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延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延安716000)
蕁麻疹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皮膚、黏膜、血管發(fā)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水腫,病程≥6周患者稱為慢性蕁麻疹,其中慢性蕁麻疹中約80%~90%為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CIU),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1-2]。臨床特征為反復在軀干、面部或四肢出現風團、紅斑,并伴有無規(guī)律的瘙癢等。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不明確,治療較困難,療程長[3]。本院采取氯環(huán)利嗪片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80例。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2組患者基本資料如表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②年齡18~70歲;③風團每周至少發(fā)作3 d,并伴有瘙癢癥狀;④臨床資料完整,并經本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孕婦、哺乳期婦女;②對氯環(huán)利嗪片,復方甘草酸苷過敏者;③治療前1個月內服用過長效糖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
1.2 方法觀察組患者采取鹽酸氯環(huán)利嗪片(焦作福瑞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5168)+復方甘草酸苷(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723)治療,鹽酸氯環(huán)利嗪片1片/次,2次/d,口服;復方甘草酸苷2片/次,3次/d口服,4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取氯環(huán)利嗪片治療,用法、用量如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以風團積分、紅斑積分、瘙癢積分、治療有效率、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DLQL)、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4(IL-4)、γ-干擾素(IFN-γ)、IgE水平、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為觀察指標。
1.4 判定標準以4周為1個療程,療效按照治療前后總積分為評價指標,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SSRI>90%為治愈;SSRI在60%~89%之間為顯效:SSRI在30%~59%之間為好轉:SSRI<30%為無效。
DLQI評分采取4級DLQI問卷評分,總分0~30分,分數越高,皮膚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風團、紅斑、瘙癢癥狀評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各癥狀評分均下降(P<0.05),觀察組各癥狀評分較對照組下降顯著(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例
表2 2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s)
表2 2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s)
注:a與治療前對比,P<0.05;b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組別n時間風團紅斑瘙癢觀察組40治療前2.32±0.54 2.15±0.61 5.39±1.12治療后0.81±0.36ab 0.73±0.40ab 0.92±0.47ab對照組40治療前2.35±0.48 2.13±0.57 5.31±1.08治療后1.27±0.49a 1.33±0.53a 2.18±0.69a
2.2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80例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中,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2.50%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5.0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52,P<0.05)。
2.3 2組患者DLQL指數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DLQ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周后,觀察組DLQL指數為4.50±1.82,對照組為8.38±2.19,下降幅度明顯大于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DLQL指數對比(±s)
表3 2組患者DLQL指數對比(±s)
注:a與治療前對比,P<0.05;b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
2.4 2組患者細胞因子與IgE水平對比2組患者IL-2、IFN-γ細胞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觀察組較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觀察組的IL-4細胞因子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2組IgE水平均下降,觀察組下降較對照組顯著(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細胞因子與IgE水平對比(±s)
表4 2組患者細胞因子與IgE水平對比(±s)
注:a與治療前對比,P<0.05;b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組別n時間段IL-2 IL-4 IFN-γIgE觀察組40治療前4.57±1.22 24.96±8.54 3.85±1.62 129.48±19.72治療后21.18±6.50ab 15.72±3.85ab 20.25±5.09ab 53.60±9.38ab對照組40治療前4.63±1.40 23.88±9.12 3.79±1.65 128.66±21.48治療后16.19±5.82a 18.25±4.14a 16.29±7.12a 82.48±12.75a
2.5 2組患者并發(fā)癥與復發(fā)情況對比觀察組有3例出現困倦、1例頭痛、1例口干,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而對照組共有6例出現并發(fā)癥(分別為2例出現困倦、2例頭痛、1例口干,1例腹脹便秘),發(fā)生率為15.0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03,P=0.095)。
治療結束1個月后回訪,回訪期間對照組有9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2.50%,觀察組有4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10.00%,2組復發(fā)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338,P=0.001)。
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病情反復發(fā)作,而且病情頑固需要長期維持治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4-6]。因此,如何有效治療,控制及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于患者有重要的意義。
鹽酸氯環(huán)利嗪片是長效抗H1受體藥物,其作用持續(xù)時間可以達到12~18 h,可以有效拮抗組胺引發(fā)的毛細血管擴張癥狀,效果強、選擇性高,能減少組胺釋放量及炎性細胞趨化,抑制變態(tài)反應時過程中細胞間黏附分子的釋放,并抑制炎癥遞質白三烯的生成以及炎性細胞的復制,療效高、耐受性好[7-8]。但是,有臨床研究數據顯示[9],單純采用抗H1受體藥物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療效仍然不佳,配合復方甘草酸苷可以大幅度提高療效,安全可靠。因此將復方甘草酸苷與鹽酸氯環(huán)利嗪片結合治療蕁麻疹,能夠聯合發(fā)揮抗炎的藥效作用,降低炎性反應遞質釋放量,逐步緩解慢性蕁麻疹的癥狀,利于患者恢復,且安全性良好[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風團、紅斑、瘙癢情況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是因為復方甘草酸苷能抑制磷脂酶A2活性,達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解毒的目的,此外還可增強糖皮質激素的抑制應激反應,有利于更好地治療蕁麻疹相關癥狀[11]。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82.50%高于對照組的65.00%,P<0.05;4周后,觀察組DLQL由(13.21±3.54)分下降到(4.50±1.82)分,對照組指數DLQL由(13.66±3.27)分下降到(8.38±2.19)分,觀察組下降更加明顯(P<0.05);觀察組患者IL-2、IFN-γ升高,IL-4、IgE水平下降較對照組明顯(P<0.05),是因為復方甘草酸苷通過激活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調節(jié)T細胞,誘導IFN-γ的產生增加,維持Thl/Th2平衡,調節(jié)IL-2、IFN-γ升高,IL-4下降,使其向正常水平恢復;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50%,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5.00%(P>0.05),復發(fā)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22.5%(P<0.05)。本研究結果與池麗俏等[12]、李亞玲等[13]的研究一致,都顯示了聯合使用抗H1受體藥物與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臨床療效更好,不良反應低,對臨床用藥有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氯環(huán)利嗪片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較單純使用氯環(huán)利嗪片療效更佳,皮膚生活質量高,安全性高,有臨床推廣價值。
[1]林春玲,趙延明.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老年慢性蕁麻疹[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6,30(5):412-414.
[2]田濤.西替利嗪聯合復方利血平西咪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13):116-118.
[3]孫紅波.復方甘草酸苷聯合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S1):6-7.
[4]胡飛,李玄芳.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臨床分析[J].江西醫(yī)藥,2015,50(7):698-700.
[5]張云穎,任小平,陳玉芬.復方甘草酸苷在皮膚科的應用進展[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5,21(4):246-248,214.
[6]王建東,黃和文,葉俊華.聯合應用白芍總苷膠囊和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皮炎、濕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2(18):183-184.
[7]毛越蘋,譚國珍,張楚怡,等.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有效性與臨床安全性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4,28(9):974-976.
[8]路濤,曾抗,鄒金波,等.復方甘草酸苷聯合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統(tǒng)評價[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11):1083-1087,1129.
[9]石春蕊,陳康兵,董繼元,等.當歸飲子聯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36):3389-3391.
[10]Saini SS,Omachi TA,Trzaskoma B,et al.Effect of omalizumab on blood basophil cou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spontaneous urticaria[J].J Invest Dermatol,2016,137:958-961.
[11]師慶.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綜述及患者生活質量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12]池麗俏,鐘文俊.復方甘草酸苷聯合西替利嗪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J].河北醫(yī)學,2012,18(1):7-10.
[13]李亞玲,李俊,葉云,等.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3,23(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