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石 平
(蚌埠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沈從文(1902-1988)、??思{(1897-1962)作為中美兩國的文學大家,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作了詳細而深刻的描繪。民國時期、南北戰(zhàn)爭前后,分別是中國和美國社會兩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通過對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畫,沈從文和福克納在作品中呈現(xiàn)了歷史轉型期的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沈從文認為應“通過作品來表達對人,以及人在世界上的最終目標的深入理解”[1]287;福克納“是人道主義者……深切關懷著在歷史變革時期人的命運和人性的完整”[2]37。正因為對人類命運的密切關注,他們著重刻畫了一系列的青少年人物形象,并借著他們來展望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未來。
論文提取沈從文與福克納作品中的青少年人物以及他們的成長追尋作為研究素材,并在綜合分析素材的基礎上,分別從個人追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追尋與自然和諧共生、對美好人性的追尋、對美好愛情的追尋、對自我的追尋等五個方面分析沈從文與??思{作品中的青少年成長追尋的異同。
人是社會的人,他們的發(fā)展與國家、民族的發(fā)展緊密相連。民國時期的中國積貧積弱,外部列強環(huán)飼,內(nèi)部軍閥混戰(zhàn)、政治斗爭嚴酷,在國家和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沈從文作品中的有志青年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勇敢地擔當自己作為國家和民族一員的責任,解救受苦難、受壓迫的勞苦大眾,在保衛(wèi)國家、促進民族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追尋與發(fā)展。
《動靜》里,年青軍官冷靜地看待戰(zhàn)爭,踏實地承擔一個軍人的責任與義務 ——勇敢作戰(zhàn),保家衛(wèi)國;《懦夫》里,大學生凌介尊和李伯魚作為無名義勇軍上南方前線打仗;《黑夜》里的部隊通訊員羅易、平平乘黑夜穿越封鎖線送文件。這些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參加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在槍林彈雨中實現(xiàn)了個人成長。
《大小阮》中,富有的地主子弟小阮信仰共產(chǎn)主義,參加了共產(chǎn)黨人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唐山礦工大罷工等革命工作,后被捕死在監(jiān)獄;《若墨醫(yī)生》里,若墨醫(yī)生夫婦為了人類的幸福,犧牲了年輕的生命,獨留下不滿半周歲的女兒;《菜園》里,玉少琛夫婦在清黨運動中被殺害,玉家菜園也被有勢力的紳士強行征借;《除夕》里,萬里與雷卿等一些革命青年在除夕夜里暗殺了城中5個警察,雷卿不幸犧牲。這些有志青年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勝利充滿希望,即便當時政治斗爭嚴酷,許多人不幸犧牲,但是他們?nèi)匀粓允毓伯a(chǎn)主義信仰。正是因為他們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敢于奉獻、敢于犧牲,才迎來了中國解放的曙光。
??思{的作品也刻畫了一些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有志青年,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對社會的責任、對家園的保衛(wèi)聯(lián)系在一起,以期實現(xiàn)自己的成長追尋?!堆荷除?!押沙龍!》里,亨利·薩德本和查爾斯·邦為了保衛(wèi)家園,在南北戰(zhàn)爭期間加入南方軍隊參戰(zhàn);《八月之光》里,喬安娜·伯頓為了解除白人身上的詛咒,從事解放黑人、支持黑人獲得選舉權的工作。
與沈從文作品不同的是,在??思{的作品里,由于南北戰(zhàn)爭中南方軍隊參戰(zhàn)的非正義性——為保衛(wèi)奴隸制度而戰(zhàn),所以南方戰(zhàn)敗是必然的。參與戰(zhàn)爭的南方青年承受了物質資料的匱乏和精神世界的崩塌,陷入嚴重的精神危機。遭受磨難、又失去一切的亨利和邦靈魂上徹底墮落,亨利槍殺了同父異母的哥哥,自己也在逃亡中等死;邦用和他同父異母的妹妹朱迪思結婚來獲得父親薩德本的注意,事實上,在作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已經(jīng)做好了受死的準備,他只是想要一個結果,一種解脫。美國南方奴隸制度不僅侵害了黑人的利益,更成了白人的詛咒,因此一些以伯頓家族為代表的白人以解除白人詛咒為目的,從事解放黑人的工作。由于戰(zhàn)后“南方白人不能忍受黑人成為和他們平等的自由人這一現(xiàn)實,他們極力反對給予黑人政治自由和人身自由的權利”[3]。伯頓家族的工作招來了南方白人的憤恨,喬安娜·伯頓的祖父和哥哥都被以前的奴隸主殺害。同時,她又看不起黑人,無法真正融入黑人群體,遺傳和環(huán)境使得孤獨的伯頓在思想和行為上更像個男人,她的人生如苦行僧一般?!俺砷L的軌跡既可以是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甚至是可以以毀滅收場的”[4]。南方青年把自己的個人追尋與南北戰(zhàn)爭、解除白人詛咒聯(lián)系在一起,結果因為其非正義性,他們沒有實現(xiàn)個人的成長追尋,也不能從工作中獲得救贖,反而以一種極端的毀滅收場。
“人類在本質上是與自然界統(tǒng)一的”[5]。人類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就是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大自然中獲得啟示與成長。沈從文熱衷于表現(xiàn)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們的活力與生機,青少年是他著力最多的人群之一。“在沈從文的想象中,苗民的生活方式是中華民族年輕時期的生活方式”[1]10,他們在野外勞動、嬉戲、做愛,富有生機與活力。
15歲的三三(《三三》)歡喜坐在溪邊的石頭上,伴著自然涼涼的風、淙淙的水聲獨自想著心事,把因為怕羞不方便對母親說的少女心事說給魚和蝦米聽,從自然中獲得慰藉。她從未想過要離開自然,即便懷著少女模糊的心事,想到城里去生活,也不愿意與碾坊、魚、鴨子、花貓分開。夭夭(《長河》)在母親的管教下,終日在田野里勞作,養(yǎng)成聰敏、活潑、愛勞動、熱情、大方、好客的性格。她依戀家鄉(xiāng),舍不得家鄉(xiāng)的橘子樹、牛、羊、雞和鴨子,寧愿在鄉(xiāng)下住。孤女翠翠(《邊城》)和爺爺住在茶峒城溪邊的白塔下,她愛坐在岸邊大巖石上邊看云朵、星星邊想著少女的心事,在儺送為她唱歌的當晚,她夢到自己摘虎耳草。阿黑(《阿黑小史》)和五明在山上幽會、親密,少男少女淳樸、熱烈的感情在大自然中無需害羞的遮掩,只有最真誠的流露?!扒О倌陙恚坠胶驮铝辽较ば谋M意地呵護著自己的子民,養(yǎng)育著自己的孩子”[6],湘西的青少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茁壯、健康地成長,自然賦予他們生命力與靈性,他們依戀自然,在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或實現(xiàn)了個人的成長追尋,或在自然的啟示下領悟生命的意義,堅強地成長起來。
在??思{的作品中,青少年也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大自然中獲得啟示與成長,“自然背景的鮮明生動是??思{作品給人深刻印象的特點之一”[7]57。艾薩克·麥卡斯林和喬·克里斯默斯都在“鮮明生動”的自然環(huán)境中完成了個人的成長。艾薩克(《去吧,摩西》)的老師山姆·法澤斯是印第安部落酋長的兒子。他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大森林里學會了所有的打獵技巧,學會了堅毅、忍耐、勇敢和放棄,成長為一位優(yōu)秀的獵人,一個正直的人,并把自然法則應用到自己的人生當中,放棄了祖先罪惡的遺產(chǎn),得到了心靈的平靜。喬(《八月之光》)在逃亡途中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想得到的一切竟是“平和、從容和安靜”,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與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些是樹林和沼澤地給予他的啟示。于是他放棄逃亡,放棄反抗,甘愿受死,實現(xiàn)了靈魂的救贖。在艾薩克和喬的成長經(jīng)歷中,“??思{如此優(yōu)美地體現(xiàn)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神秘感悟”[8]。
在沈從文與??思{的作品中,人類古老的美好品質在青少年身上得到了傳承,青少年也在習得這些美好品德的同時實現(xiàn)了個人的成長?!白鳛槔硐牖纳鐣螒B(tài),湘西風土代表了道德的完善,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莊嚴?!盵9]《邊城》里的老船夫善良慷慨、信守諾言、自在快樂,他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在女兒去世后,獨自一人撫養(yǎng)遺孤翠翠。被他撫育養(yǎng)大的翠翠在他去世后,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勇敢地在碧溪岨渡船,并懷著希望等待下桃源的二老的歸來。童養(yǎng)媳三翠(《一個女人》)善良能干,丈夫當兵犧牲后,她獨自一人撐起一個家,照顧年幼的孩子、癱瘓的干媽,直到孩子成年娶媳婦,又照顧孫子。歲月在變,時代在變,她的美德一直沒有消失、沒有變。“沈從文……仍然相信中國的古老事物(不是指古老的儒家文化)能夠改弦更張,為新的目的服務,用不著害怕西方,也不怕社會解體”[1]7,正如小說里繼承了美好品德的青少年能坦然面對嚴酷的生活環(huán)境,忍受生命的苦難,仍不放棄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他們在苦熬中等待美好的明天。
??思{在作品里歌頌了那些具有憐憫、犧牲和耐勞精神的人們,并著重刻畫了青少年對這些精神的繼承,表達了對人類未來的樂觀展望。他相信“只有傳統(tǒng)價值觀念,只有過去時代的人們身上那些他稱之為‘古老的美德’,即‘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等人類的優(yōu)秀品質才能幫助現(xiàn)代人克服自身和社會的問題,阻止人的墮落和道德價值的淪喪,并幫助他們在荒原般的現(xiàn)代生活中像人一樣生活”[2]74。艾薩克(《去吧,摩西》)繼承了老師山姆·法澤斯的精神——忍耐、勇氣、毅力與謙卑。他勇敢地放棄遺產(chǎn)繼承權,選擇以木匠為生,忍耐物質生活的匱乏,獲得了心靈的平靜。盧修斯·普利斯特(《掠奪者》)從父母和祖父母那獲得了精神上的關懷與道德教誨,成長為一個善良、正直、勇敢、有擔當?shù)募澥浚运麜榱藥椭伺汽愋〗愣统鲑u她隱私的奧蒂斯打架,并承擔起參加賽馬比賽贖回祖父汽車的擔子。
沈從文“尊重性愛,他的小說中人物特別是青年人,全不受封建舊俗的束縛”[1]215?!侗『防?,中學史地教員希望得到勇敢、熱情的男子的愛;《春》里,樊陸士向戀人求婚;《如蕤》里,如蕤是一個愛情至上的女子;《雪晴》《巧秀和冬生》《傳奇不奇》里,巧秀與自家莊子的死敵田家莊子的一個青年私奔;《三個男子和一個女人》里,豆腐鋪老板暗戀會長最小的姑娘;還有三三、翠翠、阿黑……她們懷著少女特有的懵懂期望著美好的愛情。
??思{也在作品里刻畫了南北戰(zhàn)爭前后美國南方青年人對美好愛情的追尋。莉娜(《八月之光》)懷著身孕尋找情夫。喬·克里斯默斯(《八月之光》)在17歲時戀上風塵女子博比。他告訴了女友自己是黑鬼的秘密,為了她打死養(yǎng)父麥克伊琴,偷取養(yǎng)母的錢,只為了能和她結婚。叛逆的凱蒂(《喧嘩與騷動》)期望從愛情中獲得安慰,她深愛浪蕩子達爾頓·艾密司,甚至心甘情愿失身。愛米麗(《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在父親去世后大膽追尋愛情,甚至為了情人賀默·伯隆甘愿“墮落”,不顧身份和他一起駕車出游。
對比沈從文與福克納作品中青年人對美好愛情的追尋,可以得出以下相異之處:沈從文主要以青少年對自由、美好愛情的追尋來歌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旺盛的生命力”,追尋的結果成功或失敗并不重要,關鍵是敢于追愛。而??思{在作品里把青少年對自由美好愛情的追尋作為他們成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追尋的結果對他們以后的人生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以喬、凱蒂和愛米麗為代表的大部分青少年,在追尋愛情失敗后,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們沉淪在苦難里,人生徹底毀滅。
伴隨著“我是誰?”“我能做些什么?”的自我提問,青少年們開始更加關注自我的成長與發(fā)展?!耙粋€個體在建構身份意識的過程中,知道并接受‘我是誰?’是他必須獲取的原型經(jīng)驗。成長的過程就是認識自我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找尋‘我是誰?’的答案,年輕人在解決身份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長,進而樹立起自己的社會地位?!盵10]沈從文作品里的青少年主要從“我能做些什么?”出發(fā),探究自己對世界、對社會的貢獻,這體現(xiàn)了民國時期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同時也與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緊密相關?!兑粋€愛惜鼻子的朋友》里,姓印的朋友從鼻子得來自信,想做個偉人?!稄默F(xiàn)實學習》敘述了作者本人在生活極端困苦中,提醒自己“別忘了信仰”,以文字為生活了下來。
混血兒在美國南方社會是尷尬的存在,他們是種族主義的犧牲品。孤兒喬·克里斯默斯(《八月之光》)不知道自己是白人還是黑人,游離在白人、黑人之外,孤獨地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個,種族歧視的環(huán)境和對自己血統(tǒng)的疑問像牢籠般束縛著他,不得解脫。同樣可能含有黑人血統(tǒng)的查爾斯·邦(《押沙龍!押沙龍!》)為了得到父親薩德本的認可,不顧倫理禁忌和同父異母的妹妹朱迪思通婚,最后在婚禮前夕被亨利槍殺。喬和邦在尋根的途中迷失了自我,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拘泥于種族主義的框架,沒有從更廣闊的人性的角度來看待自己,認清自己是一個“人”,不論是白人還是黑人,都理應有尊嚴地活著。
在??思{作品中,還有一些青少年成為20世紀人與人之間情感疏離的犧牲品。達爾(《我彌留之際》)深愛母親卻得不到母親艾迪的關愛。缺少父母關愛的他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在家庭和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異化人。
論文從把人生追求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追尋與自然和諧共生、對美好品德的繼承、對愛情的追尋、對自我的追尋五個方面分析了沈從文與福克納作品中青少年成長追尋的異同,并運用歷史文化批評探究了造成這些異同的深層次原因。沈從文和??思{的文學作品通過一個個鮮明的青少年的成長追尋豐富和發(fā)展了自身的文化,這是個人的生命體悟,也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和南北戰(zhàn)爭前后的美國南方青少年整體的生存狀況。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沈從文的理想“是要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一個嶄新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11],福克納寫作的動機就是“為了振奮人心”[7]258,他們借著青少年展望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未來。青少年本身的不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以及對自身能力和外界世界本能的好奇心,驅使著他們追尋無限的可能性,追求著超越??梢哉f,正是這種超越意識推動著人類自身的發(fā)展。今日的青少年是明日國家的棟梁,今日青少年的追尋是明日國家和民族的真實面貌。
中國民國時期和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后基本上處于同一歷史時期,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和美國南方同處于社會轉型期,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舊傳統(tǒng)的瓦解、新興價值觀念的興起,這些決定了兩位作家作品中的青少年的成長追尋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但是,由于民國時期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而美國南方處于奴隸主莊園制度瓦解、工業(yè)資本入侵時期,南方文藝復興大放異彩,這些又決定了兩位作家作品中青少年的成長追尋存在很多不同。沈從文和福克納作品中青少年追尋的異同為我們提供了深切觀察中西方歷史、文化背景異同的渠道。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霸權甚囂塵上,由于青少年自身的不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文化帝國主義對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巨大。認清中國民國時期和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后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對青少年成長追尋的影響,有助于我們能動地抵制文化帝國主義的入侵,并發(fā)揮中國文化的優(yōu)勢和特點,引導我國青少年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