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丁明濤
(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3)
藥物不良反應是指與藥物質量、用法、劑量、治療目的等無關的意外反應[1]。近年來,隨著臨床使用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增加,不良反應控制及急救護理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其中,急診輸液室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為確?;颊呱踩?,避免醫(yī)療糾紛,應采取積極的應急護理措施。本文將針對急診輸液室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探討有效的應急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急診輸液室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80例,其中男41例,女39例,平均年齡(41.19±9.48)歲,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1 min~48 h,其中30 min內占比最大,高達78.75%(63/80)。所有患者經緊急救護和對癥處理,均恢復正常,無惡性不良反應事件。
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tǒng)計患者使用的藥品種類,參考《新編藥物學》中藥物分類標準;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癥狀;分析不良反應發(fā)生原因;評價其應急護理措施的恰當性以及不足,提出改進措施。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80例不良反應患患者,共涉及藥物124例次,包括抗生素藥物98例次(79.03%),生物制劑8例次(6.45%),營養(yǎng)藥9例次(7.26%),中藥注射液6例次(4.84%),鎮(zhèn)痛去熱藥3例次(2.42%)。其中,占比最大的抗生素藥物,主要包括青霉素39例次(39.79%),頭孢菌素48例次(48.98%),甲硝唑4例次(4.08%),其他抗生素藥物7例次(7.14%)。
通過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發(fā)現,藥物不良反應主要以皮膚損害為主,占62.10%。見表1。
表1 急診輸液室藥物不良反應損害系統(tǒng)及癥狀分析
急診輸液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且隨著新藥的開發(fā),藥物品種越來越多,聯合用藥增加,導致藥物不良反應事件時有發(fā)生,必須引起廣大醫(yī)務人員的重視,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fā)醫(yī)療糾紛,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本次研究中,80例不良反應患者,共涉及藥物124例次,其中抗生素藥物占比最高(79.03%),說明抗生素藥物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在使用時,應提高警惕,有意識的采取防范措施。
研究發(fā)現,常見引發(fā)急診輸液室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主要包括:(1)患者機體原因。例如特殊體質、年齡、營養(yǎng)狀況以及其他基礎性疾病等;(2)給藥途徑。靜脈滴注是常見的給藥方式,由于藥物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同時,給藥途徑的改變,也容易引起不良反應;(3)滴注速度、濃度、劑量不合理;(4)有效成分為過敏原;(5)配伍影響溶解度;(6)聯合用藥導致不良反應[2]。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輸液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告知其可能出現得不良反應,叮囑患者或家屬一旦發(fā)生不良反應,應立即通知醫(yī)護人員處理,確保醫(yī)生第一時間達到現場采取急救措施。
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會對身體各系統(tǒng)造成嚴重損傷,本次研究中,患者藥物不良反應主要以皮膚損害為主(62.10%),遠遠高于其他系統(tǒng),需要及時采取應急護理措施。首先,用藥前應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進行心理疏導和用藥知識宣教,使其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其次,應對用藥安全性進行評估,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過敏史等,識別高危人群,提高用藥的合理性。同時,加強用藥管理,注意藥物的使用劑量,了解藥物間的相互影響及配伍禁忌,尤其是對于新藥,應對護士進行藥物知識培訓,了解其不良反應,提高重視程度。此外,應堅持早發(fā)現、早處理的原則,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停止用藥,告知醫(yī)生處理;提高護理人員突然事件的應對能力,立即執(zhí)行醫(yī)囑,確保護理工作有序進行;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安撫工作,避免出現醫(yī)療糾紛[3]。
綜上所述,加強藥物不良反應預防,及時采取急護理措施,保障患者的輸液安全,能夠提高急診輸液室的服務質量,塑造良好醫(yī)院形象,體現醫(yī)院醫(yī)療水平。
[1] 賴春娟,李季妮.急診輸液室藥物不良反應及其應急護理措施探討[J].海南醫(yī)學,2014,25(20):3119-3120.
[2] 嚴惠蘭,朱曉燕,孔愛華.急診輸液中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與護理對策[J].當代醫(yī)學,2017,23(02):3-6.
[3] 閆 燕.150例急診輸液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7):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