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紅
(泰興市精神病防治院,江蘇 泰州 225419)
精神分裂癥為精神科常見一種疾病,具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等特點,且易在生活、工作、社會活動上遺留不同程度功能缺陷,從而影響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1]。為改善患者出院后角色適應情況,需社會及家庭予以支持、幫助,從而有效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為明確家庭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的效果,針對性選取80例患者資料予以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38.76±3.1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4.53±1.09)年。研究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38.94±3.22)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69±1.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等。
研究組給予家庭護理干預,具體為:(1)向患者家屬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guān)知識介紹,包括成因、治療方式、注意事項等,重點強調(diào)該疾病可治療及有效控制,轉(zhuǎn)變家屬錯誤認知觀念,從而提升家屬配合度;(2)對患者家屬進行集中授課、培訓,鼓勵家屬對待患者時應視其為正常人,針對性講解預防復發(fā)、觀察病情技巧,指導其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并分發(fā)院外治療手冊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家屬護理能力及積極性;(3)家庭照料者應培養(yǎng)患者正常生活能力,鼓勵患者多參與力所能及家務勞動,提高生活適應能力;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及集體活動,減輕對家庭成員依賴性;(4)家屬叮囑患者定時定量服藥,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充足休息,預防病情復發(fā);(5)協(xié)同醫(yī)務人員制定訓練矯正措施,對患者不良行為進行糾正,醫(yī)務人員期間予以安全指導,預防因心理因素及癥狀復發(fā)出現(xiàn)意外;(6)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充分尊重、理解、關(guān)心、鼓勵,使其感受家庭溫暖,增強其恢復信心,轉(zhuǎn)變錯誤病情恢復觀念。
兩組神經(jīng)癥狀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2],包括焦慮、興奮、敵對性、猜疑等方面,每項0~7分,得分越低則精神癥狀越輕;兩組社會功能運用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SDSS)[3],共10項,每項1~7分,分數(shù)越高則社會缺陷越嚴重;兩組生活質(zhì)量予以SF-36量表[4]評定,分為心理職能、軀體疼痛、精力、生理職能等方面,分數(shù)與生活質(zhì)量成正比。
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干預前BPR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干預后,研究組BPR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較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PRS評分(±s,分)
表1 兩組患者BPRS評分(±s,分)
注:組間比較,aP<0.05
分組 n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5 33.47±10.14 29.67±7.13研究組 45 33.57±10.95 24.91±7.04a
研究組干預前、后SDSS評分分別為(13.31±3.57)分、(8.22±3.20)分,對照組分別為(13.25±3.78)分、(11.57±4.15)分。兩組護理干預前比較無顯著高度差(P>0.05);干預后,研究組SD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研究組SF-36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F-36評分(±s,分)
表2 兩組患者SF-36評分(±s,分)
注:組間比較,aP<0.05
分組 心理職能 軀體疼痛 精力 生理職能對照組(n=35) 70.35±4.62 71.24±4.59 73.17±4.48 72.33±4.26研究組(n=45) 82.34±4.58a 83.22±4.61a 85.31±4.11a 83.51±4.17a
精神分裂癥作為一種常見精神科慢性疾病,將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心理壓力以及經(jīng)濟負擔,加之患者因受外界歧視,造成其生活質(zhì)量與康復效果受到一定程度影響[5]。有研究指出[6],采用家庭護理干預模式,有助于患者改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提高其角色適應能力。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干預前BPR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性,干預后,研究組BPRS評分為(24.91±7.04)分,較對照組顯著較低;兩組護理干預前比較無顯著高度差,干預后,研究組SDSS評分為(8.22±3.20)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SF-36評分中,心理職能(82.34±4.58)分、軀體疼痛(83.22±4.61)分、精力(85.31±4.11)分、生理職能(83.51±4.17)分,均高于對照組;此次研究結(jié)果與韋冬梅、韋暢書等人[7]相似,提示家庭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改善其社會功能。精神分裂癥患者需予以其長期治療與護理,引導其正視現(xiàn)實,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其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恢復社會功能。家庭護理干預加強了患者、家屬、醫(yī)務人員三者之間的交流,且能為患者提供良好家庭氛圍,保障患者獲取有效醫(yī)療幫助,有助于轉(zhuǎn)變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感受安全感,進而穩(wěn)定其情緒[8]。其次,家庭護理干預促使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增強,醫(yī)務人員可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從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治療、護理方案,有助于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提升。家庭護理干預中,定期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與培訓,可有效提升家屬對疾病相關(guān)知識的了解,掌握護理技巧,從而提高家庭護理質(zhì)量,促進患者更好地恢復[9]。家庭護理干預過程中,家屬鼓勵患者進行簡單的家庭活動,參與家務勞動,能夠提升患者獨立能力及角色適應性。家庭照料者除鼓勵患者參加家庭活動之外,還鼓勵其參與社會集體活動,有助于患者社會功能提升,降低對家屬的醫(yī)療性。此外,通過健康教育,家庭照料者意識到堅持正確用藥的重要性,因而可促使患者按時按量服藥,有效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期康復[10]。家庭護理干預中,醫(yī)務人員向患者介紹精神病復發(fā)早期癥狀識別技巧以及干預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復發(fā)率,促使患者恢復正常,重歸社會,進而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未對護理效果作詳盡分析,具一定局限,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家庭護理干預后,可有效轉(zhuǎn)變患者心理狀態(tài),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生活質(zhì)量提升,具有推廣及應用價值。
[1] 劉智慧,周夕茹.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2):2337-2338.
[2] 張 艷.家庭護理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價值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18):12-14.
[3] 柯文英,張 瑩,溫燕文,等.實施院外-院內(nèi)無縫隙家庭自護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預后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7,9(10):132-133.
[4] 潘 楊.多元化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和康復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11):1645-1647.
[5] 潘江艷,韋 鑫,楊 盼.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0):160-162.
[6] 張 微.以家庭為中心的延伸護理方案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及照護者軀體癥狀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6,8(1):43-46.
[7] 韋冬梅,韋暢書,楊玉珠,等.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4):179-181,185.
[8] 張紅梅,趙占勝,孫志剛,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社會支持情況對自我效能感及預后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1):9-11,19.
[9] 唐 麗,羅 捷,冉江峰,等.家庭護理干預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效果[J].重慶醫(yī)學,2015,44(34):4839-4840.
[10] 王文軍,邱大宏,巫秋玲,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干預對其預后及照顧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13):213-217.