動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學校將研究生教育年度質量報告和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材料在“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信息平臺”向社會公開,吸收來自社會的客觀評價,增強適應外部評估的能力,為將來接受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評估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