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高
四川巴中市中醫(yī)院兒科,四川巴中 636000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是一種兒科門診比較常見的病癥,也是一種比較容易反復發(fā)作的病癥,且治愈難度比較大,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痛苦及經(jīng)濟壓力[1]。該次研究將該院于2015年9月—2016年10月接收診治的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患兒84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將中藥治療方式應用于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的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應用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收診治的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患兒84例作為研究樣本,均為該院依據(jù)相應標準確診的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患兒,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兒中男女比例為 22:20,年齡在 2~9 歲,平均為(4.9±0.8)歲,平均患病時間為(2.1±0.7)年;觀察組患兒中男女比例為 23:19,年齡在 2~10 歲,平均為(4.8±0.9)歲,平均患病時間為(1.9±0.8)年。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者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包含抗病毒治療、抗感染治療、退熱及止咳化痰等,同時口服應用羧甲淀粉鈉,按照患兒年齡給予不同劑量,低于4歲患兒給予7 mL,高于4歲但不超過7歲患兒給予10 mL,超過7歲患兒給予15 mL,治療周期為3個月。觀察組采用中藥治療方式展開治療。中藥組方為陳皮 10 g、炙麻黃 5 g、黃連 5 g、半夏 10 g、蘇子 10 g、杏仁 6 g、黃芩 6 g、紫苑 6 g、款冬 10 g、甘草 3 g、僵蠶 10 g、桔梗6 g[2]。用水煎劑應用,服用1劑/d,2次/d。治療周期為3個月。
觀察并比較兩組臨床治療結果、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變化情況及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的變化情況。細胞相關免疫指標包含CD4+、CD8+及CD4+/CD8+。臨床治療有效率評價標準:給予對應治療方式后,若患兒咳嗽癥狀消失,體溫恢復至正常值范圍內(nèi),肺部啰音消失,則表明臨床治療結果為顯效;給予對應治療方式后,若患兒咳嗽癥狀得以顯著改善,體溫逐漸趨向于正常值范圍內(nèi),肺部啰音情形得以顯著改善,則表明臨床治療結果為有效;給予對應治療方式后,患兒以上臨床表征均未見明顯改善,則表明臨床治療結果為無效。
在該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shù)據(jù)都將會被保存在Excel文檔中,并且將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期間將會用到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方式來表示計量資料,同時對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使用[n(%)]來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5.25%)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n(%)]
就該次實驗結果來看,給予治療前,對照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CD4+、CD8+及CD4+/CD8+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33.43±3.28)、(32.19±3.87)、(1.03±0.21),觀察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CD4+、CD8+及CD4+/CD8+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 (34.23±3.51)、(32.72±3.27)、(1.06±0.24);給予治療后,對照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 CD4+、CD8+及 CD4+/CD8+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34.23±3.51)、(32.72±3.27)、(1.06±0.24),觀察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CD4+、CD8+及CD4+/CD8+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40.29±4.08)、(28.27±2.83)、(1.43±0.25)。 由此可見,治療前后,對照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CD4+、CD8+及CD4+/CD8+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CD4+、CD4+/CD8+相較于治療前,均表現(xiàn)為顯著的上升趨勢,而CD8+表現(xiàn)為顯著的下降趨勢(P<0.05)。
就該次實驗結果來看,給予治療前,對照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1.02±0.18)、(6.08±1.14)、(1.11±0.19),觀察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水平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 (0.97±0.19)、(6.12±1.07)、(1.09±0.21);給予治療后,對照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1.19±0.23)、(7.52±1.16)、(1.20±0.23),觀察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對應數(shù)值分別為(1.32±0.25)、(8.45±1.71)、(1.34±0.25)。 由此可見,治療前,兩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相較于治療前,均呈現(xiàn)顯著提升趨勢,且觀察組提升趨勢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目前,臨床上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的治療手段以抗病毒治療、抗感染治療、退熱及止咳化痰等常規(guī)治療方式為主,獲得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不過復發(fā)率較高[3]。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引發(fā),目前,臨床上并未研制出具有特殊性質的抗病毒藥物來針對由病毒感染引發(fā)的呼吸道相關病癥,而中藥治療方式可以實現(xiàn)良好的治療結果[4]。通過對病理學及病原學相關研究的總結,發(fā)現(xiàn)中藥治療方式對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的治療效果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不僅對致病菌及病毒具有抑制、清除功效,還可以有效提升患兒細胞免疫能力及體液免疫能力,進而提升患兒機體的整體免疫功能,改善患兒臨床表征及病癥發(fā)展趨勢。經(jīng)相關臨床研究證實,中藥無論對細菌感染情形還是病毒感染情形均有良好的治療結果,同時具備抑制細菌病毒生長增殖、消除癥狀等優(yōu)點[5]。依據(jù)中藥學理論,該次研究中應用到的組方表里雙解,氣血兩清,適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期及多種溫熱病的實熱證[6]。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接收診治的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患兒84例作為研究樣本,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包含抗病毒治療、抗感染治療、退熱及止咳化痰等,同時口服應用羧甲淀粉鈉,觀察組采用中藥治療方式展開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對應治療手段后,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相較于對照組對應數(shù)值,提升趨勢顯著;治療前后,對照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CD4+、CD8+及CD4+/CD8+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指標CD4+、CD4+/CD8+相較于治療前,均表現(xiàn)為顯著的上升趨勢,而CD8+表現(xiàn)為顯著的下降趨勢;治療前,兩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相較于治療前,均呈現(xiàn)顯著提升趨勢,且觀察組提升趨勢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癥患兒應用中藥治療方式展開臨床診治,臨床治療結果顯著,對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細胞相關免疫功能及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免疫球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