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龍飛 國 偉 張油福 蔣 彬 周文源
(貴州醫(yī)科大學運動與健康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身高體重指數BMI(Body Mass Index)的概念最先由凱特勒提出,后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公布,可用以評定肥胖等級,WHO對成人體質指數的分級是:18.5-24.9為正常,小于18.5為偏瘦,大于或等于25為超重或肥胖[1]。已有研究證實當BMI在23.7時死亡率最低,之后隨BMI值增大而上升,當BMI值大于24.9時高血壓風險增加3倍。BMI除了能夠對肥胖進行分級外,還是一項評定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在我國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BMI作為一個必測項目,并占有15%的權重。以貴州大學、貴州醫(yī)科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師范學院、貴州理工學院這5所高校2016級的部分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2016年的體測數據進行分析,分析貴州省大學生BMI值的分布特征,研究BMI值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其它測試指標間的相關關系,探究身高體重指數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
以貴州大學、貴州醫(yī)科大學、貴州師范學院、遵義醫(yī)學院、貴州理工學院這5所高校2016級的4250名(每校850人)學生為研究對象,抽取他們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中的身高、體重、肺活量、男1000m、女800m、立定跳遠、女仰臥起坐、男引體向上、坐位體前屈、50m等測試項目的數據,獲得實際有效數據4248份,其中男1753份、女2495份。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資訊等中文數據庫查閱與體質健康標準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貴州省圖書館和貴州醫(yī)科大學圖書館查閱了相關書籍資料。
1.2.2 數理統計法
根據BMI計算公式:體重(kg)/身高2(m)和肺活量體重指數:肺活量(ml)/體重(kg),用EXCELL計算出BMI和肺活量體重指數的值。用SPSS17.0計算BMI的分布特征,并對BMI值與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中的其它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則表示有相關性,P<0.01則表示相關性非常顯著,相關系數|r|在0~0.3為微相關;0.3~0.5為低度相關;0.5~0.8為中度相關;0.8以上為高度相關。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的男、女生身高體重指數(BMI)單項評分表中的BMI分級標準進行肥胖分級。男生BMI值≤17.8為低體重、17.9~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28.0為肥胖;女生BMI值≤17.1為低體重、17.2~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28.0為肥胖[2]。
表1 貴州省大學生BMI頻數分布
從表1可知,貴州省男、女大學生的BMI值分布基本正常,男生在17.9~23.9正常范圍內的人數為1411人,占全部男生的80.49%,均值為20.82,最小值15.78,最大值37.33;女生在17.2~23.9正常范圍內的人數為2221人,占全部女生人數的89.02%,均值為20.02,最大值36.89,最小值15.31。男、女生低體重人數共計278人,占總人數的6.54%;超重人數為237人,占5.58%;肥胖人數為101人,占2.38%,非正常值人數共計616人,占總人數的14.5%,說明平均每7名學生當中就有1名學生的BMI值不正常,這應引起教育部門及各高校的重視。結合圖1學生的BMI值頻數分布直方圖可知,學生的BMI值呈“細峰型”分布,且都在20左右集中,說明大多數學生的BMI值是正常的,但是仍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超重、低體重和肥胖的同學。大學生正處于生理狀態(tài)最佳期,身體機能狀態(tài)良好,各種低體重和肥胖對身體的不良影響還未顯現出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方式的改變,大部分學生在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以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fā)胖現象,少部分人也會由于各種壓力導致體重下降的現象,到時候這些原因必然會對這些非正常BMI值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圖1 貴州省大學生BMI值頻數分布直方圖
從表2、表3可知,只有坐位體前屈與BMI值之間不存在顯著性相關,其它各項指標與BMI值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性。男、女大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與BMI值之間都存在著顯著性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91、-0.334,都屬于低度負相關,結合肺活量的均值和肺活量體重指數分析發(fā)現肺活量隨體重增大而增加,但是每千克體重對應的相對肺活量卻是越小的。男生1000m和800m成績與BMI值之間也存在著顯著性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532、-0.621,都屬于中度負相關,結合各組的均值發(fā)現超重和肥胖學生的有氧耐力能力明顯低于低體重和正常體重學生。說明超重和肥胖增加了心肺的負荷,降低了心肺的相對工作效率,對人的體質健康狀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表2 貴州省男大學生BMI值與體質健康測試指標間的相關關系
引體向上是以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體重而完成的懸垂性練習。其反映的是人體的上肢力量耐力。從表2可知,男生引體向上的成績與 BMI值呈顯著性負相關,說明隨著 BMI值的增大上肢肌肉克服自身體重做功的能力就越差。仰臥起坐測試,反映的是腹部肌肉群的力量耐力。在表3中女生的仰臥起坐成績與BMI值存在著顯著性負相關,但相關系數為-0.051,說明BMI值對仰臥起坐成績存在著影響,但影響程度有限。
表3 貴州省女大學生BMI值與體質健康測試指標間的相關關系
從表2、表3發(fā)現,男、女生的50m跑成績與BMI值之間存在著相關性,但屬于微相關。雖然50m成績與BMI值之間僅存在著微相關關系,但從男、女生的50m跑均值可以發(fā)現,除男生50m跑正常組平均速度快于低體重組外,其它所有組別的50m跑速度都是隨著BMI值的增大而變慢的。立定跳遠是反映下肢爆發(fā)力量素質的項目。表2、表3顯示,男、女生的立定跳遠成績與BMI值之間存在著顯著性相關,相關系數分別-0.387、-0.367,都屬于低度負相關,超重和肥胖男、女大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明顯低于正常和低體重男、女大學生的成績,而且低體重的跳遠成績也低于正常學生的成績,說明當BMI值超出正常范圍以后,隨著BMI值的增大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就會相對越低,而低體重學生的成績低于正常體重學生的原因可能是肌肉含量不夠、導致下肢爆發(fā)力不足所致。
貴州高校大部分大學生的 BMI值都集中在峰值 20左右,但由于不良生活方式、飲食及體育鍛煉習慣的存在,仍有14.5%的低體重、超重和肥胖學生,這應引起教育部門和各高校的重視。BMI值與肺活量體重指數、1000m和 800m成績之間都存在顯著性負相關,說明超重和肥胖都會對人體的心肺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BMI值與立定跳遠成績呈顯著性負相關,立定跳遠成績隨著 BMI值的增大而降低,說明隨著體重的增大下肢肌肉的相對爆發(fā)力量越弱;BMI值與引體向上成績呈顯著性負相關,BMI值越大學生上肢肌肉力量耐力相對越差;BMI值與50m跑及反映女生腹部肌肉群力量耐力的仰臥起坐成績有顯著相關性,但相關程度有限,說明BMI值的變化對50m跑及仰臥起坐成績的影響程度有限;BMI值與反映柔韌素質的坐位體前屈成績之間無顯著相關性。
[1]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中國成年人體質測定標準手冊[S].北京: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2000.
[2]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S].2014,7:18.
[3]柏楊,顧新紅,倪偉.BMI異常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指標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2):138-139.
[4]張建佳,鄧春菊,趙云偉.《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身高標準體重的分型與身體機能和素質指標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231-232.
[5]潘晟,王政.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大學生身高標準體重評價指標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