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民,余筱宇,陳愛春,熊欣榮,焦偉,鄢華珍,谷麗娟
內毒素即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G-)桿菌細胞外膜的主要成分,與感染、休克及器官損害存在密切關系,而感染性內毒素血癥和腸源性內毒素血癥是慢性腎臟病,特別是中晚期腎臟纖維化病變常見的并發(fā)癥。本研究檢測了不同分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清內毒素水平及相關營養(yǎng)學指標,以明確其是否具有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西省豐城市人民醫(yī)院腎內科住院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所致慢性腎臟病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 34例,平均年齡(48.79±12.19)歲。 參照 K/DOQI指南CKD分期標準[1],分為非終末期腎病組(eGFR>15ml/min/1.73m2)40 例,男 24 例,女 16 例,平均年齡(46.73±12.42)歲,終末期腎病組(eGFR<15ml/min/1.73m2),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平均年齡(49.05±11.99)歲。隨機選取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 40 例,男 25 例,女 15 例,年齡(50.10±12.59)歲,進行對照。排除標準:有明確感染患者;休克患者;有活動性出血、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患者;近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患者。eGFR的計算:采用MDRD公式,GFR(ml/min/1.73m2)=170×(血肌酐)-0.999×(年齡)-0.176×(血尿素氮)-0.170×(血白蛋白)0.318×0.762(女性)。
1.2 儀器與試劑 采集受試者空腹靜脈血3管各3m l,分別檢測血漿內毒素及血紅蛋白(Hb)、血清肌酐(Cr)、白蛋白(ALB)及血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TC)。儀器為邁瑞5380血球儀、德國西門子公司提供的ADVIA Centaur XP全自動化學儀及BioTek Elx808鱟試劑內毒素檢測儀。生化檢測試劑采用西門子醫(yī)學診斷產(chǎn)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配套試劑盒機,內毒素檢測鱟試劑盒為廈門鱟試劑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提供,均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操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標間相關性采用直線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間臨床資料及血漿內毒素水平的比較各組年齡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腎臟病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慢性腎臟病患者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各組間總膽固醇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漿內毒素水平較正常對照組均明顯升高,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2.2 相關性分析 慢性腎臟病各組血漿內毒素與血紅蛋白、血白蛋白呈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是-0.226、-2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年齡、血脂水平不相關(P>0.05)。 見表 2。
我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逐年升高,2012年報道的對中國成人的CKD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平均患病率為10.8%,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2]。腎小球硬化和腎間質纖維化是最終導致慢性腎衰竭的共同病理形態(tài)學基礎。慢性腎功能衰竭可導致代謝產(chǎn)物、毒素在體內蓄積,水電解質失衡和酸堿平衡紊亂,常合并蛋白質、熱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攝入減少,產(chǎn)生營養(yǎng)不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3]。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漿內毒素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且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的血漿內毒素高于非終末期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漿內毒素水平與血紅蛋白濃度及白蛋白水平呈負相關。慢性腎臟病患者由于體內代謝產(chǎn)物蓄積,導致腸道機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受損,使得腸粘膜完整性破壞,腸壁通透性增加,腸道菌群失調,革蘭氏陰性桿菌產(chǎn)生內毒素,釋放入血循環(huán)后導致內毒素水平升高[4,5];而慢性腎臟病患者由于機體免疫力下降,單核巨噬細胞功能失調,容易合并泌尿道、肺部等器官感染,使得革蘭氏陰性桿菌產(chǎn)生內毒素增加,并清除內毒素作用下降,使得體內內毒素水平升高。內毒素通過LPS結合蛋白(LBP)和CD14系統(tǒng)介導作用于細胞[6-8],尤其是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然后經(jīng)過一系列細胞內信號轉導系統(tǒng)誘導細胞分泌與釋放氧自由基、N0、蛋白酶、IL-1、前列腺素、膠原酶、TNF-a、轉化生長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等多種細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質[8-10],引起腎臟局部組織細胞的損傷,破壞腎小球基底膜,促進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和基質增生,改變腎小球血流動力學,促進腎小球細胞的增殖和腎間質纖維化,導致腎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球的硬化,加重腎功能損害。血漿內毒素水平與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紅蛋白濃度及血白蛋白的負相關,提示血漿內毒素水平與慢性腎臟病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可能存在一定關系,有學者提出一些CKD患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一炎癥-動脈粥樣硬化綜合癥(MIA綜合征),認為炎癥、心血管疾病可以導致營養(yǎng)不良[11],而內毒素是否參與MIA綜合征的發(fā)生發(fā)展需要更多臨床及動物實驗研究證實。
表1 各組臨床資料比較(x±s)
表2 慢性腎臟病組各營養(yǎng)指標與血漿內毒素的相關性分析
內毒素具有多種生物活性,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原,高內毒素血癥可能是慢性腎臟病發(fā)生及進展的因素之一,且可能影響該疾病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及預后。在臨床上對于不同時期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內毒素水平檢測,及時發(fā)現(xiàn)高內毒素血癥,評估患者炎癥狀態(tài),適時干預,可明顯改善慢性腎臟病的預后。
[1]涂衛(wèi)平,危志強.慢性腎臟病的分期及防治[J].江西醫(yī)藥,2010,45(10):1064-1066.
[2]Zhang L,Wang F,Wang L,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Lancet,2012,379(9818):815-822.
[3]Lawson JA,Lazarus R,Kelly JJ.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alnutrition in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J].JRen Nutr,2001,11(1):16-22.
[4]Hauser AB,AEM Stinghen,SM Goncalves,et al.A gut feel ing on endotoxemia: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Nephron C1 in Pract,2011:118:c165-c172.
[5]Vaziri ND.CKD impairs barrier function and alters microbial flora of the intestine:a major link to inflammation and uremic toxicity[J].Curt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12,21(6):587-592.
[6]Wright SD,Ramos RA,Tobias PS,et al.CD14,a receptor for complexes of lipopolysaccharide(LPS)and LPS binding protein;Science[J].New York,NY:1990.249:1431-1433.
[7]Tobias PS,Soldau K,Ulevitch RJ.Identification of a lipid A binding site in the acute phase reactant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J].JBiological Chemistry,1989,264(18):10867-10871.
[8]Tobias PS,Ulevitch RJ.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 and CD14 in the lipopolysaccharidedependent activation of cells[J].Chest,1994,105(Suppl)(3):48S-50S.
[9]黃建生,余叔侃.抗內毒素治療研究現(xiàn)狀[J].江西醫(yī)藥,2001,36(2):138-140.
[10]楊朝輝.內毒素與慢性腎臟疾病的關系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4,14(9):68-70.
[11]粱瑩.內毒素致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4,20(24):2667-2668.
[12]Zyga S,Christopoulou G,Malliarou M.Malnutrition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J].JRen Care,2011,37(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