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志松(山東省招遠市阜山畜牧獸醫(yī)站 265400)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種以感染禽類為主的烈性傳染病,同時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該病發(fā)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其監(jiān)測和防控任務任重而道遠。禽流感病毒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屬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類為主的烈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流感病毒根據(jù)核蛋白的差異可以分為A,B,C三個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的分布最廣危害最大,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畜禽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A型流感病毒根據(jù)其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可以分為18個HA亞型和11個NA亞型。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由H5和H7亞毒株(以H5N1和H7N7為代表)引起的。
2.1 傳染源 帶病的家禽和野鳥為主要的傳染源。大多數(shù)野生水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宿主。但仍有研究表明,候鳥在高致病性N5N7病毒的傳播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1],有報道稱,麻鴨在感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一段時間內一直攜帶該病毒,成為高致病性禽流感長距離傳播的主要傳染源[2]。該病毒可長期在污染的糞便和水體中存活。
2.2 傳播途徑 該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接觸傳播和氣源性傳播。病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飼料、水、蛋托(箱)、墊草、種蛋等均攜帶該病毒。該病毒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健康個體,從而造成大規(guī)模傳播。
2.3 易感動物 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多個物種,如家禽,野鳥以及豬、老虎、海豹、水貂等哺乳動物。人感染禽流感最早發(fā)生于1959年。1998~2012年間,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主要有H7N2、H7N3、H9N2、H10N7幾種亞型,2013~2014年又增加了H5N6、H7N9、H10N8、H6N1這4個亞型[4,6]。
高致病性禽流感發(fā)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發(fā)病雞表現(xiàn)為閉眼縮頸,雞冠發(fā)紫,精神沉郁,同時伴隨有呼吸道癥狀,采食、飲水量及產蛋量都下降,并排黃綠色糞便。該病的臨床癥狀因所感染毒株毒力強弱不同而不同。大多會出現(xiàn)輕度至中度的鼻竇炎、結膜炎、氣管炎和氣囊炎。冠與肉髯發(fā)紺、壞死,鼻竇充滿滲出物,眼瞼與面部腫脹,皮下水腫,氣囊、心包、腹膜及輸卵管有纖維狀滲出物,肺實變,心冠脂肪呈針尖狀出血,腺胃、肌胃和盲腸扁桃體黏膜出血,肝、脾和腎淤血腫大、質脆,胰腺常有淡黃色斑點及暗紅色區(qū)域,腳鱗有紫色出血斑,頭部腫大,產蛋母雞卵巢萎縮,輸卵管退化。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迄今為止多見于H5和H7這兩個亞型。病毒一般從水禽傳給陸禽,經過幾代的傳播以后,病毒毒性逐漸由低致病性演變成高致病性。其中,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多流行于亞洲和非洲,多成地方性和區(qū)域性流行;H5N2亞型流感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國內地、臺灣地區(qū)和北美洲;H5N3亞型流感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國內地、臺灣地區(qū);H5N6亞型流感疫情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我國內地;H5N8亞型流感疫情集中于東亞、西歐和北美3個相對獨立的地區(qū)[7]。自2012年以來,由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發(fā)的疫情次數(shù)明顯下降,但由其他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發(fā)的流感疫情呈明顯上升趨勢,H5N2、H5N6、H5N8、H7N1、H7N3、H7N7、H7N9等亞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全球部分地區(qū)呈區(qū)域性暴發(fā)流行。
鑒于目前禽流感病毒在活禽市場的廣泛傳播,以及不斷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事件的發(fā)生。進一步加強禽流感病毒的鑒測和防控任重而道遠。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綜合防控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5.1 謹慎使用禽流感疫苗 目前,使用疫苗是國內禽流感防控最有效的措施。但應加強禽流感疫苗的市場監(jiān)管和效果評估。為防止流感病毒的重組,目前國內不主張使用禽流感減毒活疫苗[8]。
5.2 建立不斷更新的禽流感病毒快速檢測系統(tǒng) 目前RTPCR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檢測方法。但考慮到流感病毒變異速度快,檢測試劑盒的引物和探針需要不斷更新,不斷提高檢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為禽流感的確診和防控提供及時有效的依據(jù)。
5.3 改善傳統(tǒng)的養(yǎng)殖模式,建立新型規(guī)?;B(yǎng)殖模式目前為止,我國90%的養(yǎng)殖場仍為傳統(tǒng)的小型養(yǎng)殖場[9]。家禽養(yǎng)殖密度過高,安全管理水平達不到規(guī)定要求,養(yǎng)殖環(huán)境較為惡劣。這些養(yǎng)殖模式間接加速了禽流感病毒的傳播和擴散。因此,規(guī)?;s化養(yǎng)殖模式的建立勢在必行。
5.4 家禽養(yǎng)殖場周圍要建立生物安全隔離區(qū) 禽流感病毒可通過氣溶膠、人員、車輛和灰塵接觸等方式傳播,因而養(yǎng)殖場周圍要規(guī)劃合理的生物安全隔離區(qū),設置防疫隔離帶。該病毒的傳播速度會隨著隔離帶的延長而降低,危害性也會隨之減小。
綜上所述,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范圍廣,傳播快,發(fā)病急,加之不斷有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報道,對家禽養(yǎng)殖業(yè)和人們生命健康具有雙重威脅。因而,要加強對禽流感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快家禽規(guī)?;B(yǎng)殖的轉型升級,將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降到最低,全力保障人民群眾和養(yǎng)殖企業(yè)的生命財產安全。
[1] Fergus R, Fry M, Karesh W B, et al. Migratory birds and avian flu.Science. 2006, 312(5775): 845-846.
[2] Keawcharoen J, van Riel D, van Amerongen G, et al. Wild ducks as long-distance vectors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1).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2008, 14(4): 600-607.
[3] Yuen K Y, Chan P K, Peiris M,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rapid viral diagnosis of human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Lancet. 1998,1351(9101): 467-471.
[4] Zhang T, Bi Y, Tian H,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virus A(H10N8) from live poultry markets, China, 2014. Emerg Infect Disease.2014,20(12): 2076-2079.
[5] Gao R, Cao B, Hu Y,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H7N9) virus. N Engl J Med. 2013, 368(20): 1888-1897.
[6] Yuan J, Zhang L, Kan X, et al. Origi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a novel 2013 avian influenza A(H6N1) viru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 in Taiwa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3, 57(9): D67-]368.
[7] 朱迪國, 宋建德, 黃保續(xù). 當前全球禽流感流行概況及特點分析[J]. 中國動物檢疫, 2015, 32(3): 41-47.
[8] Zheng d, Yi Y, Chen z. Development of live-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s against outbreaks of H5N1 influenza [J]. viruses, 2012, 4(12):3589-3605.
[9] 蔣文明, 陳繼明. 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與防控[J]. 流行病學, 2015, 32(6):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