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霞
摘要:合作學習是當前中學課程改革中普遍被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而要想使合作學習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須注意其組織策略:首先要科學地組織學習小組;其次要注意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指導作用;其三要注重合作學習問題的設計;最后要注重教學評價。
關鍵詞:課程改革;合作學習;組織策略
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學習,具體的設計策略如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地組織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雖然它不排斥班級教學,但其根本特色還在于小組活動的科學組織與展開?!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十款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彼?,教師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發(fā)揮小組群體活動的主體功能和互動功能,有效組織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一般采用異質分組方法,異質分組法是一種混合編組方法,要求小組成員在成績水平、性別、民族等方面具有異質性。異質分組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組合優(yōu)化、搭配合理、學習互補、培養(yǎng)能力,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只有責任到人才能保證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只有各盡其職才能保證合作成功。
合作團隊里的混合能力應該是公平的、多樣的,要確保每位成員都能被指派為一個特定的角色,分工具體,責任明確。小組成員中可以設置主持者、發(fā)言者和記錄者等,主持者全面負責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調節(jié)學習進程,檢查組員任務完成情況,既要避免個別成員以自我為中心的泛泛而談,又要避免后進成員在小組合作中的“搭車”現(xiàn)象;發(fā)言者搜集組內意見,負責組間交流時闡述本組的結論;記錄者記錄小組內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發(fā)言。在合作學習的角色分配上,教師應對低成績學生給予關照,避免合作任務分工的固定化,在合作學習小組內,低成績學生不能僅僅作為學習材料的提供者或紀錄員,而應接受比較全面的鍛煉。明確的分工能使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事可做,有責任感,人人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角”,而絕不是“配角”或“聽眾”。這樣的組內分工能夠使學生感知自己的成功與小組的其他同學是休戚相關的,若小組失敗了,自己的任務完成得再出色也是徒勞的,這樣就促使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使命感、責任感。
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分工是相對而言的,小組成員的構成既要注意相對的穩(wěn)定性,也要有可變性,成員間要定期的進行角色的輪換。但是一般來說,小組維持的時間長可以增強小組凝聚力,有利于小組成員間相互了解,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習慣。
二、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指導作用
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學生是合作學習的主體,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參與者。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巧妙地運用了生生之間的互動,把教師“導”和學生“演”進行了合理分工,以“導”為前提,“演”為主體,使教師與學生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fā)展。
(一)教師要有正確的互動觀
合作學習是以教學動態(tài)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學動態(tài)因素包括教師和學生,傳統(tǒng)教學觀只局限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合作學習將教學互動進一步擴展為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合作學習打破這一傳統(tǒng)模式,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是發(fā)生變化的,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而合作學習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促進者,這種促進作用不是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才能、先進的教學工具、參考書籍,而取決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切實的指導。教師要從臺上走到臺下,從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主動拆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藩籬,把學生看成一個獨立、平等的個體。
(二)教師要適時地指導
學生是合作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指導作用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好比“導演”,“演員”的演出成功離不開“導演”的指導。合作學習過程中,以后,教師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通過合作小組討論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提出若干討論問題,列出教材涉及到的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要對合作小組的學習進行指導,在合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思體驗。
三、注重合作學習問題的設計
問題是產(chǎn)生學習和探究動機的根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合作學習活動中除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的適時指導,合理的問題設計也是推進合作學習的關鍵步驟。問題設置的難易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學習任務偏容易或偏難都不適宜,合作問題太過簡單,多數(shù)同學通過獨立思考就能解決,那就沒有進行合作學習的必要;如果一道問題,合作小組經(jīng)過了很長時間的協(xié)作互助仍沒有達成一致,不能得出結論,這樣就打擊了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積極性,這種問題同樣沒有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價值。其次,學習任務也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這種更容易促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氣氛。
合作學習中,合理的問題或任務的確定,離不開教師在課前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研究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設置合作問題的同時,不僅要使每個同學達到教學要求,更要有利于他們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設計好問題,避免問題淺顯,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能力和超前超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榇龠M學生發(fā)展的推動者,經(jīng)由開放性的問題探究,自由、活躍而發(fā)散的氛圍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新知,開闊思想視野,增強學習成效,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作為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針對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特別設計較為容易具體的學習任務,以便學生能逐步深入,獲得學習的樂趣與熱情,逐步落實學習成效。
四、教學評價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合作學習是以團體成績作為評價的標準,對于合作學習,應確立一種能激勵學生個人努力上進,并且樂于與同伴互助學習的評價機制,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一般都是以成績的高低作為評價的標準,而符合這一標準的學生卻是少之又少,這種以“成績高低定優(yōu)劣”的評價方式打擊了普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能達到一種使“好生更好,差生更差”的效果。正確的評價可以對小組合作學習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
好的評價應該是對集體與個人評價的有機結合,對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結合,而且側重點應該落腳于集體及過程層面,追求的是人人進步,繼而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大好局面。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評價要定位在進步和提高上,學生只要跟過去的自己相比有所進步和提高就是勝利。注重學生的不斷進步,不把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將個人的成功融入集體的成功之中,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和團隊精神都非常有利。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既要看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主要從是否認真、合作是否友好以及參與是否積極等方面來考察;在評價個人表現(xiàn)的時候,也要開展組間的競爭,將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較。當然,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適當調整標準,對達到“優(yōu)秀組”和“超級組”水平的小組準備某種形式的獎勵和認可,有的教師喜歡用一些證書來獎勵小組,等級不同,證書的大小也相對不一,對于不善于合作的小組,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黃甫全,王本陸.現(xiàn)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李瑾瑜等.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4]孟萬金.協(xié)作互動-資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